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度的错误
现在的百度,我既觉得好笑,也觉得它可耻!它没搞清楚,含含糊糊的,遮遮掩掩的,错误百出,说是华中野战军打的,真看的人窝火。
我必须整理知识点,供大家搞清楚事实:
1、两淮地处山东根据地与苏中根据地连接处,淮安是我军当时占领的最大的城市。淮安,1946年初,选作为党中央确定从延安迁徙过来办公的地点。淮安,是新四军军部所在地之一。新四军军部长期在淮安、盐城这里办公。也是我军重要的军供补给地。
2、两淮保卫战是新四军军长、山东野战军司令陈毅指挥山东野战军打的。粟裕的华中野战军在苏中根据地,两淮保卫战跟粟裕没有半毛关系。
3、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两淮虽然处于江苏省,但是离粟裕的根据地在苏中相距足足两三百公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bd10aa5e5126672b467dfa15c6348c2.jpg)
二、时代背景:
两淮保卫战是山东野战军和国民党军队在淮阴和淮安两地展开的一场生死较量。发生在1946年9月。
自1946年6月中旬以来,国民党反动派开始了全面内战,向我中原、华中、山东、陕北、东北开展全面进攻。国民党军名将薛岳指挥张灵甫的第74师、李天霞的第28师和桂系钢7军等30万军队四面进攻我军当时控制的最大城市淮安,两淮狙击战即告打响。
淮阴、淮安、盐城、连云港,从西到东这一线,是连通我山东根据地和华中根据地的枢纽地带,也是国共和谈成功签订双十协定后,党中央向陈毅张云逸和粟裕谭震林发来电报,准备要从延安迁徙到淮安办公的中央选定的地址。
现在,老蒋发兵40万,由薛岳、汤恩伯指挥,向淮南、淮北诸方向组织数路重兵集团,以夺取两淮为战略目标。
这时候,中原野战军的突围战役已经结束,我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基本重滔皖南事变复撤,全国各大战场整体形势严峻。
这时候,华中粟裕领导的华中根据地自卫战役也已经打响,在粟裕运筹帷幄之中,取得七战七捷的胜利。成为唯一亮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4bd0457d0e6686167c0633a017ad37f.jpg)
这时候,国共内战全面爆发,蒋介石集团宣布我军为匪军,取消新四军、八路军番号,人民军队改称解放军,陈毅任山东野战军司令,粟裕任华中野战军司令。
明明粟裕在苏中,为什么粟裕部队叫华中野战军,而不是苏中野战军呢?
那是因为,粟裕大将很会建设和发展根据地,在抗战时期,以苏中根据地为核心,四面开花,成功创立了豫皖苏根据地、浙东根据地、浙西天目山根据地、皖南根据地、皖东根据地、赣东北根据地、苏北根据地,基本上把粟裕在红军时期所有曾经打过仗的地方和曾经闹过红的地方都创立了革命根据地,一片红的不仅仅是苏中地区,已经是整个华中地区了,所以,粟裕的部队叫华中野战军。
这时候,山东野战军还是很杂乱的部队,有陈光、罗荣桓和黄克诚去东北留下的剩余部队,许世友、王建安的八路军老部队。陈毅元帅刚接手不久,山东部队还不会跟装备了最先进的美式武器的国民党最精锐部队打仗,陈毅指挥有点力不从心啊!
再说,陈毅一贯来打败仗,在我军内党内是出了名的败将。早在1930年12月,陈毅任红军第22军军长,粟裕任第22军下属第65师师长,在第一次反围剿作战中,22军军长大人陈毅指挥不够英明果断,判断敌情不够精准明白,以至坐失良机,放张辉瓒师和谭道源师长驱直入,沿途纵火,烧毁3000余间老百姓的民房,造成重大民情事件。中央军委毛主席和朱老总,就撤销了陈毅的22军番号,撤销了陈毅的22军军长职务,陈毅离开一线野战部队,转任湘赣军区司令,抓扩军和地方武装游击队去了。22军主力缩编为红军第64师,由粟裕师长指挥,64师并入林彪红一军名下。随机,粟裕率领第64师在黄洋界上全歼张辉瓒第18师,活捉张灵甫,接着又大胜谭道源师,歼敌谭师一个多旅,并活捉谭师的旅长。
中央严密关注两淮保卫战的进程,毛主席多次指示陈毅:“若地存人失,则人地两失。地失人存,则人地两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3e5e86f3f157704e804674b8b81aad6.jpg)
三、战役过程:
1. 国民党军的进攻:
1946年9月10日,国民党军以整编第28师、整编第74师和第7军为主要力量,由宿迁、洋河镇南下进攻淮阴。
同时,国民党军以一部兵力东进佯攻沭阳,企图牵制山东野战军。
2. 山东解放军的防御与反击:
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立即调整部署,包括急调山东野战军第5、第13旅北上,在淮阴以西、运河南岸阻击国民党军。
但由于部署尚未就绪,国民党军第7军迅速东渡运河,攻占泗阳,进逼淮阴。
我山东解放军顽强抗击,但终因兵力不足,未能遏制国民党军的进攻。整编第74师1个团于19日趁隙突入淮阴城。
3. 结果:
山东解放军组织发起反扑,但再战不利,于1946年9月22日奉命撤离。
张灵甫耀武扬威地进占淮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3a12d2ca6d6f1021e4ad587667d76e1.jpg)
四、战役意义和问题:
军史上称两淮弃守,就是,我们守不住自动放弃。尽管失利,但陈毅总结说我军作战12日,摸透了蒋军美式武器的战斗力和战术战法。
当时整个华东战场的形势而言,难以避免打不过。但撤出比较仓促,又未能大量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我们有些部队撤退也呈现混乱的现象,被张灵甫追着打,这就是张灵甫后来一直骄横自满、口口声声打他个“娘希匹”——从他的校长蒋介石口中学来的骂人口头禅的原因之一,对当时整个战局及山东部队士气产生了很不利的影响。
这场战役虽然解放军最终未能守住两淮,但在战役中表现出的顽强拼搏和英勇抗争的精神,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e764be8d65ccc594635bc273b380728.jpg)
五、当时粟裕在干什么?为何不北上救援?
粟裕的华中野战军为什么不去增援呢?
华中野战军的主力被抽调了一半,粟裕手里仅剩下3万部队,蒋介石安排李默庵率领12万劲旅进攻苏中根据地,粟裕于1946年8月中旬至9月底,一个月半时间里连续作战七次,取得七战七捷,消灭敌军5.3万人,自身发展到5万人,但仍然改变不了敌强我弱的整体态势。粟裕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想一个计谋,歼灭一股敌人,慢慢地积蓄胜力,慢慢地发展壮大。
可是国民党还是占据主动权,粟裕还是只能小心翼翼地应付,当敌人全面开进苏中根据地中心地带的时候,我军只能像撤出延安一样,兜圈圈打击敌人。这种局势暂时改变不了。
况且,粟裕已经把叶飞的一纵和成均的九纵都奉献给了山野陈毅部。
在山东野战军两淮作战失败撤退时,场面一度混乱,说难听一点,就是各奔东西,一哄而散,各自逃命。陈毅有点控制不住局面。
叶飞和成均奉中央军委的命令回到了粟裕手下。
当然,这两个纵队并不是去打两淮保卫战,叶飞一纵原本打算是去东北的,到了山东留下来了。成均九纵是去津浦路破铁路、阻击敌人运兵北上的。如今回来了,粟裕手里有枪有人,就想打打仗。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04506d522bff28c9b50c8ebce4e2bcd.jpg)
六、军史研究和推论
更深入地研究2006年中国现代出版社出版的《陈毅年谱》和《粟裕年谱》两本书,我们发现:
有一种通情达理的猜测,如果当时毛主席和党中央充分信任粟裕的战略思想,不调走叶飞一纵和成均九纵这3万人马,让粟裕指挥满额的苏中6万部队,说不定粟裕的苏中战役能一口气把李默庵的12万人全歼呢!
这样,粟裕可以率部来增援两淮保卫战了,依照粟裕的战略能力和粟裕部队的作战能力,两淮保卫战很有可能我们获胜,这将大大地改变华东局势,缩短解放战争的时间了。
1946年2月以后,全国形势岌岌可危,粟裕大胆推测,蒋介石又将重演1927年的412大屠杀和1940年发动的皖南事变,搞突然袭击,他给中央军委毛主席和朱老总多次发长文电报,阐述自己的观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7980ab448623f815a4d94116d98938a.jpg)
粟裕从自己的苏中根据地出发,认为内战时必定首当其冲。向毛主席打电报要求派遣当时还在天天晒太阳的刘邓晋冀鲁豫野战军的5万主力给自己指挥。当时,刘邓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听听名字了,就在山西的东南、河北的南面、山东的北面、河南的东北部。这支部队没有战事,天天晒太阳。
毛主席不答应,反而要求粟裕撤离苏中根据地。粟裕不肯。就杠住了。
陈毅、张云逸也要粟裕撤退到淮北。
粟裕说,我越撤退,你们的战略空间越压缩,我不退,敌人的运兵路线就越长,越困难,我要做桥头堡。
毛主席生怕粟裕的6万部队打完,就借口去东北抽调叶飞部,命令粟裕带两个纵队去津浦路,粟裕带着两个纵队到津浦路,一看没有战机,就留下成均9纵,自己回到苏中,这时候,他的手里仅剩下3万部队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aea8dda21771bec7161359211d490c1.jpg)
还是朱老总从中间调和,他一贯来信任粟裕,看好粟裕,对毛主席说:“老伙计,粟裕有粟裕的打法,当年,在浙南只有区区四五百人,蒋介石的45个团都奈何不了他,我们就给他个机会,也好试试美式装备到底是什么威力。”
在朱老总的调和下,毛主席同意了粟裕留在苏中根据地打几仗。
其实,他们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并且发电报给粟裕:组织两个指挥部,叶飞在前指,粟裕、谭震林留在后面的指挥部,必要时粟裕、谭震林可以离开部队!这是苏中战役爆发前中央就秘密指示的。
但是,粟裕对自己的3万部队和自己的战略能力完全有信心。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指挥,粟裕率领新四军取得七战七胜,这即是当时我军破局的唯一亮点,又的确超出了毛主席的期望,因此,毛主席号召全军学习粟裕和苏中野战军。
所以,两淮作战时,粟裕也无法出兵助攻,因为他自己也沾上了战役。
maris
闻所未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