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隆裕太后泪流满面,代年仅六岁的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大清王朝轰然倒塌,中华大地改朝换代,共和之风席卷南北。
然而在遥远的西北边陲,一位满清总督却仍在挥舞战旗,率领军队攻城掠地,试图为幼帝溥仪保住一片江山。
他是谁?为何在清朝灭亡后依然如此执着?他的故事,究竟是忠诚的悲歌,还是时代洪流下的徒劳挣扎?
让我们走进这位末代总督升允的世界,探寻那段被历史尘封的往事。
一、风雨飘摇中的总督登场升允字仲山是蒙古正红旗人,他出生于1858年是晚清政坛上的一位能臣。
他出身于满蒙贵族,家族世代忠于清廷,升允自幼聪颖,熟读经史,而且深谙治国之道。光绪年间,他历任山西巡抚、甘肃布政使等要职政绩斐然,尤其在西北地区的治理中展现出非凡才能。
在甘肃任职期间,升允以雷厉风行的作风推动多项改革。
他主持修建了黄河铁桥,这座连接兰州两岸的工程,不仅便利了交通,还成为西北地区的地标性建筑。
升允还首倡建立西北大学(今西北大学前身),希望通过教育振兴边疆,培养治国栋梁。
此外他积极筹建新军,引入西方军事训练方法,打造了一支纪律严明、装备精良的部队,这些新军后来成为他对抗革命军的资本。
据《清史稿·升允传》记载,升允在甘肃的治理使当地民生有所改善,匪患减少,商贸繁荣,赢得了“能臣”之名。
然而升允的能干并非没有瑕疵,他的施政带有浓厚的满族贵族色彩,倾向于维护清廷的统治权威,这也为他日后与革命派的对立埋下了伏笔。
可以说升允的政绩既是他个人才干的体现,也反映了晚清地方官员在动荡局势下试图挽救王朝的努力。
但时代的大潮已不可逆转,他的努力注定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二、时代变革下的分歧与蛰伏1908年,光绪帝与慈禧太后相继驾崩,溥仪登基年号宣统。
清廷为挽救颓势,启动了“预备立宪”改革,试图通过宪政改革缓和民间的革命情绪,然而这场改革在满汉大臣之间引发激烈争论。
升允作为满族保守派代表,坚决反对修宪。
他认为宪政改革将削弱皇权,动摇清廷的根基,甚至可能导致满族贵族特权的丧失。他的立场得到了部分满族亲贵支持,但也让他与主张改革的汉族官员和部分开明满人产生分歧。
1909年,因公开反对立宪,升允被清廷免去甘肃新疆巡抚之职,赋闲回京。
这一事件看似是他仕途的低谷,实则反映了晚清内部的深刻矛盾。升允的保守立场并非出于个人私利,而是源自他对清廷的忠诚以及对满族统治传统的神圣信仰。正如《清史稿》中所载,升允曾上疏称:
“祖宗之法不可变,立宪乃引狼入室!”
这种观念在当时并非孤例,许多满族官员都对改革抱有疑虑,害怕变革会加速王朝的覆灭。
在蛰伏期间,升允并未完全退出政治舞台,他在北京与满蒙亲贵保持密切联系,关注时局变化。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革命烽火迅速蔓延全国,清廷陷入空前危机,面对风雨飘摇的局势,清廷不得不再度起用这位老臣。
宣统三年(1911年)末,升允被任命为陕西将军,奉命率军平定西北的革命势力。
从赋闲到临危受命,升允的“保清”之路正式开启,他或许未曾想到,这条路将是他人生中最悲壮的一段旅程。
三、最后的“忠诚”:率军攻城武昌起义后,陕西、山西等地相继宣布独立,革命军声势浩大。升允临危受命,率领由他一手训练的西北新军,奔赴陕西前线。
这支新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曾在剿匪行动中屡建奇功。升允深知,西北地广人稀,交通不便,若能迅速控制关键城池,或许能为清廷赢得喘息之机,甚至为溥仪建立一块偏安之地。
升允的军事行动迅猛而果断,据《陕西近代史》记载,1911年11月至1912年初,升允率军连克陕西境内十余座城池,包括渭南、临潼等地。
他的战术以快速突袭为主,充分利用新军的机动性和火力优势,多次打得革命军措手不及。
升允本人更是身先士卒,亲自指挥战斗,展现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在一次战斗中,他身着清军将领服饰,骑马立于阵前,全然不顾个人安危,以此来激励士气。
1911年12月,升允的军队兵临西安城下。
西安作为西北重镇,战略地位至关重要,若能攻克西安,升允不仅能巩固陕西,还可能以此为基地,联合甘肃、宁夏等地,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清廷控制区。
可以说他的目标非常明确:为溥仪保住西北,延续清朝命脉。
据史料记载,升允在围城期间曾对部下说:
“吾辈受皇恩浩荡,今日唯有死战,以报圣上!”(《清末民初陕西军事史料汇编》)
这番话既是他对清廷的忠诚宣誓,也流露出一种近乎悲壮的执着。
围攻西安的战斗异常激烈,升允的新军配备了从德国进口的毛瑟步枪和少量火炮,火力远超革命军,但革命军依托坚固的城墙顽强抵抗,双方陷入拉锯战。
升允日夜督战,甚至亲自勘察地形,调整战术,他试图通过切断西安的粮道迫使守军投降,但革命军的意志超乎他的预期。
战事持续胶着,升允的内心却始终燃着一团火:只要拿下西安,朝廷或许还有一线生机!
四、兵败与坚持:大厦将倾的无力挣扎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宣统帝退位诏书》,宣布溥仪退位,大清王朝正式灭亡。
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传到西安前线时,升允的军队顿时陷入混乱。
许多士兵出身汉族,早已对清廷失去信心,退位诏书的颁布让他们看不到继续作战的意义。军心涣散,部分部队甚至开始哗变,拒绝执行升允的命令。
据《清末民初陕西军事史料汇编》记载,升允在得知溥仪退位的消息后,召集将领开会,声嘶力竭地要求继续攻城,他怒吼道:
“圣上虽退位,吾等忠臣当为大清守土!”
然而回应他的只有沉默,部下们低头不语,有的甚至悄悄收拾行囊,准备逃离战场。
升允站在营帐外,望着远处西安城头飘扬的革命军旗帜,眼中满是绝望,那一刻他或许意识到,大清的江山已无可挽回了。
西安围城战最终以失败告终,升允的军队在革命军的反攻下节节败退,他本人被迫撤往甘肃,但即便如此,升允仍未放弃复辟的念头。
中华民国成立后,他以蒙古人身份为掩护,秘密联络满蒙遗老遗少,试图组织力量东山再起。
1913年,他曾计划联合蒙古王公发动叛乱,但因缺乏足够支持而功亏一篑。
升允的坚持,宛如困兽之斗,既令人感慨,又显得徒劳。
升允此时的行为已不仅仅是忠诚,而是被困在旧时代的执念。他无法接受清朝的覆灭,更无法接受满族贵族特权的丧失。
这种执念让他在历史巨轮的碾压下显得格外悲凉,正如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所言:
“清末的忠臣,往往不是为国家,而是为一家一姓而战。”
升允的挣扎,正是这种“愚忠”的缩影。
五、写在最后1917年张勋复辟失败后,升允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他隐居青岛,寄居在德国总督府附近的一栋小楼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1931年,升允病逝于天津,终年73岁。
他的晚年孤独而落寞,身边只有几个老仆相伴,据说他临终前仍喃喃自语:
“大清……大清……”
他仿佛至死都未走出那个早已消逝的王朝。
升允的一生,既是忠诚的悲歌,也是时代的挽歌。
从忠于清廷的角度看,他是一位鞠躬尽瘁的臣子,宁愿与时代为敌,也不愿背弃自己的信仰。他的军事才能和治理政绩,都证明了他并非庸碌之辈。
然而从历史潮流的角度看,升允的“愚忠”注定是一场徒劳的抗争。清朝的覆灭并非一人之力所能挽回,他的坚持,不过是大厦将倾时的一根朽木。
回望升允的故事,笔者不禁感慨:历史从来不怜悯执着于过去的人。
升允的悲剧,源于他无法超越时代的局限,他的忠诚令人动容,但他的固执也让人叹息。或许每个时代都有像升允这样的人,他们在历史夹缝中挣扎,留下一个个耐人寻味的背影。
大家如何看待升允的忠诚与挣扎?在历史洪流中,个人信念与时代大势的碰撞又该如何评判?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参考资料:1. 《清史稿·升允传》(1977)。北京:中华书局。(本书详细记载了升允的生平、政绩及军事行动,为本文提供了重要史料依据。)
2. 《清末民初陕西军事史料汇编》(1998)。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本书收录了升允围攻西安的相关记载,真实还原了战斗场景。)
3. 唐德刚(1998)。《晚清七十年》。台北:远流出版公司。(本书对晚清历史背景及满族官员的心态有深入分析,为本文提供了思想启发。)
图片来源声明:本文所用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开资料及历史档案,仅用于内容展示与说明,非商业用途,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观点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历史资料与公开信息撰写,融入作者的理解与评论,仅为个人观点,不构成历史定论或官方意见。历史解读因视角不同而异,欢迎大家留言交流,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