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上海《申报》报道:“此次 51 师夜袭大捷,其勇敢机智,实令国人内心振奋。此非仅前方军人之光荣,亦是全体国民之光荣,其赫赫战绩必将鼓荡起我九州同胞更高的抗敌斗志。”师长王耀武的戎装照附在新闻稿的右边,风光无限。《大公报》也报道了这支刚刚到达上海的部队。
王耀武最好看的一张照片
1937年蒋介石投入了精锐部队,在上海进行了决战式的抵抗。日军在长江宝山一带登陆,进攻国军的纵深枢纽罗店,在王耀武的51师到达前,是精锐土木系11师在防守,在日军猛烈的炮火杀伤下,11师伤亡惨重,两天下来,这支精锐部队几乎被打光了,师长彭善把电话打到了军长罗卓英那里:“军座,11师快打完了,要是再不换防,明天你就要到战场给我收尸啦!”
根据统帅部的命令,王耀武带51师接替11师。王耀武领兵,确实是有一套,从陕西出发,四个小时就能集结1个师的兵力。
罗店是淞沪战场的后方枢纽
来到上海后,能趁着黑夜敌机晚上不便行动,避开日军重型炮兵的杀伤,带领51师摸到罗店,悄悄换下了不成建制的 11 师残部。
整个罗店反击战,王耀武的指挥过程,值得了解和学习的。在与11师交接的时候,下属邱维达就了解到罗店已经被日军占领,11师退守相公庙,邱维达知道必须火速增援,交接防御,只是怎么增援就有讲究了。邱维达知道其他友军还在增援过程中就被炸乱了,罗店现在就是绞肉机……,他刚来怎么就知道别的部队开进途中就被炸,从这件事情就知道,邱维达用脑子,他接到命令是快速进入阵地完成交接。而他却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了解现场情况,日军的火力特点,当时现场乱成一团,邱维达下了功夫的,他问了谁,在现场观察了多久?但这都是精彩的过程,这是优秀指挥员的素养。最后他找到从公路排水沟向施相公庙隐蔽前进的办法,避开了日军的炮火封锁。下午四点,各营陆续进入阵地,与11师完成接防。邱维达相信只要第一步站稳了,就有办法翻盘。
日军的气球为炮兵定位
从这里这证明王耀武会带兵,会指挥,整个部队会用脑子打仗。各级军官接受任务,就会结合现场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有效的办法去完成,上级给予下级一定的灵活权限。这是一战二战德军的三大发明之一,任务式指挥,又叫委托式指挥,这必须经过长期的训练磨合,需要最高官长带出来的。
国军的机枪阵地
精彩远远不只这一点,接下王耀武摸清楚了日军的规律,日军依托重型火炮对国军进行了巨大的杀伤,特别是大口径舰炮,在观测气球的指引下,国军士兵根本没有地方藏,加上上海地势低,挖战壕下面全是水,战士们在水里打仗。王耀武他们采取战术改进,兵力在二线、三线,避开日军猛烈炮火杀伤,二线兵力向前机动,有交通壕,严令部队三天必须挖好。这样向前机动就不会在无遮挡的空地上,被日军机枪掷弹筒杀伤。
日军第二个特点是习惯了天刚蒙蒙亮就发起进攻。那么夜间会不会放松警惕呢?我们不在现场,没有办法感知,王耀武等就有战场直觉,判断夜间袭击一定能成功,这就是指挥能力,不一定要要完全准确的情报,但是优秀的军官就能判断出来。
更绝的是王耀武他们,判断出日军被夜袭后,一定会来追击,布设好包围圈。
夜里51师分东、西、中3路向罗店镇内及周围几个村庄的日军发起了闪电般的袭击,正面之敌为日军第3师团,该师团由名古屋的青年学生编练而成,他们虽有防备,但多数士兵已抱枪入了梦乡,当51师151旅的中国官兵冲到跟前的时候,许多鬼子就在梦呓中见了阎王。日军丢了罗店,一夜战斗下来51师以伤亡100余人的代价取得歼敌500多人的重大胜利!日军中队长秀吉三郎毙命,联队长竹田也在伏击中负伤,5辆战车在进攻中被击毁成了一堆废铁。
面对日军骑兵的追击,面对飙悍的日军骑兵,时任305团团长的张灵甫,想出了摆竹筐阵破敌的主意。鬼子的炮火轰击之后,在机枪的掩护下,骑兵冲向阵地。由于踩进了预先摆好的竹筐里,日军连人带马纷纷一起倒地,后排冲来的又被前面的绊倒,400多骑兵都栽倒在地成了活靶子。
整个凇泸会战中,别的国军部队在日军猛烈的炮火下,一天被消灭一个师以上,30万桂军行军三个月到达上海,六天全军覆灭,胡宗南的天下第1军,血战仅三天,伤亡竟达80%。王耀武在这样的战场环境下,能打出胜仗,可见其厉害。远远甩开陈诚的十一师几条街。
罗店是凇泸会战的绞肉机,王耀武51师也是全军用命,团长以下军官带队冲锋,王耀武亲自坐镇一线,双方对阵地进行了反复争夺,当时阵地白天属于日军,晚上又被国军的突击队白刃拿下,但总体实力相差悬殊太大了,日军有海军的重炮,空军的支援,王耀武的51师也伤亡惨重,从令一个角度来看,体现了51师勇猛的一面。
从日军的士兵回忆来讲,说51师很狡诈,会半渡而击,重机枪火力点不会轻易暴露。反映出51师平时注重战术训练,战场是适应能力强,这与王耀武关系很大,因为在部队了,主官一句话就能改变一个部队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