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刘邦张良陈平蒯通等均看好韩信的能力,他为什么不自立为王

闵宛壮 2020-06-16 14:28:58

在汉四年即公元前203年,楚相争到了最为关键的时期,这一年韩信平定了整个齐国。向汉王上书,说:要求希望允许起暂时代理齐王。而此时,楚军在荥阳围困住着汉王刘邦不得脱身,韩信所派的使者来到,刘邦一看书信,怒从心头起,大骂道:“我被围困在此地,急盼着你的救兵,你倒想着自立为王!”这时张良、陈平急忙暗中踩刘邦的脚趾,悄悄为刘邦出谋划策:“目前你的军队形势,不如顺水推舟封他为王,不然即将生变。刘邦立马醒悟,马上封韩信为齐王。

楚军在失去龙且之后,楚霸王项羽害怕了,派武涉前来说服韩信让其自立为王,注意这里的“王”是指独立的政权实体,三分天下。但韩信没有听从;蒯通过来专门来给韩信全面分析,力劝韩信自立,可惜韩信自己还是没听进去。韩信他自己为什么不自立为王呢?

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所载:

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 ,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而对蒯通的劝告韩信同样曰:

“汉王遇我甚厚,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闻之,乘人之车者载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岂可以乡利倍义乎!”

可见,韩信就是怀着感谢知遇之恩的心,不忍背叛刘邦。但有人认为,韩信自己估量自己的各方面能力,感到没有信心,所以不能决定背叛刘邦。其实,只有比较楚霸王项羽,刘邦,和韩信这三人的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就可以清楚地知道韩信自立能否成功;

先看看个人的性格魅力,

项王的为人:楚霸王项羽待人慈爱言语温和,能将自己的食物分给生病之人,但有人应该加封进爵时,他能把大印放在手里摸去了棱角,也舍不得给人,所谓的妇人之仁。并且性格不能自制,恼怒起来残忍无比。刘邦性格虽然呈豁达大度、平易近人的一面,但又有阴狠猜忌的另一面;处事圆滑善于多变,也可以说是带有市井无赖自私自利的一面。相比项羽和刘邦,韩信的性格素质并没有缺陷,可以说是三人之中素质最高的。

再看看政治战略眼界

据《史记》所载的几件事件可见;项羽坑章邯所部的秦卒二十多万人; 鸿门宴上对刘邦的卑微称臣,歌功颂德,显然是沾沾自喜,自以为得意,放走刘邦。入关后。项羽屠咸阳,杀降王子婴,火烧秦宫殿,收刮货物珠宝妇女而东回。让秦人大失所望。灭秦之后,有人为项羽出谋划策:"关中地带阻山河要塞,土地肥饶,以此为都可以称霸天下。"但项羽并没有这个战略眼界。项羽不过是一勇之夫而已。

再看看刘邦入关后,由于自己的战略眼界短浅,闭关距诸侯激怒了项羽;项羽欲击之。刘邦自忖不敌项羽,乃听从张良计谋急贿赂项伯,恭敬地奉卮酒为寿,与之约定为婚姻。项伯回去使得范增的计划完全失败;可见刘邦自身谋略不济,但他善于用他人正确的谋略。

而韩信,政治战略眼界完胜项羽刘邦,并且完全是自己的大脑的思维成果。在汉元年登坛拜将之时,即为刘邦筹划军政大略,详细为刘邦分析了项刘双方的不足和有余,为刘邦作出了争夺天下的战略计划,不亚于诸葛亮隆中对三分天下的战略规划和步骤。

下面再来看看三人战争实力和指挥艺术,

项羽可以说是叱咤风云的名将,乃楚国名将项燕之孙,天生神力,轻而易举大鼎,所有人都甘拜下风。并且项羽战斗力惊人,若论单打独斗,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进而看看他的军事指挥能力,巨鹿之战可以说是经典战例,是以6万对秦军40万,并且留下了成语“破釜沉舟”。这就是高超的军事指挥才能,为楚军赢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再来对比一下刘邦,军事指挥才能仅仅一般而已,几乎没有经典让人记忆的战例。如同刘邦韩信论兵所言,将兵只能十万而已,但是刘邦能将将。

但是,相比韩信,可以不客气地说,韩信是当之无愧的战神,其军事指挥艺术炉火纯青;楚霸王项羽当时谁都不惧怕,唯独惧怕韩信,所以派武涉来说服韩信让其自立为王,可惜韩信没有听从。可以说是,所有项羽刘邦双方的将领没有一个不钦佩信服韩信的。这从史记可以看到:韩信遭贬后曾经拜访樊哙,樊哙竟跪拜送迎说:“大王怎么肯光临寒舍。”韩信出门笑着说:“我这居然是和樊哙为伍啊!”所谓将兵多多益善并不是自夸。

现在都说韩信自立为王的话,胜算其实不大;其理由一是当时韩信的部队都是刘邦的,反刘邦的话,无支持者。其二韩信如果反,就是背信弃义,做不到名正言顺,失人心不会成功的。其三刘邦为仁义之主,百姓爱戴,天下共尊。其四是韩信没有张良陈平等一班文武辅助。

其实,这都不是什么原因,韩信在军队中的威望实力是打出来的,上面拜访樊哙即可见证。我相信,凭借韩信的的性格魅力,战略眼界及军事指挥艺术,只要自立拉起大旗,广武君李左车,蒯通等肯定会汇集在他身边,并不会亚于张良陈平等的。

综上所述,韩信的个人的性格魅力,战略眼界及军事指挥艺术,可以绝对保证他自立成功,并且当时可以说是项羽,刘邦,张良,陈平,蒯通都看好韩信的能力,特别是项羽和刘邦更是惧怕韩信的能力和实力;表面来看,韩信不被刘邦是感谢知遇之恩的心,不忍背叛。其实依本人所见,是韩信没有所谓的鸿鹄之志;而这鸿鹄之志,项羽和刘邦在见到秦始皇出巡的威仪仪仗时候,发出了几乎相同的感慨。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而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是也”。正是韩信没有陈胜的“鸿鹄之志哉”,所以才会踌躇刘邦的知遇之恩,没有自立为王,最后才为刘邦所擒。

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要制定出《明大诰》,他当时是怎样的心路?

三十六计走为上计?痛定思痛,国家公祭日有感,“走”引起的溃败

熊廷弼雄才大略,若无肘挚必平定辽东,到底为谁所害并传首九边?

0 阅读:27

闵宛壮

简介:再寂寞也不要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