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束了自己的人生大考,收拾好行囊,18岁的宋蕊准备启程出国读书了。
对于出国后要面临的独立生活,宋蕊已经提前适应。两个月前,在满18岁的那天,她搬出了家。
理由很简单,她再也不想面对父母的争吵,也无法控制自己不陷入跟父母中任何一人的“对峙”中。
这个家庭的矛盾早已不可调和,她小时候父母离婚,之后又复婚,反反复复的情感纠葛和永无休止的争吵,一度让她抑郁到休学。
对于那些离异家庭的孩子而言,中高考也好,出国求学也好,最难解的一道题,还是家庭这道“大题”。
宋蕊发现,她身边单亲家庭的同学和朋友都经历着相似的人生的考验。父母离婚,对孩子到底意味着什么?破碎的家庭结构与和谐的父母关系,是否能在孩子心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我们走近了一些离异家庭子女,聊聊他们的迷思、困惑与自我疗愈。
01 我从小到大,
父母一直在吵
吃完抗抑郁药的最后一个疗程,周楠觉得自己青春期留下的疮疤开始愈合了。
从她记事起父母就在家随时爆发争吵,小至家庭琐事,大至房产投资,无一不能触发夫妻之间敏感的神经。
十三岁时,父母办理了离婚,法院将抚养权判给了周楠的母亲。这在当时的周楠看来,即是一段糟糕关系的结束,又是一段糟糕关系的开始。
爸妈结束婚姻后,她和母亲的争吵变得频繁、剧烈。长期处于低气压的妈妈,已无力以稳定的情绪面对女儿。
《玫瑰的故事》截图
从小县城到一线城市的初中,周楠的升学路程就像“孟母三迁”,由于母亲的要求总在周楠的努力与能力之上,所以周楠从小到大得到的几乎都是“不满”的回馈,这让她彻底丧失了对学习、生活的兴趣。
“第一次意识到(我)抑郁,已经快要中考了,”周楠说,像大多数抑郁患者一样,她的呼救始于对最亲密的人的一些旁敲侧击。“后来我想方设法找她谈,都被她回避了,觉得我只是闹脾气。”直到初三,母亲才对周楠状态的根源有所注意,开始带她去看心理医生。
周楠觉得,离婚后,母亲看似坚强地一人撑起了整个家,但也忽视了自己,并且无法自控地把负能量全部倒给了周楠。
回过头来想,周楠认为一切的原罪或许是因为单亲家庭,她的生活完全取决于母亲的喜恶。而同样是单亲家庭出身的母亲,也不会合理表达情绪,这些情绪再被她内化吸收,造成了现在的困局。
《我们离婚了》截图
这种孤独感几乎萦绕在每个单亲孩子的身上。初三女生宋蕊从有记忆开始,父母就在不断地相互贬损、谩骂,以至于她长大后不再对父母口中的谁对谁错有所反应。
从小开始,父母的争吵让宋蕊心烦。她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家里三个人如果两两在一起时,矛盾就没有那么大。比如她单独跟父亲或母亲在一起时,还能感受到他们的爱,但这份爱就是不能凑成一个完整的三口之家。父亲觉得“这个家就是气场不合,很难兼容”。
宋蕊跟父母吵架更像一种宣泄,因为她心里憋了很多东西。
有一次,宋蕊实在憋不住,大半夜跑出去看音乐剧,结束后,她一个人在后台发愣,恰好遇到学校社团认识的同学李小鲁,李小鲁同样是离异家庭的孩子,“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两个人坐在一起,把各自肚子里的苦水都倒了出来。
“我们平时跟同学朋友聊天,会尽可能避开有关家庭的话题。”李小鲁觉得,这可能是为了逃避内心的烦恼,也可能是自卑感在作祟。
《玫瑰的故事》截图
02 对于性别和婚姻,
他们缺少正向的教育
父母离异后,李小鲁和弟弟李小畅都跟着母亲生活,那个时候小鲁4岁,小畅刚几个月。
起初,姐弟俩与母亲的生活还算和谐,但随着年龄增长,单亲家庭的问题开始横在眼前。
最现实的问题是,弟弟小畅开始进入青春期,而家庭中男性角色的缺失,成了困扰他的难题。
在姐弟俩的记忆中,妈妈是个很保守的人。她对涉及两性的话题都很难为情,会刻意回避,部分原因是“她自己也不了解”。
李小鲁现在想起来,弟弟小时候做的一些明显不适宜的行为,妈妈似乎都只是将底限一再回退,并未让弟弟有所警觉。
《少年派》截图
因为母亲的沉默,李小畅从小就觉得和女性“坦诚相待”没什么不正常的,他甚至很长时间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男生不能进有女生在的浴室”,这也导致他在学校受到排挤。
直到现在,李小畅也不记得从妈妈那里明确受到过“男女有别”的教育,家里人之间更没有关于性别的直接讨论。
李小鲁认为,妈妈的教育模式很难让弟弟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大男孩,“如果(弟弟)没有主动拿最重的行李会被说‘不够体贴’;话多的时候,又会被嫌弃‘婆婆妈妈’‘不够男人’。”
李小鲁觉得,这或许也是家里没有爸爸这一角色导致的。
《三十而已》截图
对李小畅而言,母亲树立的价值观并不好理解,这激起了他的反抗。他说自己对婚姻不抱有任何期待,以后可能会考虑单身带孩子,或建立收养关系。
在音乐剧的后台偶遇后,小鲁也把自己和弟弟面临的问题跟宋蕊坦陈了,宋蕊同样表示,她对于自己的婚姻没有幻想。
宋蕊的人生被爸爸妈妈切割成了两部分,她小学时跟着爸爸,到初中被妈妈带走。
2021年疫情正严重时,正在上高中的宋蕊突然得知爸爸回来了,三个人再一次聚在了一个屋檐下。但这次依然是以“两两组合吵架”的形式告终。
《三十而已》截图
父母变化无常的关系,让宋蕊在成长过程中被动体会了多变的家庭环境。“我爸妈拿着离婚证却一直实质上维持着‘夫妻关系’,但前段时间(他们)又把结婚证换回来了。”宋蕊对此啼笑皆非。
在宋蕊的回忆中,爸爸一直很想摆脱妈妈,妈妈却一直不同意离婚。而两人的矛盾在很早就根植下了。
2008年时,宋蕊只有2岁,父母手里有一定的积蓄,有了在北京买房的想法。并且因为母亲在农科院读博,他们打算在海淀生活。结果父亲背着母亲拿走了买房钱,给奶奶在四川一个小县城买了房子。而他们家直到2016年才买了房。
“我感觉我妈只是单纯讨厌我奶奶,但她觉得跟我爸还能过下去。但我爸不这么想,他觉得分开对我们三个人都好。” 宋蕊说,她如今可以接受谈恋爱,但完全不想结婚,“一辈子都不想,我觉得婚姻太可怕了。”
“有人说幸福的婚姻是需要牺牲和忍耐的,但我觉得那样的话就不算幸福。”正是带着这种“三人成虎”的婚姻家庭观念,满18岁的那天,宋蕊就从家里搬出去一个人住了。
《玫瑰的故事》截图
03 我家并不存在
“缺失的父亲”之类的谜题
与宋蕊的这种独特的婚姻家庭观不同,同样是离异家庭的陆悠然就对幸福家庭充满向往。虽然在她的家里,她和妈妈两个人就是一个世界,但这反而让她更憧憬幸福的婚姻。
《三十而已》截图
在陆悠然3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了,对此她全无印象。“妈妈在家里从来不提他(父亲),”陆悠然说,母亲还不是刻意规避,更像是无从谈起。对陆悠然来说,父亲只是一个偶尔好奇的对象,并不存在“缺失的父亲”之类的家庭谜题。
“让我开心的是,我每天晚上都会和妈妈说晚安,然后她每天都回我晚安!如果没有跟她说的话,我不会去睡觉。”陆悠然的母亲也会对她的生活学习有所期待,但母亲没有把她当成自己人生的全部。母亲也会关心成绩,也会过问她的学习情况,但鲜少给她制造压力。
“我没有被家长期待的那种压迫感,我妈妈也是希望我成为更自我的人,不是去依赖她或者别人。”反过来陆悠然倒会觉得自己有些依赖母亲,当她考试成绩不好的时候,担心的不是成绩的高低,而是妈妈会不会担心。
陆悠然提到,父母的离婚似乎源自于父亲的出轨。这点母亲从未告诉过她,她只是在过年亲戚的闲谈中听到的。但陆悠然母女和父亲仍然保持着来往。
在繁忙的生活中,两家也会偶尔聚餐。陆悠然也和父亲再婚家庭的妹妹成了无所不谈的好友。
《玫瑰的故事》截图
陆悠然说,在生活中她也偶尔会和妈妈吵架,但即便吵架也会很快恢复状态,不会拖到第二天。妈妈是个佛系的人,这让她可以消化很多负能量。
陆悠然觉得妈妈并不算一个很独特的女性,很传统、守规矩,而陆悠然的人格则全然相反。妈妈能成为她的人生榜样,是因为她在生活中传达的永远是积极乐观、充满期待的心态。
陆悠然说,单亲家庭给她带来的唯一担忧是,她会担心朋友的态度,她不希望别人因此对自己产生先入为主的同情。“而且同情在友谊里也是很没必要的。”
今年高三的陆悠然没有什么恋爱经验。她觉得自己的观念并没怎么被现实所改变。“伴侣不忠”对目前的她来说是一个遥远的概念,带来的感触“还不如我看网上的纯爱小说来得大”。
更何况,她不觉得“婚姻不幸”是一个站得住脚的命题。感情受挫不是终点,回到单身状态也不是终点,不能因为设想的不好结果就不大胆去爱。
专家:
单亲和不幸没有必然关联
公益机构“一个母亲”理事、心理咨询师雷扬老师认为,在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已经有保障且思想开放的情况下,离婚已经成为很多家庭解决矛盾的一种普遍方式。这不能单纯说是对或是错,也不能说是好或是坏,而是一种现代社会环境下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夫妻双方如何处理关系就变得非常重要。如果处理得不好,夫妻之间一直陷入分离、争吵甚至暴力当中,对孩子的影响会很大。
孩子幼年的时候,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建立起来,感知能力很强,这时候孩子会把父母的问题归因在自己身上。尤其很多夫妻关系的破裂都是在有了孩子以后,这更让孩子觉得“爸妈是因为我而吵架”“我是多余的”。
有些时候,父母还会把自己的情绪无意识地带给孩子,有的还会拿孩子出气,有的则把对另一半的不满转达给孩子。这些都会让孩子形成偏差认识,觉得“爸爸不好或者妈妈不好”“爸爸不要我了”“妈妈不爱我了”,这样对孩子未来长大后的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都有影响。
等孩子到了青春期,大脑所接触的信息会突然增多,孩子会面临更为复杂的环境,有些孩子没办法处理这些事情就会选择逃避。
有的会在身体上有反应,出现抑郁、多病等情况。有的会在情绪上有反应,会易怒、暴力、情绪化。还有的孩子会感觉到没有归属感,没有依靠,会觉得孤独。这样就产生了早恋或者与同类孩子聚在一起的情况。
所以,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如何对待家庭关系,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地学习。如果父母遇到问题时用负面的、消极的、逃避的,甚至带有攻击性的方式去面对,那孩子学到的也是这种方式;如果父母能够自省觉察,明白夫妻关系的问题是来自性格原因、原生家庭原因等,那就可以理智对待自己的家庭关系,帮助孩子形成完善的人格。
所以,离婚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婚姻家庭的关系,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关系模式。这样,虽然父母从物理上和法律上是分开的,但如果跟孩子仍然能有很强的情感连接,让孩子意识到分离不是危险的,面对问题是有积极的方式去处理的,那样父母离婚也不会对孩子产生太过严重的影响。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撰文 | 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子渊 实习生 李晓航
统筹 | 林艳 张彬
图片 | 影视剧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