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对侯君集信任有加,他为何谋反?心理不平衡导致走火入魔

雁芙说历史 2024-07-02 14:22:46

唐朝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意图发动政变谋反,没想到事情泄露,唐太宗李世民十分痛心,也内心也无比痛苦。

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的儿子竟然要逼自己的宫,夺自己的皇位。

然而,正当李世民无比痛苦之时,又传来一个让他十分震惊的消息。

原来,据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告发,侯君集也参与了李承乾谋反的谋划。

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李世民顿时如五雷轰顶,心情低落到了极点。

在此之前,已经有三个人提醒过李世民,说侯君集有谋反的征兆,可李世民始终不相信,对侯君集依然信任如故。

他不明白,也不能理解,自己如此信任侯君集,对他如此重用,他为什么要谋反,这突如其来的背叛,也让李世民陷入了深深的痛苦当中。

但是,痛苦过后,李世民还是恢复了理性,他废黜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将其贬为庶人。

至于对侯君集的处理,李世民却犹豫了,始终下不了决心。

按照大唐律法,侯君集被抓捕之后,还要交给相关衙门进行审问,再定罪,谋反是要满门抄斩的重罪,大臣们也纷纷上书请求按律处死侯君集。

可此时此刻,李世民虽然很痛苦,却还是不忍心对侯君集痛下杀手。

侯君集从李唐打天下时就追随李世民,为大唐统一天下做出过不少贡献,玄武门事变时,又谋划颇多,功劳甚至不输于长孙无忌、尉迟恭等人,李世民登基后,侯君集又在对外战争中多次立下赫赫战功。

在李世民看来,侯君集和他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却也有患难之情和战友之情。

所以,思之再三后,李世民决定给侯君集一个体面的审判流程,他要亲自审问此事。

当见到侯君集那一刻,李世民并不是一副问罪的态度,反而平静地说:

朕不愿让刀笔吏羞辱你,因此决定亲自审讯你。

太宗亲临问曰:“我不欲令刀笔吏辱公,故自鞫验耳。”——《旧唐书》

此时,跪在下面的侯君集却是出奇地冷静,因为他还想再狡辩一下。

对于谋反一事,侯君集辩称,自己跟太子李承乾之间来往确实比较频繁,但那也只是正常交往,谋反这事儿可从来没干过。

眼见侯君集这是不见黄河不死心,李世民于是传唤证人,当贺兰楚石出现在审讯现场那一刻,侯君集顿时面如死灰,老实交代了罪行。

然而,到了这一步,李世民还是念及旧情,不愿就此杀掉侯君集。

在接下来的朝会上,李世民不惜放下了皇帝的尊严,低姿态向百官求情,说侯君集为了国家的安定,立下过很多功劳,恳请大臣们能给他留一条性命。

可自古以来,谋反都是大逆不道的重罪,即便皇帝大人放低了身段,大臣们也不愿意妥协。

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好下旨处死侯君集。

太宗谓百僚曰:“往者家国未安,君集实展其力,不忍置之于法。我将乞其性命,公卿其许我乎?”群臣争进曰:“君集之罪,天地所不容,请诛之以明大法。”——《旧唐书》

在行刑之前,皇帝大人亲自去见了侯君集一面。

看到即将被处死的侯君集,李世民顿时老泪纵横,哽咽道:

朕就要和你永别了,从今以后,就只能看到你的遗像了。

侯君集见到这一幕,也无比伤感,随即从容赴死,但在临死之前,侯君集还是特意托付监刑的将军,替他向皇帝带一句话:

臣侯君集岂是那种谋反之人,只是今日沦落到这一步,无话可说,但臣昔日为将,为大唐攻灭两国,还有一点微薄的功劳,恳请陛下看在臣这些功劳的份上,给臣留个后。

说完之后,侯君集从容地面对了死亡,行刑之人手起刀落之后,侯君集瞬间人头落地。

而身在皇宫的李世民,听到侯君集的临终请求后,终于还是动用了皇帝的特权,赦免了侯君集的妻子和一个儿子,将其流放岭南,给侯君集留了香火。

那么问题来了,李世民对侯君集如此信任,如此有情义,侯君集为什么还要谋反?

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咱们得先从侯君集的发迹史以及他的能力水平说起,最后了解他选择谋反的前因后果。

侯君集的能力水平如何?

侯君集这个人其实是个厉害人物,在那个时代是出类拔萃的一类人。

论带兵打仗,他虽然不如李靖,但是比秦叔宝、尉迟恭之类的猛将高出一个等量级,属于统帅级的人才。

论智慧谋略,他这人鬼点子多,甚至能和房玄龄、杜如晦之类的谋臣比肩。

最关键的是,侯君集这个人的学习能力非常强大,他身上的很多能力都是通过自己钻研学会的。

侯君集出道的时候,正是隋末天下大乱之时,但侯君集这人喜欢吹牛,他连射箭的技能都学不会,却总喜欢跟别人吹嘘说自己十分勇武,很厉害的那种。

但是,别人一般吹牛也只是吹牛而已,侯君集是直接把吹过的牛给实现了。

当时,李世民正在带着军队打天下,侯君集直接去秦王府投军,跟着李世民南征北战,短短几年间,竟然立下很多军功,愣是从一个小兵做到了车骑将军的职务。

后来李世民一看,这个人还真有点本事,于是让侯君集参与各项重大事务的谋划和决策。

侯君集又喜欢动脑子琢磨事儿,鬼点子又多,帮李世民解决了不少问题,很快就在秦王府众多文臣武将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李世民的心腹。

李唐平定天下后,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之间爆发了夺嫡之争,最终引发了著名的玄武门事变。

而侯君集在这场政变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立下了特殊功劳。

但是,在玄武门事变中,侯君集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立下了什么样的大功,史书上对此记载得十分简略,根本没有明说。

但给了暗示。

《新唐书》中只说,侯君集“预诛隐太子尤力。”。

但《旧唐书》给了更多的信息,说侯君集不仅和尉迟恭一起日夜劝说李世民及早动手,还帮李世民出谋划策,而且是出主意居多的那一个。

敬德又与侯君集日夜进劝,然后计定。——《旧唐书》

建成、元吉之诛也,君集之策居多。——《旧唐书》

也就是说,推动李世民下定决心发动玄武门事变,侯君集有很大的功劳,在发动玄武门事变之前的谋划中,侯君集献计献策居多,功劳也很大。

这种情况就属于是那种既在制定策略的谋划环节出了大力,又在执行环节立了大功的类型。

所以,玄武门事变成功后,李世民在封赏功臣时,侯君集获封食邑1000户,属于比较靠前的位置。

李世民登基后,侯君集由于出身行伍,不太擅长处理政务,可他爱学习,喜欢钻研,他学习能力强的一面立即弥补了读书少的短板。

因为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努力读书后,侯君集的水平已经完全能胜任文官方向的核心职务。

但侯君集还不满足,他还想在带兵打仗方面突破一下,于是在侯君集的请求下,李世民下旨让军事家李靖教他兵法。

几年之后,侯君集在兵法方面的造诣获得了突破性进步。

贞观九年(635年),李靖统率大军讨伐吐谷浑,李道宗和侯君集为副将随行,侯君集在这一战中展现出了他独到的军事眼光。

当李靖带着大军抵达吐谷浑前线后才发现,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一把火将境内的草木烧了个精光,然后带着军队主力遁入戈壁,根本不和唐军正面接触。

此举给唐军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因为慕容伏允一把火烧光了所有的野草树木,唐军这么大一支军队根本无法就地补给,就算能从后方调运粮草,可前线的战马、运输马匹都没草吃了,骑兵的战斗力由此受到严重掣肘。

而且吐谷浑的主力军队已经遁入大漠,唐军即使想速战速决,也找不到一个敌人打,如果时间拖久了,那唐军就会有粮草危机。

唐军的局面就很尴尬,打吧,又找不到敌军,不打吧,又容易出现粮草不足的危险情况,撤军吧,又不甘心。

这种情况下,主帅李靖当即召开军事会议,听取众将的意见。

会议上,很多将领都认为,眼下这种情况,当地的草木都烧成灰了,马匹的草料无法就地补给,敌军又遁入大漠,如果冒险进入沙漠追击敌军,且不说能不能找到敌军,光是沙漠的恶劣环境都足以让唐军出现覆灭的危险。

因此,好多将领都主张撤军。

关键时刻,现场响起了一个不一样的声音:末将以为决不能撤军!

大家定睛一看,说话之人正是副统帅侯君集。

看着大家诧异的眼光,侯君集这才解释道:

我们大军刚刚抵达这里,敌军虽然逃入大漠,但尚未跑远,还没有进入大漠深处,我军此时应该挑选精锐,长驱突进,敌军必然想不到我们能突入大漠,发动奇袭,到时候出其不意,必定取得大胜。

但如果我们现在就此撤军的话,敌军进入大漠深处,依托山川之险,负隅顽抗,到那个时候,我们再想剿灭敌军,就很难了。

总之,侯君集的意思就一句话,趁敌军尚未进入沙漠深处,立足未稳时,发动奇袭,给其致命一击,如果放过这个机会,等敌军稳固一切之后,再想消灭对方就根本是难于登天。

此番话一出,李靖顿时眉头舒展,认为侯君集的话很有道理。

于是兵分两路,李靖亲率一军走北路,侯君集与李道宗带着一军走南路,两军轻装简从,南北并进,实施长途奔袭。

不久之后,侯君集这一路翻山越岭,途中找到吐谷浑主力,爆发数次激战,最终击破慕容伏允主力大军,一路追击到积玉山,见到河水源头后,才折返回去与李靖的北路大军会师。

此战,唐军在李靖的统率下,一举攻灭吐谷浑,侯君集的功劳颇高。

他在这一战中,对战局的判断和理解,已经达到名将的水准。

回来以后,没过几年,侯君集又迎来一次统兵作战的机会。

这一次,他将以统帅的身份独立率军作战,成就军事生涯的巅峰。

但也正是这次征战,改变了他的命运,给他最终决定谋反埋下种子。

639年,西域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下令阻断了西域和中原之间的商贸往来,丝绸之路就此中断。

李世民十分恼火,于是以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契苾何力为葱山道副大总管,率领大军讨伐高昌国。

谁知,高昌国王麴文泰似乎并不当一回事,还十分自信地跟他的臣子们说:

唐朝国境距离高昌国有七千多里地,中间还有两千多里沙漠,气候恶劣,无法补给,唐军如果强行军到高昌,20天内,粮草就得吃完,而且还是疲敝之师,到时候很容易就能击败唐军。

麴文泰显然是低估了侯君集的军事水平。

因为侯君集并没有强行军,也不急于快速开赴高昌国作战,他很清楚这一路上需要克服粮草供应以及军队的休整。

侯君集的大军于贞观十三年十二月从关中开拔,抵达西域的伊吾这个前沿重镇时,已经是贞观十四年五月。

也就是说,侯君集不着急进军,而是统筹兼顾了军队的后勤保障和作息,不急不慢地花了整整6个月开赴到伊吾,反正高昌国又跑不了,着啥急啊,强行军反而十分危险。

抵达伊吾之后,他还是不急于发动进攻,而是在伊吾休整了两个月。

这两个月的时间,侯君集主要忙着两件事,一是让军队在长途跋涉之后,有充足的时间休整,恢复战斗力,二是抓紧时间打造重型攻城武器。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是这个道理。

做好一切准备之后,他再花一个多月的时间横穿荒漠,抵达碛口,这里已经是进攻高昌国的前沿。

以贞观十四年五月十日,师次伊吾时罗漫山北登里绀所,未尽旬月,克成奇功。——《姜行本纪功碑文》

耐人寻味的是,麴文泰得知此事后,吓得手足无措,一阵一阵的冷汗,生怕唐军打进来灭了自己。

由于惊吓过度,麴文泰的精神很不好,在这种生与死的压力下,麴文泰很快就病倒了,不久便不治身亡。

而另一边的侯君集,进军至柳谷这个地方时,才听说麴文泰死了的消息。

而且他还得到可靠情报,高昌国举国上下为他们的国王举办葬礼,这期间,所有的文臣武将都将前去为国王送行。

得知此事后,唐军众将顿时炸开了锅,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发动奇袭的大好时机。

只要趁这个机会,挑选一支精锐,直插高昌国都,定能一举将其攻灭,毕其功于一役。

但侯君集拒绝了,作为一名合格的统帅,侯君集有自己的底线。

只听侯君集对众将说道:

高昌国王傲慢无礼,阻断商路,天子让我等率军“恭行天罚”,是吊民伐罪,讨伐不义。

如今我们却在人家举办葬礼时发动袭击,这不是吊民伐罪的正义之师该做的事。

等高昌国的葬礼结束后,侯君立即调动大军向高昌城东南的田城进发,于次日抵达田城之后,侯君集并没有马上进攻,而是先进行了劝降行动。

谁知,田城守军压根不听劝,非要顽抗到底,侯君集只好下令强攻。

这一次,侯君集可是准备好了一切的,进攻之时,唐军的重型攻城武器发挥了重要作用,侯君集动用了“抛石车”这种远程重型武器。

开战之后,城楼上的工事被唐军密集发射出的大石块砸得面目全非,城池很快便被攻克,唐军俘虏7000余人。

进占田城后,侯君集又迅速命令将领辛獠儿为前锋发起进攻,高昌国出城迎战的部队首战即溃。

随后,唐军大将契苾何力率领的骑兵赶到,与敌再战,高昌军队无法抵挡,最终退入城中据守。

这时,侯君集事先打造好的重型攻城武器再次发挥作用。

唐军为了攻破高昌城,动用了大型撞车、抛石车、巢车。

撞车用来撞击城门,抛石车用来发射大石头砸向城内。

巢车相当于古代版的定位系统,这种车高十丈,底盘有很多轮子,车顶部设计有瞭望塔,并且加装了防护,类似于移动的碉堡。

人站在巢车的瞭望塔中,可以俯瞰城楼上的一切,在攻城作战时,巢车上的人负责提供城楼上的敌军布防信息和位置,然后传话给抛石车具体的坐标信息,引导抛石车精确发射“石头炮弹”。

就这样,在唐军高精尖武器一轮接一轮的猛攻下,高昌国的新国王麴智盛终于坚持不住,只好开城投降。

此战,侯君集一举攻灭高昌国,这块新开拓的版图后面被李世民设置为西州。

另外一座叫可汗浮屠城的地方,原本是高昌国的外援西突厥驻军在此,但被侯君集派一支偏师攻克,事后被李世民设置为庭州。

然后,在这一大片区域上设置安西都护府,留下驻军镇守,以乔师为首任安西都护。

至此,自汉朝以后,丢失几百年的西域再次重归中原王朝掌控。

值得注意的是,此战中,侯君集除了在用兵方面有独到之处以外,在整合军队内部,让人尽其才这方面,侯君集也展现出了帅才的一面。

作为统帅,侯君集手下的大将个个都不是善茬,尤其是薛万均是个刺儿头,契苾何力是藩将,不好惹,而且和薛万均有很深的矛盾。

如果稍有不慎,唐军就很容易出现内部不和的情况。

对此,侯君集在人才使用和调度上,他将刺儿头薛万均留在眼皮底下跟着自己作战,让擅长骑兵作战的契苾何力带着骑兵部队做先锋,长途奔袭高昌军队。

这样既把两个有矛盾的大将分开,避免出现不和,又充分发挥了他们各自擅长的地方。

此外,行军副总管姜行本擅长建造各种大型器具,他就让姜行本负责监造重型攻城武器,可谓是人尽其才,将唐军各部将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且相互配合,最终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

这也是侯君集作为统帅,在节制诸将方面的能力。

高昌一战,也成就了侯君集军事生涯的巅峰,从此,他侯君集已然脱离大将的层级,成长为统帅级别的人物。

然而,这一战,既是侯君集最巅峰的时刻,也是他给自己埋下祸患种子的时刻。

事情就出在了攻灭高昌国之后的善后事宜上,主要还是军纪问题。

侯君集可能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在占领高昌国以后,竟然将高昌国的大批金银财宝据为己有,只给朝廷上报了一点零头。

他手下的大将薛万均甚至还抢了当地的美女做小老婆。

统帅和大将尚且如此,底下的士兵就更不用说了,唐军的军纪很快就败坏,士兵们虽然不敢强抢民女,但哄抢战利品还是可以干的,夜黑风高的时候,劫个道、打个劫,盗点银子之类的也是能干的。

而且侯君集还不敢阻止,毕竟他这个统帅都带头霸占大批金银财宝了,也不好让底下的士兵空着手回去,所以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么一来,当地的治安一度变得非常混乱,以至民怨四起。

此等情况,一直到侯君集奉诏班师回朝,才好转起来。

侯君集的黑化

纸是包不住火的,侯君集在高昌国贪污腐败,军纪败坏的事情很快就传回朝廷,而且当地民怨沸腾,事情闹得很大,搞得朝廷也很恼火。

这件事情是十分严重的!

首先,侯君集擅自将高昌国的金银财宝据为己有,这是严重的贪腐问题,他作为军队统帅,这么干,是罪加一等。

其次,唐军从大将到士兵,争抢战利品,打劫地方百姓,还有大将强抢民女,这是军纪败坏,侯君集作为统帅,不能节制,也是严重的罪行。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种军纪败坏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大唐的对外形象,大唐的王者之师、正义之师,原本讨伐高昌国是吊民伐罪,是恭行天罚,现在却和土匪强盗无异,李唐王朝的正义形象毁于一旦。

这事儿就更严重了。

所以,侯君集、薛万均等人,于情于理都是必须要严惩的。

但好在有魏征、岑文本等人替他求情,侯君集才免于重罚。

事后,李世民和大臣们商议过后,决定将政绩出色,素来廉洁的凉州都督郭孝恪调任安西都护,接管高昌国故地军政事务,并由朝廷出面对当地进行安抚,才稳住局面。

至于军队内部,李世民专门挑了一些保持了良好军纪的将领,进行公开赏赐和表扬,以此树立典型。

然后找了一些不太重要的人来背锅,那些率先哄抢战利品,劫掠百姓的士兵和军官被挖出来公开处决。

一整套手段下来,朝廷直接让全军明白了一个道理:军纪败坏必然受到严惩,军纪严明一定获得嘉奖,以此来敲打全军。

至于侯君集,他刚一回朝,还没见到皇帝的面,就被扔进了大牢。

他原本以为,自己攻灭了高昌国,收复了失陷数百年的西域,让大唐的版图拓地千里,这是不世出的功勋,理应受到封赏。

就算自己贪了点钱儿,也不至于什么也捞不到。

可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立了赫赫战功,回来连皇帝的面都没见到,庆功宴也没有,却直接进了大牢。

被放出来以后,没有升职,也没有加薪,更没有任何封赏,自己辛辛苦苦打赢了一场战争,现在啥也没有,等于是白打了。

从此以后,侯君集的眼神里多了一样东西——怨恨。

在他看来,这分明就是李世民在找茬打压功臣,虽然还没做到鸟尽弓藏那种程度,也能算过河拆桥了。

就这样,侯君集对李世民怨恨在心,忠诚度直线下滑。

君集自以有功于西域,而以贪冒被囚,志殊怏怏。——《旧唐书》

侯君集怨恨到什么地步呢?

643年,李世民的心腹大臣张亮被下放到地方,担任洛州都督。

侯君集看到这一幕,认定张亮是被人排挤了,而且他认为张亮作为李世民的心腹,也一定和自己一样,在遭受排挤之后,肯定对李世民心怀怨恨,于是主动找张亮聊天。

两人见面后,侯君集开口便问道:

你这是被谁排挤了啊?

张亮听到此话,大概也没想太多,直接回了一句:

不就是你排挤的我吗?还跟我装?

此话一出,侯君集顿时瞪大了眼睛,当场解释说:

我攻灭了高昌国这么大的战功,回来以后都被皇帝猜忌打压,这你是知道的,我哪里还有本事排挤你啊?

侯君集的话说完了,可张亮却沉默不语。

侯君集见状,干脆进一步说道:

我现在被皇帝打压排挤,实在是郁闷至极,你想造反吗?干的话,我跟你一起反!

张亮听完,心里大吃一惊,但脸上并未表现出异常,只是不说话,侯君集一看聊不出什么来,不一会儿就走了。

张亮以太子詹事出为洛州都督,君集激怒亮曰:“何为见排?”亮曰:“是公见排,更欲谁冤!”君集曰:“我平一国,还触天子大嗔,何能抑排!”因攘袂曰:“郁郁不可活,公能反乎?当与公反耳。”——《旧唐书》

事后,张亮觉得事关重大,一转身就把这番对话告诉了李世民。

然而,李世民并不愿意相信侯君集会谋反,而且还说,张亮和侯君集的对话,并没有第三人在场,就算现在抓了侯君集审问,也审不出什么结果,他侯君集又是功臣,这么做也不好,以后这事儿就别提了。

就这样,侯君集躲过一劫。

后来,李道宗和李靖也察觉出了侯君集有谋反的征兆,也都先后提醒了李世民,但李世民依旧不愿相信,对待侯君集依旧很信任。

正好这期间,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之间的夺嫡之争愈演愈烈,双方剑拔弩张,而且双方都在拉拢朝廷大臣,建立自己的势力体系。

其中,魏王李泰拉拢了不少年轻一代的功臣子侄,比如房玄龄的儿子房遗爱、柴绍的儿子柴令武等。

李承乾在观察中发现,当前朝野上下,侯君集是唯一的一个对现状十分不满的人,而且对皇帝本人颇有怨气,于是就试图拉拢侯君集到自己的阵营。

而对于侯君集来说,加入太子党对自己很有利。

在皇帝李世民这里拿不到的,在李承乾那里可以拿到啊。

作为太子,李承乾早晚是要继承帝位的,只要他侯君集帮助太子李承乾稳固太子之位,扶持李承乾顺利登基,那侯君集就有从龙之功,将来李承乾登基后,他绝对能获得比现在更高的地位和权势。

但是,事情发展到后面,李承乾在夺嫡之争中逐渐落于下风。

作为太子党的侯君集此时想到了玄武门事变,作为过来人,当年他亲自参与了玄武门之变,而且献计献策颇多,最终帮着李世民成功夺权,可谓是经验丰富。

如今再导演一场政变也是轻车熟路。

最关键的是,他觉得,这世界上没有李世民,他可以得到更多,活得更滋润。

于是开始明里暗里地怂恿李承乾学习当年的玄武门事变,把老爹赶下岗,最终终于成功使得李承乾下定决心搞一场宫廷政变来夺权。

可侯君集很快就慌了。

因为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相处和了解,侯君集越来越觉得李承乾的能力实在太菜了,而且李承乾手下那帮人也不靠谱。

政变这么大的事情,万一哪个环节出一点小问题,都容易带来杀头的危险。

在此后的日子里,侯君集寝食难安,日日担心李承乾那边把控不严,导致泄密,在这种焦虑心情下,侯君集晚上睡不着,白天吃不香,精神也不好。

君集或虑谋泄,心不自安,每中夜蹶然而起,叹咤久之。——《旧唐书》

果然,没过多久,李承乾那边还真就出问题了。

那段时间,齐王李祐这个荒唐的皇子不自量力地扯旗谋反,结果事败被擒获,押往长安问罪,有关衙门在调查此事时,发现一个叫纥干承基的刺客跟李祐谋反案有联系。

于是将其抓捕,决定择日问斩。

纥干承基的实际身份还是太子李承乾暗养的刺客,知道很多太子的秘密,没想到跟李祐扯上关系了,现在为了保命,他干脆把李承乾的谋反计划全数交代了。

就这样,李承乾的绝密计划被李祐谋反事件牵扯出来,直接导致自己的计划泄密。

事发后,李承乾被控制起来,不久之后便被废为庶人。

李承乾倒台后,侯君集的女婿贺兰楚石主动告发了侯君集参与太子谋反。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那一幕。

事实上,侯君集之所以谋反,主要还是性情有问题,而且自信过头。

他被怨恨、心理不平衡这样的情绪左右了大脑,以至于他的日常言行都失去了理性。

比如,他贸然地去找张亮,在不知虚实的情况下,明目张胆地透露了自己想谋反的心思。

甚至在情绪的左右下,他的日常行为让李靖、李道宗都能察觉出李靖想谋反。

侯君集是个聪明人,按理说不至于这么容易露出狐狸尾巴,但他确实处处暴露自己隐藏的心思,原因只能是被情绪所左右。

至于他怂恿李承乾发动政变这事儿,除了被情绪左右以外,更多的应该是自信过度。

他这种学习能力超强,鬼点子多,而且从最底层一路干到数一数二的功臣地位,他有充分的自信,认为自己可以成功造李世民的反。

但是,他忽略了队友的重要性,李承乾这个队友跟当年的李世民比起来,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这也注定了侯君集的失败。

参考文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姜行本纪功碑文》。

注: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搜索,侵删。

2 阅读:470

评论列表

用户11xxx20

用户11xxx20

1
2024-08-08 19:32

已经成年的太子和仍然精力充沛的老皇帝天然对立!和太子关系过密,会被老皇帝怀疑造反而咔嚓。和太子关系不好,太子真成了皇帝,就和和珅一个下场了。侯君集和和珅一样选错了而已![笑着哭][笑着哭]

雁芙说历史

雁芙说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