5名中国老师远赴英国教学PK,历尽艰难,创造奇迹却没赢得认可

渔经有略 2024-05-14 23:25:10

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红色的“关注”按钮,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中国老师来了》,是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一部纪录片,讲述了5名中国教师来到英国汉普郡中学,他们用中国式的教育方法,去教英国学生,这一听就非常有意思。

中西方文化在课堂上将碰撞出怎么样的火花,这个话题也在两国教育界引起了热议。

这个由中国精英教师组成的团队,在刚刚来到英国的时候,是信心满满的,他们相信,凭借自己丰富且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一定能够征服这些英国学生。

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尝试,外界有很多人质疑英方的做法,认为其作秀的成分很大,这个话题且先不去下结论,笔者认为,教育方式孰强孰弱,也许并不是关键,这个纪录片折射的,应该是两个国家对于彼此文化的认知,对于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去看待和接受它。

为了有更好的体验,这个碰撞当然是来得更加激烈、纯粹一些,所以中方教师团队拥有“无限开火权”,所有的教学计划,包括细节,都按照他们的思路来。

这5名中方教师团队所负责的,是一个50人的高年级班,他们要求这些学生首先把校服换了,原本女生的短裙变成了裤子,男生的西服换成了运动服。

仅仅穿衣服这一件事情,就让这些英国学生吐槽不已,因为这些中式的校服太宽松了,穿在身上就像粽子一样。

然后他们每个周一的早上都要提前半个小时到学校参加升旗仪式,过去英国的学校是没有这个习惯的,只有在大型节日,或者运动会的时候才会升旗,这每个星期升一次,在他们看来,完全没有必要。

所以在升旗仪式的时候,我们看到这些学生漫不经心地,要么垂头丧气,要么交头接耳,完全没有升国旗该有的庄严!

第三个改变,就是每天上下午中间大课间休息的时候,他们都要做体操和眼保健操。这就更搞笑了,很多学生干脆就跳起了街舞,还有些学生睁着眼睛做眼操,让人哭笑不得!

上体育课,改变就更大了,老师让他们跑圈,跳绳,跑圈还好理解,但是跳绳是什么鬼,这些英国学生平时就有健身的习惯,对他们来说,上体育课,就该玩橄榄球,那才是男人该干的事情。

如果说上面的改变还可以接受的话,中方老师给他们上《思想品德》,讲孔子的故事。

这就让他们懵逼了,这是真的听不懂啊!

即便听懂了,他们也完全接受不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的碰撞。

接下来就是文化课了,第一节课就让他们无所适从,因为老师竟然让他们背单词!

要知道,英国从1960年开始,就已经不再要求学生背单词了,也完全不讲语法,所以很多学生连swum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只知道swim。

而上数学课的时候,就轮到中方的老师崩溃了。

比如当老师提问:什么是三角函数呢?

有学生回答:不就是研究一些乱七八糟的三角形嘛。=】

而且老师发现,这些英国的孩子根本就不喜欢记笔记,也不喜欢考试。

比如一位叫菲利帕的女孩,她原来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但是在中方教师手下,她感觉到无所适从,“每天都要比赛、竞争,我觉得学习并不是为了跟别人竞争,这样是不健康的。”

所以有时候,他们连续上了几节课,但却不知道学了什么。

因为所有学生都无法适应中方教师的教学方式,这种不满的情绪越来越激烈,在跟老师一番交涉无果后,他们开启了“暴走”模式。

上课的时候,有男学生拿出茶壶,泡起茶喝,女生则拿出镜子化起妆来,更有甚者,直接在课堂上玩起了手机游戏。

老师们愤怒了,这是在挑战他们的权威,这是不能允许的,这些学生的行为,简直是无法无天!

课堂纪律失控,意味着老师已经无能为力了,他们尝试过没收学生的东西,结果就连学生家长也站了出来,控告他们侵犯人权!这在中国,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这种情况下,由学校教导科出面,把学生家长们叫到学校,开了一场家长会。

家长会上,老师们向家长解释了,他们之所以对学生这么严厉,管得那么多,是因为希望学生们能把成绩提高上去。

但是家长却表示,提高成绩是你们的本职工作,但你们得注意分寸,不能剥夺学生的基本权利,如果方法不行,那就调整,没什么好说的。

事实上,在一个半月后,这个班级进行了一次考试,结果学生的成绩出现全面下滑。

另外,作为对比,另外一个中国学生班级,在中国老师的调教下,成绩大幅提升。关

于中英教育谁优谁劣的讨论不绝于耳。

后来这部纪录片在英国上映后,媒体、学术界也加入到这个讨论中,英国《每日电讯》报认为,很明显,英国的教育方式更加开放,学生们的创造力和主动性更高。

而英国《快报》则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两个国家学生从小到大接受的是完全不同的文化和理念,我们不应该一味地批评中国教育,而英国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对我们的年轻一代,过于纵容了!

“我们总是认为自己的孩子更具有创造力,但事实上,中国的科学家就不优秀吗?别自欺欺人了,现在中国科技比我们厉害一百倍!”

“必须让我们的孩子学会服从,提高执行力,也会让他们成为更有创造力的天才。”

事实上,很多中国人也认为,中国的教育过于教条,有很多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但这部纪录片却引发了另一种思考,教育方法,是因人而异的,英国的教育方式,同样不适用于中国,也不适用于非洲及亚洲其他国家,每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都有它的可取之处,取长补短,才是正确的心态。

在这个纪录片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比如关于纪律性这个问题,我们表面看到英国的学生散漫,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们的时候,本身就已经强人所难,灌输式教学与个性化教育,鼓励与鞭策,这并不是中英教育的差异。

真正不同的地方在于,两个国家学生的习惯不同,就连思考方式也不同,不存在谁优谁劣。

英国民间很多人认为,中方的老师不尊重学生,而中国人认为,这些英国学生不尊重老师。英国人说我们中式教育是失败的,中国的学校就像工厂一样,根本就不值得提倡。

但事实却是,英国教育界已经发现了自身的不足,他们的教育面临发展的瓶颈,和过去几百年不同的是,英国政府第一次改变了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就是因为他们认为中国教育有可取之处。

有英国教育界的专家称,中国的教学方式,着重在于老师的教,而不是学。

过于方程式化、机械化,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个体,学生都是有个性的,然而中国的教育正在抹杀学生的个性。

还有人表示,中国的教育过于功利化,难道教育就是为了给工业服务吗?

显然,说这个话的人并不了解中国的国情,甚至说,他们并不清楚,现代工业需要的是什么样的人才。

我们中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走了很多的弯路,比如在教育领域,过于看重文凭,大学一味地扩招,国家对于大学生的需求,早已经过剩了,这个结果就造成2023年大学毕业生的失业率超过了恐怖的40%。

比如中国前几年提出的初升高采取的五五分流,就是一刀切,把一半的学生分到职业技术学校去。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搞五五分流没有什么对错,关键看需求。

难道我们国家现在大学生扎堆,找不到工作,又或者找到了工作却养不了家这种情况是好事吗?

未经他人苦,莫却他人善啊!

很多英国的网友显然没有体会到国家为何要拍这样的纪录片,不是让你们去看中国教育的笑话,而是要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业,培养了那么多的“高端人才”,但是国家处处缺人。而中国拥有14亿人口,他们在短短的20多年里成了工业大国,不去培养工人,难道去培养新时代的新农民吗?

纪录片的本意,并不是让你们去比较,而是去了解别人的国情,所谓国情,那么在短时间内是很难改变的。

尊重是相互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情,我们不能片面地去给别人下结论。

如何吸取中国教育中有益的部分,或者说是他们能消化的部分,英国政府采取了这种让公众去直面的方式,先让你们讨论起来,然后再来引导。

英国政府这么做,绝对不是想要像外界丑化中国,事实上,在过去的十几年里,英国高校在学术和科研方面的表现直线下滑,虽然他们在创造力方面仍然保持得很好,但是在现在这个年代,中国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更符合现代工业经济的需求。

对于这部纪录片,各界的看法迥异,也有在英国任教的中国老师表示,这个纪录片也许带有一些政治色彩,作秀的成分很大。

我们相信,这些生活在英国的中国人,他们对英国肯定是更加了解的。但从大方向上来看,如今的英国政府,确实想要对他们的教育界进行改革,至于他们是否想加强和中国教育界的合作,这个有待观望,但英国不会仅仅是出于政治目的这么简单。

澎湃新闻也对此事进行了报道,结果他们从一个不同的角度有了新的发现。这纪录片中,确实存在中外师生的“对抗”过于夸张的问题。

上海实验学校国际部的老师华云说道,她在2014年11月的时候跟另外28名中国教师一起到英国进行了一个交流活动,活动的内容跟这个纪录片大致相同,而且这个活动几乎每年都会举办一次。

华云说到,其实双方的差异没有那么大,既然是交流活动,肯定是要取长补短,双方都会作出积极的调整,去适应对方。

那么这次英国拍摄纪录片,故意夸大矛盾的做法,很有可能只是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国民的思考,为他们接下来的教育改革作铺垫。

0 阅读:1

渔经有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