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囊肿、增生、息肉,哪些易癌变?哪些不用管?一文了解

医伴旅 2024-02-23 17:56:38

定期体检有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很多人体检时,有时会查出各种“结节”“息肉”“囊肿”“增生”等,于是十分焦虑,甚至担心这些会发展成癌。

那么结节、息肉、囊肿、增生...这些到底哪个才是癌症的先兆?到底哪个该切,哪个可以置之不理呢?

结节

在影像检查中(如CT、胸片),发现类圆形的直径小于3厘米的病灶通常描述为结节灶,直径小于1厘米时常被描述为“小结节”,直径小于0.5厘米时就称为微小或细小结节。

1. 肺部结节:一般年龄大、肺部有基础疾病的人,做检查易发现肺部结节。

此时必须找专业医生鉴别判断:

对于小于5毫米的微小结节,仅做随访观察,3个月到半年重新做一次CT检查。如结节没有变化、没有异常增大,一般被认为是没有风险的,有的甚至会随着时间变化慢慢消失。

1厘米以上的大结节,建议要尽早诊治。

2. 甲状腺结节:直径超过1cm的甲状腺结节可以通过触诊发现,需根据病史和随访情况做进一步检查。

甲状腺分级4级以上、边界不清、微小钙化灶等都是危险信号,应尽快就医复查。

息肉

息肉是人体某个正常结构上赘生的一块“肉”。虽多呈现良性特征,但仍存在恶变可能。建议体检中若发现息肉就应尽可能切除并进行病理活检,确诊息肉类型,防止复发。

1. 肠息肉:肠道息肉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增生性息肉3种类型,癌变几率不同。及时切除肠息肉,并配以定期的肠镜检查以及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息肉复发和癌变的有效手段。

2. 胆囊息肉:患者发现胆囊息肉后,可进一步做常规超声加彩色多普勒超声或声学血管造影,内镜超声或CT增强扫描,以确定胆囊息肉是肿瘤性息肉还是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性息肉),通常可采用微创胆囊切除术。

囊肿

囊肿是一种良性包块,有的单独一个,也有多个的。在未出现压迫症状、炎症感染或并发症的情况下,基本不需特殊治疗。如肝囊肿过大,可能压迫邻近器官,引发不适症状,则需积极治疗。如出现并发症,像囊肿破裂、囊内出血等,需进行外科手术。

1. 乳腺囊肿:本质上不属于严重乳腺疾病范畴,95%的乳腺囊肿无需做特殊处理,建议每半年进行一次B超检查,40岁以上患者则每年追加一次钼靶检测以确保囊肿稳定。

2. 肝囊肿:绝大多数肝囊肿不引发癌变且不影响肝功能,若无身体不适可不做处理,但建议每6个月做B超复查,监测囊肿大小变化。

3. 肾囊肿:以单纯性肾囊肿居多,大多数为良性,半数以上患者在发现前几乎无任何症状。对于直径小于5厘米且未引起不适的肾囊肿,通常无需治疗,仅需每3-6个月复查B超观察其动态变化即可。

增生

增生分为生理性增生和病理性增生。生理性增生是机体的适应性反应,有时反而会对人体有益;但病理性增生可能会带来不良影响。

1. 骨质增生:做X光检查,经常会看见关节处有增生现象,也就是“骨刺”,多见于颈椎、腰椎和膝关节。很多老人误以为骨刺是病,认为必须去除,实际上,骨刺通常被视为人体代偿性的增生,即此种方式增强对身体的支撑作用和关节稳定性。因此若未引发明显不适,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干预。

2. 前列腺增生:对于此类疾病,初期阶段采取合适的保守治疗手段,效果颇为理想。

癌症早筛有多重要

初始阶段微小但至关重要的病征往往难以及时捕捉,容易造成疾病治疗的延误。

准确界定和判断疑似早期肿瘤的关键,更依赖于读影医师的专业解读能力和病理分析水准,他们对于早期癌症的识别和治疗决策至关重要。

日本精密体检服务采用全球前沿医疗科技的检测设备,其体检团队由具备深厚临床实践经验的专业医师组成。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医学影像结果通常由2名以上持有日本医学放射线学会等权威专业机构认证资质的专家级医生进行双重乃至多重解读。

这一软硬实力的双重优势确保了对受检者健康状况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使日本在全球癌症早期筛查领域取得了领先的地位。

1 阅读:38

医伴旅

简介:药品最新资讯,尽在医伴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