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布麾下有三大猛将,为何曹操只要了两个,却把更厉害的给杀了?

寻墨阁来 2025-02-13 19:23:19

曹操在打败吕布之后,却选择了收下张辽和臧霸,也留下了一个疑问——为何曹操会杀掉更强的高顺?这个决定背后,远不是简单的忠诚与背叛问题……

吕布,三国时期名副其实的“战神”,个人武力出众,还能带领麾下,众将屡次战胜敌人,在他的帐下,有三位声名赫赫的猛将:高顺、张辽和臧霸。

高顺,这个名字几乎和“猛将”划上等号。

他不是来自名门世家,却凭借自己的勇武与智慧,在吕布的军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高顺的“陷阵营”更是让敌人闻风丧胆,这支军队不是简单的步兵队伍,由一群精锐组成,每一个战士都精通战术,身上披挂精良,装备齐全。

这支队伍每次出战,几乎没有不破的敌人,足以为吕布的威名增光添彩。

而张辽,是吕布军中的另一员猛将,在早期他没有受到太多关注,当他投靠吕布后,才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张辽策马出征,屡次与敌人交手,打得敌军溃不成军,尤其在吕布败北后,张辽的投降,让曹操看到了他的战略眼光,迅速成为曹操手下的得力助手。

《三国志》中的记载,把张辽的能力描写得淋漓尽致,尤其是在合肥之战中的表现,更是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是臧霸,他和张辽来自同一背景,曾在吕布麾下任职。

臧霸具有过人的军事眼光,常常通过快速机动,和灵活战术扭转局势,吕布败亡后,臧霸投降曹操,获得了曹操的重用。

这三位猛将,无论是高顺的铁骑、张辽的智勇,还是臧霸的机动,都各有特点,他们各自代表了三国时期,不同类型的军事才能。

如此三人,不得不说,吕布麾下的将领,无论谁,都值得任何一位军事指挥官所青睐。

曹操打败吕布后,三位猛将的去留问题,便成了他必须面对的难题。

他选择了张辽和臧霸,没有收下高顺,将其处死,这一决策让人不解。

曹操一向注重“用人不疑”,对能打仗且忠诚的部下,曹操绝不会轻易放手,张辽和臧霸都符合这一标准。

张辽,经历了吕布与曹操的交锋,他不但有过硬的战斗能力,还有极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不同的阵营中表现出色。

投降曹操后,很快就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合肥之战,他带领曹军与孙权的联军激战,凭借他的军事才智,曹军成功守住了合肥,立下战功。

曹操深知张辽的能力,他信任张辽,更对他的忠诚没有丝毫怀疑。

至于臧霸,同样是来自吕布阵营的猛将,曹操看中了他,在骑兵作战中的灵活性,与机动性。

曹操正需要这样一位,能够适应不同战场、快速反应的将领,臧霸投降后,便开始在曹军中大展拳脚,屡立战功,完全符合曹操的需求。

那么,为什么高顺没有像张辽,和臧霸那样被收下,反而被杀掉呢?

高顺的忠诚无可挑剔,他的能力和智慧,也是没的说,尤其是在步兵战术方面,他带领的“陷阵营”有着极高的战斗力。

可是,高顺的缺点,正是他对吕布的绝对忠诚。

曹操一向注重用人,对那些深陷于原主将中的将领,却总有些戒心,高顺对吕布的忠诚,几乎到了不容动摇的地步。

曹操知道,这样的忠诚可贵,但在面对权力斗争时,可能会成为潜在的威胁。

更重要的是,曹操当时正忙于,巩固自己在中原的统治地位。

他需要的是,可以迅速为自己所用的将领,而非曾经对敌人绝对忠诚、不易改变立场的武将。

曹操心里清楚,一旦高顺被收养,他可能随时,会因“忠于吕布”而对曹操心生抵触,这样的将领,曹操宁可斩草除根。

高顺的忠诚,反而成了致命的弱点,曹操选择了将他除掉,这是权谋中的无奈之举。

曹操在收下张辽和臧霸之后,这两位原本效忠于吕布的猛将,逐渐为曹操所信任。

与高顺不同,张辽和臧霸在投降之后,表现得异常忠诚,他们的效忠是对曹操个人的忠诚,更是对曹操建立的强大政权的认同。

张辽的投降,算是三国历史中的一笔重要转折。

张辽投降曹操后,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尤其是在合肥之战中,张辽率领的部队在绝境中奋起反击,最终以少胜多,挫败了孙权的大军。

在这场战斗中,张辽显示出卓越的指挥才能,成功扭转了战局,稳固了曹操在江南的控制。

曹操对张辽的依赖和信任,进一步加深,张辽是曹操手下的将领,更成为了曹操军事战略中的重要棋子。

另一方面,臧霸在投降后,未如张辽那样立下战功,但同样表现出了,极高的战斗能力和忠诚度。

臧霸善于骑兵战术,这使得他在曹操的军中,迅速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曹操的北方战役中,臧霸的机动性和灵活性,让曹操的军队,能迅速应对突发状况,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两位将领的投降与效忠,给曹操带来了很大的军事优势。

曹操也因此,为自己增加了更多可以依赖的力量,张辽和臧霸是优秀的将领,他们对自己的忠诚,也决定了自己能在复杂的权力斗争中,保持不败。

因此,曹操对他们的使用,越来越得心应手,赋予他们更高的职权,给予他们更多的信任。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顺,曹操在处理高顺的问题时,实际上是做出了一项战略选择,确保了他,能够控制那些,能够完全为自己效力的将领,而不是留给任何一位,可能带来威胁的势力。

高顺的忠诚令人感动,也让他走向了悲剧的结局,对于曹操来说,忠诚无疑是重要的,过度的忠诚可,能会让一个人,变得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

高顺的致命问题就在于,他对吕布的忠诚,深深根植于内心,甚至在吕布败亡后,他依然把自己的忠诚,视为最重要的品格。

固守在过去的忠诚与荣誉中,始终未能看清形势的变化。

高顺的“陷阵营”,无疑是一支极为强大的部队,曹操更注重的是将军的战略眼光,和对大局的认知。

曹操需要的将领,是那些能够随时为他效命的人。

高顺他对吕布的绝对忠诚,让曹操无法真正信任他,曹操知道,若高顺心中始终有所牵挂,他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关键时刻动摇,一旦动摇,就会成为一种巨大的隐患。

曹操的决定,是一个极为冷酷,且理性的战略选择。

虽然高顺的能力,和忠诚都不可置疑,但在权力斗争和军事角逐中,忠诚只是衡量一个将领价值的一个方面。

更重要的,是这个将领,是否能在关键时刻为自己所用,是否能在环境变化时,做出正确的判断。

最终,高顺被处决,这一决定是出于权谋,更是为了,防止可能的潜在威胁。

曹操的军队,需要的是能够坚定跟随他的人,不是过于死守旧主、无法放下过去的将领。

高顺的死令人惋惜,却是三国时代权力斗争中的一种常态:忠诚与信任之间的微妙平衡。

曹操选择收下,张辽和臧霸,却将高顺处死,背后是战略上的考量,更多的是权力斗争中,对潜在威胁的预见。

三国时期的忠诚与权谋,是一场场战斗的较量,更是人物命运的深刻交织。

在那个充满尔虞我诈的时代,忠诚和背叛,选择与命运,都是血淋淋的现实。

参考资料:

陈寿. 《三国志》. 中华书局, 1959.

刘昕. “曹操与吕布关系的历史解析.” 《历史研究》, vol. 35, no. 4, 2019, pp. 55-68.

0 阅读:35
寻墨阁来

寻墨阁来

路虽远,行者将至; 事虽难,做则可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