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打仗,一直在出洋相!为什么世人还称赞其善于用兵?

史说新读 2023-11-26 10:35:46

今天的网友们戏称他为“孙十万”,主要是嘲讽其在合肥之战中被张辽虐。

实际上,孙权打仗出的洋相远不只那一次,他看起来一辈子都在打败仗。

然而,即便如此,无论是当时的智者,还是后世的学者,都对孙权的军事才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是怎么回事呢?

孙权出的那些洋相

孙权打的败仗,可以说是从青年到晚年,持续了其整个一生。

1、以十倍兵力攻匡琦,两次被陈登所破!

199年,孙权17岁。

他率军进攻陈登所守的匡琦城。

当时,孙权的兵力,十倍于陈登。

第一次,陈登偃旗息鼓,观察形势。

结果,看到孙权军登陆时有机可趁,遂迅速发兵,斩杀无数,大破之。

不久,孙权卷土重来。

这一次,陈登一面向曹操求救,一面在援军必经之路上多设柴火,每隔数步放一堆。到夜间,柴火点燃,孙权误以为曹军救援来到,遂紧急撤退。

陈登迅速出击,斩首万余,大获全胜!

(以上见:《三国志.陈矫传》介绍此战江东主将为孙权;《三国志.吕布传》引《先贤行状》介绍此战过程)

2、围攻合肥,被一纸虚文吓走。

208年,孙权26岁。

赤壁之战后,东吴发起反击:周瑜率军攻江陵;张昭率军攻当涂;孙权亲率军攻合肥。

赤壁初败,曹操派不出太多兵力(主要因为疫疾),只让张喜率领千骑往救。

蒋济让人送信,佯称张喜率了步骑四万来。

孙权“缴获”书信,大惊,烧围而走!

(以上见《三国志.蒋济传》)

3、再攻合肥,使张辽成就“威震逍遥津”的奇功。

215年,孙权33岁。

趁曹操远征汉中张鲁的机会,孙权率号称十万的大军,进攻合肥。

此时,合肥城内只有乐进、张辽、李典所率7000人。

孙权初逼近时,张辽、李典率800壮士袭击,大破吴军后安全返还。

其后,锐气已失的吴军自然攻城不克。

随后,吴军撤退时,张辽又趁机出来追击,再次大破吴军,险些生擒孙权!

此战,张文远名扬天下,孙权却成就了“孙十万”的名号。

4、攻石阳,被文聘空城计所退。

226年,孙权44岁。

趁曹丕去世,孙权分兵三路,大举伐魏:诸葛瑾攻襄阳;别将攻寻阳;亲率5万主力攻石阳。

当时,正逢连日大雨,城墙多倒塌,而百姓四散于田野,来不及回来补修。

文聘镇定自若,让大家都躲起来,自己也安坐于府中不动。

孙权大惊:文聘是曹魏的忠臣虎将,这么搞,必有埋伏!

于是,孙权不敢攻而退。

(以上见《三国志.文聘传》引《魏略》)

5、耍心眼再攻合肥,“假动作”被满宠识破。

230年,孙权48岁。

这一次,孙权耍了个心眼。

他先是大张旗鼓,扬言要进攻合肥,等到魏军的兖、豫诸军集结起来后,又退兵了。

孙权的意图是:我退兵,你肯定马上遣散紧急集结起来的部队,我趁你松懈,又迅速回军,就能趁虚而破合肥了!

然而,满宠却识破了孙权的小算盘,上表不罢兵。

果然,10多天后,算准了时间的孙权又突然杀了回来。

只是,合肥防备并未松懈,孙权再次无功而返。

做了一堆假动作,没有“晃过对手”,却把自己累死了···

6、再耍心眼再攻合肥,“假动作”却“偷鸡不成蚀把米”。

233年,孙权51岁。

这一年,曹魏把合肥城往北挪了一挪,以改善局势。

孙权遂率军北上,先占据了合肥旧城,然后北上进攻新城。

但是,孙权军逼进新城后,20多天不敢下船···

满宠看出了孙权的小伎俩:孙权根本不敢攻打新城!他不过是为了给吴军打气,先占据旧城,然后说一些自大的话!

所以,满宠推测:孙权不会真的攻打新城,但是肯定会派兵登岸,耀武扬威而回!

于是,满宠秘伏步骑6000人,潜伏于隐蔽处。

孙权果然上岸耀兵,结果满宠趁机杀出,吴军死伤众多,狼狈而还···

7、费劲力气“围点打援”,却被魏明帝一招“虚招”吓走。

234年,孙权52岁。

这一次,孙权准备搞一次大的。

他让陆逊、诸葛瑾为西路,在荆州方向发起攻势;将军孙韶、张承率万余人攻广陵;亲率10万大军为中路,围攻合肥新城。

这是一次规模很大的北伐!

孙权的企图是:通过围攻合肥新城,围点打援。

这一次,老对手满宠确实被这个架势搞蒙了,他紧急要求中军支援,并上表,建议放弃合肥,诱吴军至寿春歼灭之。

然而,魏明帝头脑却很清楚!

蒋济提出:东吴这么大架势来,不是贪图小利,是围点打援!合肥新城坚固可守,我们在合肥拖住敌人,不必急着去救!等到他们疲惫了,咱们再去歼灭他们!

魏明帝头脑清醒,手段更“低成本”。

魏明帝令合肥不许撤,坚守!同时,让先头部队疏散队形,增设旌旗,佯装断吴军后路。

你孙权不是要“围点打援”吗?好嘛,人家没有来援,人家直接去抄你后路了(曹睿假装的)!

孙权玩不过,麻溜撤军了!

孙权这一撤不要紧,使西路陆逊、诸葛瑾成为孤军。幸亏陆逊镇定自若,用兵如神,才得以设计全身而退!

这一次,52岁的孙权被30岁的曹睿给耍了!

8、大举征兵,还没有出手,就被敌人看穿,最后没有打成···

247年,孙权68岁了!

这一年,孙权大举征兵,集中于建业,扬言要攻打淮南。

这一次,魏国根本就不搭理。

王基一眼看穿:陆逊已经死了,东吴没有良将了。孙权年纪大了,出征则旧将已死,新将无威,根本没有威胁!孙权不过是想要修补党羽,回去保护自己,咱们不必搭理他。

最后,孙权确实没有出兵。

从17岁到68岁,孙权辛辛苦苦打了半个世纪的仗。

洋相一个接着一个···

时人对孙权军事才能的称赞

然而,无论是当时的人,还是后世,都称赞其用兵才能!

周瑜、鲁肃等江东人物,评价的什么“神武雄才”,咱们就不说了,毕竟,那虽然不能说是拍马屁,但毕竟是“情商”。

而孙权的对手们,对孙权军事才能的评价却也很不错!

曹操那句著名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就是在战场上望见孙郎的英姿而发出的!

贾诩则称“孙权识虚实”。

刘晔则称“权善用兵,见策知变”。

显然,曹操、贾诩、刘晔们,是没有必要拍孙权马屁的。

这就奇怪了,打仗打成这个模样,怎么还有这么高的评价呢?

客观评价孙权军事指挥能力:洋相多,但不代表不会打仗

孙权打仗,确实算不上特别厉害。

他哥哥孙策去世前就说过:“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你孙权是不如我孙策的。

所以,孙权打仗,跟父兄不在一个档次上,差距明显,这是肯定的。

但是,孙权打仗,也没有那么差!

我们注意到:孙权所有的洋相,都是在进攻中出的!

相反,在防守上,在水战上,孙权还是不错的。

曹操四越巢湖,三攻濡须,皆是与孙权亲自前往对阵的。

其中,有两次,曹操是率号称四十万的大军来攻,以众击寡的。

然而,三次濡须大战,孙权都是不落下风。

此后,曹丕三次伐吴,孙权也应对自如。

还是诸葛亮的话公允。

权之不能越江,犹魏贼之不能渡汉,非力有馀而利不取也。——《三国志.诸葛亮传》

曹操善于用兵,横扫北方,但要舍鞍马就舟楫与孙权相较,孙权照样显得游刃有余。

反之,孙权一旦“上岸击贼”,主动进攻曹操,自然也会显得十分拉跨了。

一句话,孙权与曹魏之间的对抗,谁防守谁就游刃有余,谁进攻谁就拉跨,

所以,孙权出的这些洋相,确实充分说明他本人,甚至整个东吴军皆不擅长陆战进攻,但要说人家一无是处,不会打仗,那就并不客观了。

用将、育将之能

当然,孙权是一个“君二代”,所以,评价这样一个人,“将将之能”比“将兵之能”更为重要。

孙权的将将之能,在三国君主中是出类拔萃、独具一格的。

1、孙权是唯一一个授予重权给优秀统帅,并能始终驾驭之的君主。

在曹操、刘备集团中,曹操、刘备皆亲自挂帅,身边没有(也不需要)另一个统帅级人物辅佐。

像曹操集团的夏侯惇、曹仁;刘备集团的关羽,虽然都是“次帅”、“首将”,但其军权最多也就是方面之任。

而孙权集团,先后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样“四大都督”的统帅级人物。

孙权能够长期放手使用这些人,依靠这些人,“外托君臣之名,内结兄弟之实”;但同时又始终能保持驾驭,而不是像刘禅与诸葛亮一样的“事之如父”关系。

因此,仅从驭将角度来看,孙权是更为难能可贵的。

2、孙权驾驭将才的能力,为三国君主之最。

除了统帅级人物外,驾驭众多将才,也是君主治军才能的重要指标。

曹操以法治军,除与诸夏侯曹宗族将领外,对其他将领多不见私谊。

刘备与关张的情谊深厚,但除此之外,与其他人私谊并不多见。

观孙权之养士也,倾心竭思,以求其死力,泣周泰之夷,殉陈武之妾,请吕蒙之命,育凌统之孤,卑曲苦志,如此之勤也。——孙盛

而孙权,则是与众多武将“荣福喜戚,相与共之”、“同船济水”,与众将之间意气相投,真诚了解。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曹魏有汉帝所传的“正统”。

刘备以汉室宗亲的名号,打着大汉正统的旗号。

唯孙权,在政治上几乎没有任何名号,却能得众人倾心追随,这些都是孙权团结、驾驭武将的本事!

3、选人育将之能。

孙权在提拔、培养将领方面的能力,也是独具一格的。

鲁肃、陆逊等人,都是孙权亲自提拔出来统帅。

此外,吕蒙、蒋钦,本仅仅是勇将,但孙权看出他们潜力后,劝其读书,使吕蒙成长为统帅级人物,而蒋钦也成长为足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

纵观整个古代史,能择将用人者,就已是贤明之君,而能像孙权一样还能培育将才、帅才者,除孙权外,实在屈指可数。

个人以为:将兵之能,孙权不及曹刘,但将将之能,孙权尤在曹刘之上!

对古代军事学的创造性贡献

在古代军事历史上,孙权集团有两个创造性贡献。

1、孙权,是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划江而治”的南方统治者。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权可以凭长江与中原长期对峙。

能实现这一点,除了造船技术和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等客观因素外,自然离不开孙权集团在军事上的造诣。

当然,这个成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比如战略上,从张纮提出的”据有长江“,到鲁肃提出的”鼎足江东“、周瑜提出的“依舟楫之利”、吕蒙提出的“全据长江”,一步一步,逐步丰富。

比如在防御方略上,吕蒙的濡须建坞,经营濡须口;陆逊父子的“以西陵为国之藩表”;甚至小将张梁的“开门延敌”;在当时都是创举,一步步实现对长江全线的巩固防御。

虽然这些成就,江东集团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主事人孙权毫无疑问是起到了最关键作用的。

孤土地边外,间隙万端,而长江巨浪,皆当防守。——《三国志.吴主传》引《吴录》

贾诩称赞孙权“识虚实”,其实不是指孙权在战役指挥上火眼金睛,更多是指在全局战略上的精准选择,从而使漫长的,看起来处处可渡的长江,成为一道坚固防线。

此后,历史上常常出现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南方政权,往往也借鉴了孙权集团的这些经验!

这可说是孙权集团的一个军事创举。

2、借助海洋采取军事行动的思想。

此外,孙权在海洋军事上的发展,也是史所罕见的。

孙权既曾渡海攻略今海南、台湾等地,更曾考虑过渡海绕过大半个中国去远征辽东。

可以说,孙权的这种利用海洋采取军事行动的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

这一思想没有被后世继承和发展,不能说不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遗憾!

伐交达人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篇》

汉末三国时期,在伐交一事上,孙权可能是最厉害的一个,没有之一。

孙刘联盟建立后,孙权强而刘备弱,孙权处于主动地位。

但是,孙权敢于广揽英雄,除弱扶强,甚至大胆将南郡借给刘备,允许其发展,以利用他分担抗曹的任务。

孙权敢于资地给刘备,曹操听到惊得笔都掉地上,大惊失色,足见孙权“伐交”手笔之大。

在刘备发展壮大,威胁到江东安全时,孙权便果断出击,大胆追求战略利益。

后人常常指责孙权“背刺”刘备,这是不公平的。

从道义上说,孙权资地刘备,大力支持刘备,而刘备以“猾虏”的态度,先阻止孙权进军西川,后又以虚言应付孙权的要求。理亏者是刘皇叔!

从战略上说,孙权维护的是江东的利益。虽然曹强刘弱,但是曹操无法渡江,而刘备、关羽雄踞长江中上游,已经成为江东最大的威胁,孙权在外交手段失效后当然要维护自己的利益!

此后,孙权又与曹操、曹丕结盟。

其中,魏强吴弱,魏国是盟主。

孙权愿意请降、称藩纳贡,甚至接受封拜,可谓忍侮负重!

但在派遣儿子为人质等问题上,则设法拖延、抵制,维护自己的底线。

《三国志》称孙权“有勾践之奇”,是十分精当的评价!

在不断的伐交中,东吴先“保江东”,后“夺荆州,全据长江”,再后又在守住既得利益的情况下与蜀国复盟,巩固国防。

可以说,孙权的“伐交”无疑是成功的。

有朋友还是觉得孙权“背刺刘备”是缺乏大局观的表现,认为孙权“伐交”完全可以更加成熟···

其实,回到这个文章开头介绍的情况看看:渡江后,孙权军如此拉跨,真的有向北发展的可能吗?如果没有这个可能,那么,“伐交”以确保江东安全,并争取全据长江为目的,难道不是最务实的选择吗?

孙权打仗,出了一辈子洋相。

然而,所有这些洋相,都是在渡江北伐中出的,其主要原因是不符合江东军的特点,超出了江东军的能力,并不代表孙权战役指挥不行。

相反,在防御战、水战中,孙权的表现一直是在线的!

同时,在建军驭将、国防战略、伐交等方面,孙权都表现出很高的造诣,不愧为一个军事家!

1 阅读:85
评论列表
  • 2023-12-05 23:05

    刘备大半辈子被追着打,临死前还送了一顿夷陵烧烤,这都能被说成蜀汉前三的统帅,那么孙权善于用兵很奇怪?

史说新读

简介:喜欢历史,正能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