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时期,随着汉室逐渐衰微,各路诸侯纷纷拥兵自立,天下大乱的帷幕逐渐拉开。经过多年的角逐之后,孙权、曹操、刘备三人脱颖而出,各种割据一方,谁也奈何不了谁。到了公元220年,其中年纪最大的曹操病逝,其子曹丕很快就放弃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做法,逼迫汉献帝退位,建立了曹魏,率先称帝。第二年,刘备便不甘落后的成都称帝,虽然号称继续的是汉室的皇位,实际上建立的却是属于自己的政权。反倒是孙权最沉得住气,一直到刘备去世,吴蜀两方关系修复才称帝。
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这样一个疑惑——诸葛亮在《后出师表》开篇写道:“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意思是说,刘备曾立誓与汉贼誓不两立,并表示汉室绝对不会偏安一隅。那么,他为什么一边声称自己继承的是汉室的皇位,一边在成都称帝,从此偏安一隅了呢?这是自己打脸吗?对于这个问题,小编有以下几种猜测。
一、刘备没有放弃争霸
虽然刘备称帝的时候,他占据的地盘只有益州和汉中,没能做到“王业不偏安”,但是他却不管真的偏发一隅,反而一直怀有一统中原的心思。例如,他在称帝之后,立马打着替关羽报仇的名义,发动了夷陵之战东征伐吴,试图夺回荆州,重新为实现隆中对做准备。如此看来,他虽然早早称帝,却也依旧没有违背“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初衷,因此算不上打脸,也不应该被嘲讽。
二、不得不称帝
刘备自起事的时候,就以汉室后裔自居,因此吸引到了一部分人的支持。他声称“汉贼不两立”时,“汉贼”代表的是曹操,他与曹操不两立的前提是,汉室还存在。可是他称帝的时候,曹丕早已逼迫汉献帝禅位,汉室都亡了,哪里还有汉贼之说呢?至于“王室不偏安”一句,当时曹魏已经建国,并且名义上是接受了汉室皇帝的禅让,这个时候,刘备如果不称帝,就相当于默认了接受曹魏的统治,试想,刘备会甘心吗?答案是否定的,所以他当时根本顾不上什么偏安不偏安,只能以继续汉室的名义称帝,再给曹丕扣上篡位的罪名,才能保持自己的“正统”。
三、这一说法本身就存疑
《出师表》出自诸葛亮之手,这是毋庸置疑的,毕竟这一文章,记载在《三国志》中,而《三国志》几乎是目前最权威的三国史料。可《后出师表》记载于张俨的《默记》中,而且书中并没有表明,此文出自诸葛亮之手,只是后世之人一般这样认为而已。因此,在某种意义,这篇文章有其他人杜撰而成的可能性。因此,刘备到底有没有说过“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一言,本身就是存疑的。连刘备说没说过都无法肯定,自然没有打脸一说。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可以得知,《后出师表》中明明记载道,刘备曾说过“汉贼不两立,王来不偏安”,刘备却还是在一统天下之前,就选择了称帝,可这并不能说明刘备为了权势自己打脸,毕竟此言是否出自他之口,是存疑的;而且他当时有不得不称帝的理由,更何况他称帝之后,依旧与曹魏誓不两立,依旧没有放弃一统中原呢?
本文所有资料均来自于《三国志》《默记》等书,小编保证内容之真实性,同时无任何影射、不涉及任何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