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魂财经:中国股市的量化交易水土不服,应当尽快取缔

李国魂 2025-01-13 02:21:30

任何法律法规制度必须站在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一边。证券市场的交易机制也是如此。如果与绝大多数投资者的利益相悖,必须予以修正或者及时废止取缔。我国证券市场的量化交易就存在类似问题。

2015年量化交易加速发展以来的上证走势

第一,量化交易不仅没有成为市场积极向上的力量,反而成了做空市场的主要势力

新“国九条”提出要出台程序化交易监管规定,加强对高频量化交易监管。

中国证券报数据,近年随着国内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境内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程序化交易快速发展,交易占比由2020年的20%上升至目前约30%。量化交易每日可向市场稳定提供2000亿元左右的交易额。量化交易可以同时“盯着”全市场5000多只股票,交易标的一般在1000至2000只,可以覆盖一些流动性较差的小微盘股。量化交易在15亿元以下的小微盘股上交易占比接近四成。

对量化交易的溢美之词表现在:有助于提高交易效率,提升市场活跃度,尤其在市场快速向下波动期间,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平抑市场波动,有着很强的存在合理性。

融券就是量化交易的专属提款权

但是,从近三年的沪深股市走势和追踪量化交易的表现判别,量化交易是导致中国股市错失与全球超级牛市盛宴的关键因素之一。

量化交易被贴上“砸盘元凶”的标签不是没有原因。量化交易裹挟自身具备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杠杆优势、交易工具优势、多空通吃优势、抱团取暖优势、融资融券优势、T+0回转优势、操纵股价优势等等,面对唯一的对象2亿多中小投资者展开围剿。而50万门槛将所有散户拒之门外,恰恰就成为了量化在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期权市场呼风唤雨的最大优势。融资融券优势和T+0回转交易优势,又让它们假借为市场增加流动性的名义,形成券源带来的规模优势、T+0回转交易优势和股指期货期权带来的交易时机错配优势和对冲优势。这是放大量化交易对市场反复捣糨糊的关键所在。

第二,量化交易是伴随做空机制发展失控兴起,遏制做空能量不断放大,必须废止量化交易

私募量化基金规模和交易,是伴随我国融资融券、转融通开闸、股指期货期权不断扩张发展起来的。同时,量化交易借助融资融券和转融通,与股指期货期权之间形成交易套利巨大空间。

量化私募在2010年4月沪深300股指期货上市后开始进入视野。2015年,中金所相继推出上证50股指期货、中证500股指期货,量化基金开始加速发展。

2013年6月,新《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实施,私募不用再借助券商通道,允许备案、开户,可以发自主产品。

2014至2015年,幻方、明汯、九坤、灵均四大量化成立,每家资管规模均超600亿元。

2015年4月,中金所相继推出上证50股指期货、中证500股指期货。中证500指数作为小市值股票的代表,等于为量化扩张增添了底气。

但是,2015年下半年,股市从5178点暴跌。证监会对量化投资进行规范和监管,发布《证券投资基金量化投资管理办法》,明确了量化投资机构的准入标准、投资范围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要求。随之量化私募连续三年整体规模下降。

2017年,我国量化投资开始借助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并广泛应用,成为其改进优化投资策略,提高投资效率的手段。2020年开始,人才和算力比拼成为量化私募博弈的核心。

2018年的熊市,量化成交急剧萎缩,高频策略遭遇瓶颈。2019年和2020年,指数走强,股指期货松绑,量化指数增强策略增速,量化私募规模呈现倍数增长。

2021年的牛市,促进量化整体快速发展,市场行情转向小盘股。明汯投资、幻方投资管理规模一度达到千亿水平。

2021年连续49个交易日成交额超1万亿元深圳成指走势

就量化基金尤其是量化私募,实质就是来回捣浆糊做派。2018年市场整体下行,多数量化策略出现亏损;2019年至2021年A股震荡上行,量化主流策略表现相对尚可;2022年至2023年,市场持续调整,量化私募风光不再。

2023年末,全市场量化基金规模约1.92万亿元。公募量化基金整体规模3169亿元;私募量化基金规模约1.63万亿元,在私募行业占比约29%。

截至2024年6月,中信证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国内股票量化私募管理人的资产规模约7800亿元,相比2023年末显著下降。持有股票市值7100亿元,2023年末为1.08万亿元。资产规模在“600亿+”的量化私募,在二季度彻底清零。

据私募排排网统计,截至2024年6月底,有近五年业绩显示的量化私募有296家,2024年年末的百亿量化私募为33家。

公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国共有1046只量化公募基金。按投资策略进一步细分,主动型量化基金有491只,管理规模达889.3亿元;指数增强型量化基金有515只,管理规模合计2197.6亿元;对冲型量化基金由于在国内起步较晚,仅有40只,管理规模仅有79.4亿元。

融资融券和量化交易

仔细观察发现,我们引进量化交易以增强流动性的初衷非但没有实现,反而愈加蜕变成为违背三公原则,滥用制度套利,收割中小散户,扭曲股市生态的沉疴顽疾。表现在拥有交易机制特权的机构垄断着转融通、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期权、量化T+0回转交易。

量化交易被贴上“砸盘元凶”的标签不是没有原因。最大负面效应是无所不用其极的高抛低吸带来天量成交指数原地踏步,广大中小投资者被深度套牢。

但是,以成交量捣糨糊,并没有让指数走出牛市行情。2021年7月21日-9月29日创下的连续49个交易日成交额超1万亿元纪录的区间,上证指数仅仅上涨2%,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双双下跌超过4%。

2024年9月25日至12月31日,沪深两市连续65个交易日成交额超万亿元,创下了持续时间最长的单日成交额超万亿元纪录。但是股市走势却将所有响应号召的新一代股民深度套牢。

2021年连续49个交易日成交额超1万亿元,上证指数仅仅上涨2%

对量化私募的最大吸引力来自融资融券转融通带来的一系列优势。即量化交易裹挟自身具备的资金优势、信息优势、杠杆优势、交易工具优势、多空通吃优势、抱团取暖优势、融资融券优势、变相T+0优势、操纵股价优势等等,面对唯一的对象2亿多中小投资者展开围剿。而50万门槛将所有散户拒之门外,恰恰就成为了量化在融资融券股指期货期权市场呼风唤雨的最大优势。而最不公平公正的融资融券优势和T+0回转交易优势,又让它们假借为市场增加流动性的名义,成为融资融券的主力。

2023年8月28日的走势

根据证监会关于量化交易弊端的概括:主要是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短时间大额成交等四个方面。

针对程序化和量化交易弊端的不断显露,2023年9月1日,证监会指导上海、深圳、北京证券交易所制定发布股票市场程序化交易报告的程序化交易的各项管理制度,自2023年10月9日起施行。实际重点内容就一条:程序化交易投资者最高申报速率达到每秒300笔以上或者单日最高申报笔数达到20000笔以上的,交易所可以视情况采取调整异常交易认定标准、增加程序化交易报告内容等措施。而量化私募高频T+0回转交易,就是典型的为实现高抛低吸锁定利润目的,刻意挑起市场剧烈波动,凭借交易制度错配而收割散户财富的核心手段。

图片来源:中信证券研报

我们必须深入思考量化交易是否真的符合中国股市的具体实情。我们引进的量化交易运行的交易机制和环境,与美国股市千差万别。美国期货期权和股票市场都采用T+0交易机制。无论机构还是个人,都面对统一的交易环境。而我国引进后的衍生品交易,掐头去尾,任意切割,实质是剔除规范要求,已经成为生搬硬套面目全非的四不像,完全不适合当前中国股市的实际和投资者结构。症结在于股指期货期权和股票市场分别实施T+0和T+1的交易机制;股指期货期权季度交割改为月度交割;机构垄断的融资融券形成日内回转交易。

这等同于我国股市的机构和广大中小投资者,被人为区分在两套完全不同的交易环境之下。在此环境下发展量化交易,无异于鼓励利用制度漏洞大肆做空市场。频繁瞬时报撤单、频繁拉抬打压,就是量化的基本操作,何言稳定作用。

第三,量化交易必须取缔的充分理由

我国股市的交易机制,始终为做空机制创造得天独厚的条件。量化交易就是在特定时点,依靠交易信息优势,不断引发交易共振,加剧市场波动,频繁撤单买卖换仓,直接对长期价值投资形成巨大冲击。这种活跃度就是以侵蚀掠夺绝大多数中小投资者利益为目标的活跃度,其正能量作用何在?

一是主板、创业板、科创板运行完全不同幅度的涨跌停板制度。量化交易、股指期货同时利用事实上的T+0回转交易和股指期货与股票现货交易日错配机制,打压指数,砸盘转向与期货挂钩的指数和股票,恶意诱导中小散户追涨杀跌。

二是现货交易市场和和期货期权交易市场分别实施T+0和T+1两套交易机制。美国T+0,期货期权和股票现货均实施同样的交易制度,我们却实行期货期权实行T+0,现货T+1交易。在美国,不仅是量化投资机构,几乎90%以上的机构投资者都会采用“程序化交易”的工具。但是,美国市场绝大部分交易是由做市商、被委托的经纪商来完成的,纯属机构之间的博弈。

三是量化交易本质与法律条款完全抵触。从国家法律最为明确的条款中能够得出结论:量化交易就是我国法律严格限定的交易机制。2019年新修订的《证券法》第45条对量化交易作出专门规定,明确“通过计算机程序自动生成或者下达交易指令进行程序化交易的,应当符合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的规定,并向证券交易所报告,不得影响证券交易所系统安全或者正常交易秩序”。

2022年4月20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通过的《期货和衍生品法》第十二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操纵期货市场或者衍生品市场。”

其中(一)单独或者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仓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合约;(五)不以成交为目的,频繁或者大量申报并撤销申报。

我国《证券法》第55条第1款规定:“禁止任何人以下列手段操纵证券市场,影响或者意图影响证券交易价格或者证券交易量:(一)单独或者通过合谋,集中资金优势、持股优势或者利用信息优势联合或者连续买卖;(二)与他人串通,以事先约定的时间、价格和方式相互进行证券交易;(三)在自己实际控制的账户之间进行证券交易;(四)不以成交为目的,频繁或者大量申报并撤销申报。”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量化交易在我国法律界定中属于防范交易品种。

四是量化制造天量交易,从来没有带来上涨行情。以成交量捣糨糊,并没有让指数走出牛市行情。2021年连续49个交易日超过1万亿元的区间,上证指数仅仅上涨2%,深证成指、创业板指双双下跌超过4%。2024年9月24日至12月31日,上万亿成交最长记录,股市走势却将所有响应号召的新一代股民深度套牢。

五是证监会定调高频量化存在“瞬时申报速率异常、频繁瞬时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短时间大额成交”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针对量化交易,证监会虽然提出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十六字原则,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推出更多务实举措。但是,实施效果显然事倍功半。而且,现在北向资金已经选择把程序化量化交易作为重点方向开始交易,成了新生的量化主力。证监会和交易所不得不抓紧制定发布北向资金程序化交易报告指引,对北向投资者适用与境内投资者相同的监管标准。

由此来说,与其将高昂的监管代价花费在对股市走势形成巨大负面效应的量化交易上,不如彻底关闭,从根本上完全消除其不断扩大的捣浆糊效应。

1 阅读:3
李国魂

李国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