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逝世举国哀痛,一批遗物在14年后被发现,让人看了悲伤不已

执笔读春秋 2023-11-01 19:13:49

一九七六年九月九日毛主席辞世,举国人民在悲痛之中为他举行了盛大的丧礼,又修建了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堂。与此同时,他生前在中南海的居所,则被打上了封条。

直到一九九〇年的某天,中央办公厅的工作人员再度打开了菊香书屋。他们在整理毛主席生前遗物时,在仓库的最底层翻出了一只小箱子。

箱子里面,整整齐齐地叠放着两件微微发黄的白衬衫,一顶蓝色的军帽、一双黑色的袜子和一条毛巾。这些衣服的尺寸一看就不是毛主席的,它们的主人是毛岸英烈士。

一九五〇年,美国人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了我国边境的鸭绿江边。为了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跨江出征,当时毛岸英正是志愿军战士中的一员。

后来毛岸英战死沙场,遗骨也未能回到故土。谁也想不到,毛主席还一直将他的贴身衣物用一个小箱子装起来,妥善地保存着。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家中有亲人去世时,大家就会把死者穿过的衣物统统都烧掉,或者赠送给他人。

唐朝诗人元稹的《遣悲怀三首其二》中,就有“衣裳已施行看尽”的句子。可见这一传统至少在唐朝时期就已经有了,至今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盛行。

至于大家这么做的目的,有人说是为了让逝者去到另一个世界时有衣穿;也有人说,这是为了“避邪”。南方某一些地区的人们,甚至认为逝者用过的床铺都应该一并烧掉。

即使在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也要请人把床上的绷子或者是垫子抬起来摇一摇,好让鬼魂散去,不要来骚扰活着的人。

现在的人多半不信这个“邪”了,于是就有人为这项传统坚持下去找到了一个新的理由:比如逝者如果是病逝,就说那人身上可能是带有病菌的。烧掉衣物,就当是杀死细菌了。

毛主席的家乡在湖南的湘潭,当地的习俗也是要烧掉逝者床上铺过的谷草,以及逝者用过的衣服的。但是他却把这些衣物保存了下来,可见他与毛岸英之间深厚的父子之情。

毛岸英一九二二年出生在长沙,他是毛主席和杨开慧生下的第一个儿子。毛主席一生中曾有过多个儿女,但是到新中国成立后,活下来的儿子就只有毛岸英、毛岸青兄弟二人。

毛岸英的人生经历十分坎坷,因为他们的父亲在他和两个弟弟出生之后不久,就离家干革命去了。后来母亲杨开慧牺牲时,他才只有八岁。

一九三〇年,毛岸英和两个弟弟被家中长辈送到上海,三弟毛岸龙不久即生病去世。他们好不容易进到上海的地下党开办的幼儿园,党组织又因叛徒出卖遭到破坏。

毛岸英和毛岸青在上海一度沦为孤儿,生活最困难的时候,兄弟俩一起上街卖报,弟弟被反动军警殴打留下严重后遗症。直至一九三六年,兄弟二人才在张学良的帮助下到达苏联。

等到毛岸英再次回国,已经是十年之后的事了。身为毛主席的儿子,毛英岸一生中几乎从未享受过任何特权。

一九四九年前他因为工作安排的原因,想提早几个月和刘思齐结婚都被父亲大骂了一场,父子二人赌气一周没有讲话。

一周后再见面,毛主席还是拿着婚姻法说事儿,堵着毛岸英问他服不服。尽管他们二人的性格各有各的倔强,但是毛主席事实上对这个长子,是很满意的。

毛岸英在苏联留学时精通俄语和英语,不但学习成绩优秀,心地也很善良。回国以后,他还帮着毛主席处理一些身边事,也很懂事、得体。

一九五〇年,抗美援朝开始之前,毛岸英就和中国所有的普通青年一样,老老实实地干自己的工作。出征之时他做到了严守军队纪律,没有把这件事情告诉给新婚的妻子刘思齐。

对于许的多人来说,毛岸英的离去都是突然的。但是考虑到当时战场上的情况,却也谈不上是“意外”。事后,前线发来的电报提到了他的死讯。

周总理考虑到了毛主席的身体情况,暂时把电报压下来了。一直压到第二年的元月二日,那一天,时任军委秘书长的杨尚昆在日记中写道:

岸英死讯,今天已不能不告诉李德胜了!在他见了程颂云等之后,即将此息告他。长叹了一声之后,他说:牺牲的成千上万,无法只顾及此一人。事已过去,不必说了。精神伟大,而实际的打击则不小!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有下乡休息之意。

志愿军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战,身为一名军人,死在战场上是一种光荣。但是军人的去世,对于他的亲人来说仍然是一种无比惨痛的精神打击。

毛主席虽然是一代伟人,但是他本质上仍然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何况他当时已近花甲之年,正是含饴弄孙的年纪,却迎来了一个“白发人送黑发人”结局。

不过当机要室的叶子龙把电报拿给毛主席看的时候,他其实并没有像常人想象中的那样泪流满面。

叶子龙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写道:“他没有流泪,没有任何表情,但是脸色很难看。只是向我摆了摆手,说道:‘战争嘛,总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

这段话其实看上去,更像是毛主席在安慰叶子龙。正如杨尚昆在日记中写的那样,在这场战争中牺牲的生命是成千上万的,这些人当中的哪一个没有父母、儿女呢。

作为一国的领袖,毛主席不想让别人窥见自己软弱的一面。对于他内心真实的情感反应,别人是无法亲眼目睹的。因为这个原因,他身边的亲人有时候还会生出一些疑惑。

比如毛主席的儿媳刘思齐,就曾代毛岸英问过他一句话:“我做你的儿子合格吗?”当时毛主席回答说:“合格,他是我的骄傲!”

未知刘思齐听到毛主席这翻话之后内心作何反应,但是肯定有很多人会觉得这样的表态,远远不能让人释怀。

直到一九九〇年,那个被暗藏在菊香书屋里的小箱子再度被人打开之后,人们才真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父子之间那种深厚、浓郁的亲情。

当年毛岸英烈士牺牲在前线,彭德怀发电报回来,提议将他和另一位烈士合葬在朝鲜,希望能通过他们的牺牲来激发战士的热血与斗志,毛主席批准了。

毛主席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说,他在主席身边工作的那些年曾经亲眼见到毛主席在每一个夏天,或者太阳特别大的时候,独自把盒子里毛岸英的衣物取出来,放到太阳底下晒。

有的时候,毛主席甚至还会长久地伫立在那些毛岸英的衣物旁边,一动不动,一言不发。

记得有一位国学大师曾经说过:一个人活在世上,最好是不要选择过于“特别”的道路。因为太“特别”的人,会承受与别人多很多的苦难,他很难得到常人唾手可得的幸福。

毛主席选择的人生道路,比起普通人来说无疑非常“特别”的。试想一下,要是花甲之年的毛主席当时如果只是一位“寻常老人”的话,那时他的身边应该是儿孙满堂,其乐融融的景况。

但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却是恰恰相反。再坚强的人,内心也有柔软的一面,只是毛主席不想让别人看到他的伤感与落寞罢了。

父子亲情是血缘铸就的天性,任何人都避不开的。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过在于有一些人喜欢表达出来,而另一些人却喜欢隐藏罢了。

毛主席一生酷爱创作诗词,他时常在诗歌当中,用乐观主义的精神鼓舞着所有人,但是这并不代表他没有情绪低落与伤感的时候。

只是身为革命领袖,毛主席已经习惯了以身作则,不希望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去影响到别人罢了。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从前的人们因为战乱等历史原因漂泊海外,最后去世了,子女都会秉承他们的遗志,把骨灰运回家乡安葬。

毛主席一家为了革命牺牲了六人,他们最后全部都没有埋在生养自己的湖南,而是葬在了自己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按照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

亲情的表达,并不会受限于某一种或者几种固定的形式。所以不管毛主席的这些亲人最后都埋在了哪里,毛主席和他们的心依旧是永远连结在一起的。

参考资料:

《毛泽东遗物的故事》——央视网

0 阅读:111

执笔读春秋

简介: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