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和孙策被后人叫做“江东双璧”。他俩可不只是君臣关系,还是朋友,是连襟。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互相照应着。可惜,孙策走得太早了,他去世的时候才二十六岁。
孙策逝世的消息一传来,周瑜立马就赶回去奔丧了。有一点值得一提,周瑜可不是自己一个人回来的,而是带着军队回来的。这到底是为啥?
要是从周瑜和孙策两人的家世这方面看,真的很难想象他俩能好得不得了。别的先不说,他俩的阶级就不一样。孙坚在三国里可是个让人瞧不起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就跟恶霸似的,在一些世家眼里,最瞧不上的就是这种人。
可周瑜就出生在这样的世家大族里,他俩的交往那就是跨越了阶级和等级的往来。他俩相识的时候还年少,那时候正是最单纯的年纪,还没被权势给迷了眼。他俩也算是一见就投缘,没认识之前就都知道对方的存在。
孙坚再次起兵北伐去征讨董卓的时候,他儿子孙策有个好兄弟叫周瑜。周瑜可热心,主动来帮忙。周瑜还对孙策说,让孙策把家人都带到自己老家去住。孙策盛情难却,就答应了。在这期间,周瑜把孙策当成贵客一样招待,吃的、穿的、用的,方方面面都照顾得特别周到。
孙策的人生很快就有了转折点,孙坚一死,作为长子的他就得挑起这副重担。那时候孙策的日子可太难了,到最后被困在了长江北岸。要不是实在没辙了,孙策是不会找周瑜帮忙的,可当时他确实没什么办法了。
周瑜的做法可出乎他的意料了,不但帮了忙,还把粮草和船只送给孙策。这事儿可把孙策感动坏了,也为日后孙策重用周瑜做了铺垫。
二、犹豫不决能这么讲,在当时的三国里头,东吴的乱,跟袁家那是差不离儿的。不过,袁家是袁家,东吴和袁家不一样,东吴纯粹就是内部权力分配不匀才乱成这样的。
都知道孙策能起家靠的就是袁术的势力。简单讲,就是孙策把袁术给取代了,这才打下后来的大基业。一开始,孙坚还有孙辅这些人都是在袁术手底下做事的。这么说吧,他们当时处于同样的地位,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君臣关系。
所以,孙策要自立门户的时候,跟他们的关系就特别不好处理。更关键的是,能把他们聚在一起的带头大哥,也就是孙策他爸,已经被人杀了。他爸都不在了,这些人哪会听孙策这个小年轻的话。
那时候的孙策既年轻,资历又浅,所以,他爸爸那一辈的叔叔们都不怎么服他。孙策平定江东之后,给这些叔叔们都封了个“太守”的官职,可孙策自己也不过就是个太守。
这局面乱得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算盘。孙策没当上董事长,反倒跟大家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当然了,孙策有那个能力,他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问题。可惜的是,还没等解决,他就去世了。
他重病的时候,在选谁做未来继承人这个事儿上,可犯难了。孙策一开始就没考虑自己儿子,虽说正常来讲是父死子继,可当时东吴乱得很,他儿子还小,根本担不起这担子。
这不就是大权旁落嘛,这么一寻思,就只有两个人有这种可能了,一个是他的二弟孙权,另一个就是他的三弟孙翊。
那时候,在孙策身旁最被孙策器重的就是张昭。所以,孙策马上就把张昭叫到跟前,问他自己该把位子传给谁。张昭也不推托,一下子就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孙翊。当然,张昭可不是毫无缘由就说要把位子传给孙翊的,他是有自己的想法的。
张昭对当下的局势看得可透了,现在这时代,就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啥都得靠实力说话,实力才是衡量一切的准则。孙翊跟孙策特别像,那叫一个霸气又英勇,他要是掌了权,肯定能带着大伙走得更远。
张昭说完话后,孙策就陷入了沉思。为啥?因为他跟张昭的想法不一样,他是打算把自己的位置传给二弟孙权的。在孙策心里,他觉得自己就是因为太张狂、太霸道才死的,所以他就想挑个不一样的人来当继承人。
最后孙策还是打算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他当下就否定了立三弟的想法,马上把孙权叫过来,当着所有人的面直说要把位置传给孙权。当然了,张昭可是孙策最信任、最倚重的大臣,孙策也是得安抚他的。
于是孙权就对张昭讲了一句话,就因为这一句话,打那以后张昭好多次跟孙权想法不一样,可孙权压根儿就没动他一下。这其实和后来刘备托孤给诸葛亮是一个道理,孙策直接就说:要是仲谋干不了事儿,这位置您就自己拿去吧!
要是孙权干得不行,那你张昭就把他给取代了呗,要不就安排你看重的人来坐这个位置。不得不说,孙策临死前的这话,那可是给了张昭老大的权力,同时也给孙权施加了不小的压力。
后世说不定会有人纳闷,孙策咋这么迷糊?赤壁之战的时候张昭可是个主张投降的人,孙策怎么能把大权交给他?其实这也不能怪孙策,因为在那个时候,孙策可不是老大,他只是联盟中的一员罢了。不得不说,东吴后来能有那样的发展,那可多亏了周瑜。
孙策死了之后,孙权当这个主公当得那叫一个难受,就跟坐在针毡上似的。好多人都不服他,想把他从主公这个位置上拉下来的人也不少。权力这东西,吸引力可大了,主公的位子谁不想坐?
孙策去世之后,大家肯定都得来奔丧。孙权的叔叔孙暠就带着兵马来了。他身份特殊,说他带兵马来奔丧,谁能信?孙暠,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说是奔丧,其实就是来夺权的。
好在虞翻出来狠狠训斥了一番,这才让他断了那个念头。念头是没了,可他跟孙权之间的仇怨也结下了。这边一得到孙策去世的消息,周瑜马上就带着军队赶来奔丧了。
这时候,孙权面临的状况可太难办了,稍微不小心就会陷入绝境。那些宗亲本来就不服他,下边的大臣也不听他的话,还想把他废掉,再立个新主公。这么说吧,只要周瑜回来的时候不向着他,那孙权在主君这个位子上就彻底待不住了。
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周瑜能算这些人里头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把孙权当作主君看待的,对孙权特别恭敬,史书上记载着“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有周瑜在前面做榜样,其他人要是想反叛孙权,那可得好好掂量掂量。
要是周瑜自己一个人回来,那还好办,可他还带着军队。周瑜回来就是为了给孙权壮声势的,有了周瑜帮忙,孙权很轻松就坐稳了主君的位子。
周瑜死了之后的第19年,孙权可算是登上了那个至高无上的皇位。等他当上皇帝,回头想想以前的事儿,也忍不住感叹:“我要是没有周公瑾,就当不了皇帝!”要是没有周瑜,孙权还想坐皇位?早就在政治斗争里被搞没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