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经对李敏说,没有照顾好贺子珍,他要承担六成的责任

任我去 2024-09-16 12:28:41

“我一定要走!”

当已近而立之年的贺子珍,默默说出这句话的时候,贺子珍能够明显感受到,在延安简陋狭小的窑洞里,被安静放置在床边的一盏煤油灯,那燃烧的火焰忽然往下一挫,接着就几近熄灭一般艰难发散出微弱的光芒来。

贺子珍的心也跟着往下一沉,仿佛要一下子跌入到无尽的黑暗里。

那黑暗,犹如一对巨大的黑蝴蝶的翅膀,将她苍白瘦弱的身体,紧紧包裹覆盖,窒息一般让她喘息不得。她只觉喉头哽咽,几乎要落下泪来。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刻,当一定要说出分别的话语的时候,贺子珍的内心仍然是坚定无比的。她下定了决心要去做的事,即使心痛至极,也会毫无悔改之意,义无反顾地决绝做下去。

这是1937年的8月,溽热的天气,也捂不热贺子珍一颗冰冷的心。

捂不热贺子珍这一颗冰冷的心的还有,毛主席在才只有几个月大的女儿娇娇的小小的床前,说出的那一番长长的至情至性之语。

“我这个人平时不爱落泪,只在三种情况下流过眼泪。一是我听不得穷苦老百姓的哭声,看到他们受苦,我忍不住要掉泪。二是跟过我的通讯员,我舍不得他们离开。

有的通讯员牺牲了,我难过得落泪。我这个人就是这样。骑过的马老了,死了,用过的钢笔旧了,我舍不得换掉。三是在贵州,听说你负了伤,要不行了,我掉了泪。”

这一段长长的深情告白,表面上是毛主席在回顾自己人生落泪之事,实际是毛主席借此向执意要离开延安,离开自己,离开尚在襁褓中的女儿的妻子贺子珍,说出的最深挚的挽留之语。

彼时,毛主席多想,用自己的深挚话语,用自己的婉转告白,用自己的眼泪,留住贺子珍。

然而,28岁的贺子珍,正是年轻气盛的年岁,毛主席的长长情话,她完全听不进去。她下定决心,非走不可。

面对毛主席的深情回顾,决绝的贺子珍,只是微微抬起头,淡淡扫一眼正愁眉不展吸着纸烟的毛主席,而后冷冷坚决地抛出五个字:“我一定要走!”

很多年以后,当年那个襁褓中的娇娇,已经长大了,还有了被唤作“李敏”的大名的时候,从苏联归来,来到北京,和毛主席朝夕共处的时候,不禁问道:“为什么要和妈妈离婚?”

女儿的这一问,一下子又将毛主席拉回到1937年的那个夏日的夜晚,煤油灯下,毛主席的深情低诉,贺子珍的决然出走,毛主席感慨万千,不觉又是一声长叹。

“和你妈妈离婚,爸爸承认,自己也要承担六成的责任。”

这世间,大凡夫妻相处之道,总要以彼此理解和沟通最为重要。日日相对,就是再恩爱的夫妻,也免不了要在油盐酱醋茶的琐碎生活里,磕磕绊绊,无数的小小烦扰,犹如秋日漫天飞舞的游丝,没来由就兜头兜脸糊你一身,让你使出浑身解数,也脱身不得。

此种情况,就是自由恋爱结婚的毛主席和贺子珍,也不例外。

很多年以后,在女儿的疑问里,毛主席没有将自身过错责任摘得一干二净,而是将这一段长达十年,却最终以夫妻离散收场的失败婚姻的责任,更多归咎于自身所致。

“我生孩子都生怕了”

爱情最初的样子,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毛主席和贺子珍从最初的井冈山相见,后来相识相恋,亦是盛开在井冈山上的一段最美丽的爱情之花。

每当回忆起1927年10月的那个初秋时节,和毛主席在井冈山上的初次相遇,在贺子珍的心湖上,都会很快荡漾起一阵温柔的涟漪。

即使很多年以后,即使从苏联归来,在其后长达近四十年的漫长时光里,与毛主席只有在庐山短短一小时的见面,贺子珍仍然能够清晰记得,1927年的那个秋天,在江西井冈山大仓村一户农家,自己与毛主席第一次见面的情景。

同样,在毛主席的心里,第一次见到眉清目秀、年轻漂亮的贺子珍,一样让她眼前一亮,还以为眼前这位美丽的女子,是袁文才的女儿或妹妹,哪知道,她竟是井冈山上第一位女共产党员,第一位女英雄,还是中共永新县委委员。

那一年,十八岁的贺子珍,是永新一枝花,那一年,遭遇困境的毛主席毅然走上井冈山。此时,他还不知道,在这里,他遇见了年轻美丽的贺子珍,亦在不久之后,开拓出革命的光明路途。

从相见相识相恋,到最后的喜结连理,他们的爱情与婚姻,得到了袁文才、贺敏学等一众井冈山亲友的热烈祝福。

此时,沉浸在爱情与婚姻双重幸福里的贺子珍,怎么也不会想到,嫁给毛主席,从此她失去了女英雄的光环。从此,她还会走上漫长痛苦的生育长路。

“我生孩子都生怕了。”与毛主席结婚的十年时间里,贺子珍共怀孕生育孩子六次,我们由此可以推测,身体瘦弱的贺子珍,这十年间,几乎全部的生活重心,都是在不断的怀孕生产之中。

很显然,这样的生活,是曾经的革命女英雄贺子珍无法忍受的。贺子珍曾经不止一次对自己身边的亲友们一再重复这样一句话:“我生孩子都生怕了。”

过密的生育,影响了贺子珍的健康,尤其是在长征途中,遭遇敌人空袭,为了掩护躺在担架上的战友钟赤兵,贺子珍身中十七处弹片。

这之后的怀孕生子,对她健康的威胁更大。除了健康,这样过密的生育,也让贺子珍完全没有时间参与学习读书和战斗,无从进步,这更让对革命事业满腔热忱的贺子珍内心沮丧失望极了。

除了身体健康受到影响,贺子珍生下的六个孩子,除李敏后来在自己和毛主席身边平安健康长大外,其余五个孩子,或送人或夭折。这样悲惨的命运,不断承受失子之痛,对贺子珍心灵和精神的折磨,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可是,对于频繁生育,给贺子珍身体和心灵上造成的巨大伤害,身为丈夫的毛主席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毛主席甚至有一次还对张闻天的妻子刘英提及怕生孩子一事,直接表示不能理解:“你为什么怕生孩子呢?你看看贺子珍,她生孩子就像母鸡下蛋那么容易,连窝都没有搭好,就生下来了。”

很难想象,如果这番话传到贺子珍的耳朵里,身为妻子和母亲,她该是如何伤心啊。

因此,后来在1937年,贺子珍执意要远走苏联,回忆起贺子珍这段异国他乡的十年悲惨生活时,毛主席在内心深处是深深自责的,他觉得自己要承担六成的责任。

这六成责任里,对贺子珍频繁生育带来的伤害与痛苦,自己关心关怀太不够,也一定是毛主席深深引咎自责的重要方面。

“我一定要走!”

可是,在延安时期,那时的毛主席,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处。每当贺子珍因为家庭琐碎之事和毛主席发生争吵的时候,毛主席的惯常做法就是,一开始全然不理会贺子珍,由着她肆意吵闹,然后,就一个人默默搬到一间空房里独自居住。

在毛主席看来,贺子珍的各种琐碎争吵,都是无理取闹,他一次次置若罔闻。

毛主席的默默无语,沉默以对,让贺子珍伤透了心,她觉得毛主席在刻意疏远她,对她的感情早已变淡了。

在贺子珍看来,来到延安之后,毛主席变了,她和他再也回不到从前了。

然而,在毛主席看来,却是贺子珍变了。和当初井冈山初见贺子珍相比,毛主席觉得,那时候的贺子珍,美貌、才华与胆识皆备。

那时的她,威风凛凛骑一匹白马,手持双枪,发一声喊,就带领游击队员们,上阵杀敌去,这样的女英雄,恍若仙子临凡,让人惊为天人。

可是,婚后的贺子珍,却整日沉浸在家庭琐碎之中,思想上自甘落后,政治上不求进步,简直让他大失所望。

但凡夫妻双方,既存了这样的芥蒂在心底,矛盾与争吵就会无休无止,变本加厉,最终成了贺子珍坚决要离开延安的导火索。

尽管事后,毛主席表现克制、宽容,没有说一句责备贺子珍的话,然而,贺子珍要离开延安的决定,却无论如何也不会更改了。

贺子珍先是去了西安,打算由西安到上海,再从上海到苏联治病,她想把自己身体养好,想把身体内的弹片取出来。

这是她对毛主席说出的理由。当得知上海沦陷后,心急如焚的毛主席立刻托人捎信到西安,希望贺子珍能够回来:以后延安的医疗条件也会好起来的,你的病可以在延安治。

毛主席还托人给她捎来一个小木箱,箱子里都是贺子珍的日常生活用品,毛主席希望用这一个小木箱,来唤回贺子珍的情与意。

然而,此时的贺子珍决心已定,再也不会更改了。

在西安一住数月之后,贺子珍由西安至兰州,又由兰州至新疆,最后从新疆飞往苏联。

数月辗转,去去不归,此时的贺子珍,一心一意只想离开延安,哪怕千难万难,她也在所不辞。

却怎知,这一去,在异国他乡,还有更大的苦难在等着她。

十年艰苦无人知

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苏联,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的柳克斯宾馆,是贺子珍的第一个落脚点。其后,在1938年至1940年间,贺子珍一直住在共产国际专门为中国共产党开设的党校内。

1938年4月6日,贺子珍在苏联生下自己的第六个孩子,这是个男孩,贺子珍给他取了个俄文名字“廖瓦”。

这一次在异国他乡分娩,之前残留在体内的弹片,因为年深月久,无法取出,再次在生孩子的时候引发剧烈疼痛,让贺子珍饱受折磨。

最为不幸的是,6个月后,小廖瓦就因肺炎不幸夭折了,更让贺子珍在身体的疼痛之外,又遭受精神上的巨大打击与折磨。

听说了贺子珍的不幸遭遇,毛主席毅然在不久之后就派人将娇娇送到苏联,让她和其时已经在苏联学习生活的毛岸英、毛岸青一起陪伴孤苦的贺子珍。

谁知到了1941年,德国突然入侵苏联,贺子珍不得不跟着孩子们一道被疏散至伊万诺沃第一国际儿童院。

1942年的冬天特别冷,娇娇不幸患上了肺炎,忧心如焚的贺子珍违规使用了取暖用的木材,最后竟被院方强行关进了精神病院。

此时,因为战乱和距离遥远,毛主席和贺子珍以及孩子们彻底失去了联系。

回忆起贺子珍在苏联度过的这一段艰难痛苦的岁月,直到1959年7月9日,在庐山,毛主席和贺子珍22年后的唯一一次再相见之后,毛主席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起贺子珍,内心依然充满无限自责和深深叹息。

“小封(封耀松)啊,这个女同志,是女中豪杰,人是很耿直的,就是缺少文化。本来身体很好的,让她不要去苏联,劝也劝不好。苏联卫国战争期间,生活很艰苦的,我们也不知道消息······”

直到1947年初,先后到苏联养病的王稼祥和罗荣桓,几经周折,辗转多方打听,最终才找到了贺子珍。1947年的春天,38岁的贺子珍终于回到了阔别十年之久的祖国。

然而,她和毛主席却再也回不去了。

此后,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漫长孤独的岁月里,除了孩子们的陪伴,大多数时候,贺子珍都是一个人独居上海,直到1984年4月离世。

结语

“要是知道后来的事情搞成这个样子,我那时候说什么也不会让她走!”(谢觉哉)

“我不怨毛主席,一切都怨我。我当时太年轻,不懂事。我一心只想出去把身体养好,再学习几年,就回来。我还想为党做点工作,没想到事情并不是我想的那么简单。”(贺子珍)

是啊,彼时才只有28岁的贺子珍,怎么会知道,延安一别,这一转身,就是一辈子。

如果当初她没有那么意气用事,这般年轻气盛;如果当时毛主席和她多沟通交流,说说知心话,而不是沉默以对,迁居空房;如果他们彼此,能给对方多一点理解,多一点空间,多一点换位思考,他们一定能白头偕老。

只可惜,所有的如果,最后只能换来后人的一声叹息。

0 阅读:2

任我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