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们回来上班了,可是餐馆老板们还没回来,这让人有点儿懵。想吃个早餐,店门紧闭;想点个外卖,商家打烊。拿着手机站在街上,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该去哪儿填饱肚子。
四季民福烤鸭店是安徽人开的,它已经成了北京新的打卡地。不管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这里总是排着长队。有时候排队要一个小时,有时候甚至要排四个小时。最夸张的是故宫附近的那家店,有11个能看到东华门的座位。旅游旺季的时候,想吃顿午饭,得从早上8点就开始排队。这家烤鸭店不光是给游客准备的,北京本地人也爱吃。有个北京明星还说过,四季民福的烤鸭确实不错。北京人想吃烤鸭的时候,也会去尝尝。
四季民福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反映了安徽人在餐饮业的聪明才智。他们懂得如何迎合当地人的口味,又能保持自己的特色。这种平衡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安徽人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商业嗅觉,能够准确把握市场需求。他们不仅仅是在复制传统菜品,而是在不断创新和改良。这种创新精神让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北京餐饮市场中脱颖而出。
安徽人的成功不仅仅限于高端餐饮。在北京的大街小巷,你都能看到安徽人开的小吃店。从早餐摊到夜宵档,从简陋的塑料棚到装修豪华的大饭店,安徽人的身影无处不在。他们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够让每一种食物变得美味可口。这种魔力或许来自于他们对食材的精心挑选,对烹饪技艺的不断钻研,以及对顾客需求的敏锐洞察。
说起北京的美食,不得不提到簋街的胡大饭馆。这家店也是安徽人开的,它的功劳可不小。它开创了北麻小时代,让麻辣小龙虾成了簋街的灵魂。在安徽女人孙玉珍来北京之前,簋街是没有小龙虾的。30多年前,孙玉珍只带着200块钱来到北京打拼。刚开始,她只是个小菜贩,后来给簋街的饭店供应水产。有一次回老家,她发现老乡们在卖小龙虾,一般都往南方发货。她觉得这可能是个好生意,就把小龙虾带到了北京。
小龙虾一下子就成了簋街饭店的新宠,很多餐馆都找孙玉珍拿货。孙玉珍干脆自己在簋街开了家餐厅,就是胡大饭馆,主打小龙虾。她还把小龙虾和川味结合,麻辣小龙个口味,北京人特别喜欢。从那时候麻小个词就在簋街流传开来,一直火到现在。胡大饭馆的生意越来越好,在短短的一条簋街上,胡大饭馆总店和分店加起来有五家,每家店门口都排着长队。据说一天能卖出8万只小龙虾,光是给排队的人吃的瓜子,一晚上就要600斤。
孙玉珍的成功故事,展示了安徽人的创业精神和适应能力。她不仅把小龙虾带到了北京,还创新性地改良了做法,迎合了北京人的口味。这种善于观察、勇于尝试的精神,是很多安徽餐饮企业家的共同特点。他们不满足于简单地复制家乡美食,而是善于融合当地特色,创造出新的美食。这种创新精神,让安徽人在全国各地的餐饮业都能站稳脚跟。
在杭州的夜市上,你经常能看到安徽料摊。这些小摊大多是夫妻店,有的是小店面,有的可能就是一辆随时能推走的三轮车。三轮车虽然不大,上面的案板更小,但是能做出三种美食:炒面、卤味和砂锅。每一种都是大碗实惠。但安徽料靠便宜的价格吸引顾客的。那热气腾腾的米粉,每一根都清清楚楚,锅气四溢,一下子就把预制菜给打工人留下的阴影赶跑了。再加上各种卤味,豆腐干、鸡爪、猪蹄,美味一个接一个。如果再来一个砂锅,没有人能忍住不流口水。这些小推车在夜灯的照耀下,成了杭州的人间烟火。
有数据显示,杭州人喜欢安徽料理已经超过了江浙菜。在杭州人的夜宵偏好中,安徽料理排在第一位。这个结果可能会让很多人感到惊讶。毕竟,杭州是江浙菜的发源地之一,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传统。但是安徽料理能够在这样一个美食之都脱颖而出,说明它确实有独特的魅力。这种魅力或许来自于它的朴实无华,来自于它的大气实惠,更来自于它能够满足人们对家常味道的渴望。
说到安徽料理,有趣的是,安徽本地人可能会一头雾水。因为在安徽本地,并没有所安徽料安徽人自己也没吃过。就像四季民福烤鸭,在安徽是没有的。这让很多安徽老乡在网上四季民福烤鸭什么时候能在家乡安徽开分店啊?徽并不是一个很高调的省份,它的位置有点尴尬。它在中国的中部,一半靠近豪爽的山东,另一半靠近说话软软的江浙。南方人觉得它是北方,北方人觉得它是南方。有时候连安徽人自己都分不清,到底是豪爽的北方人,还是含蓄的南方人。就是这样一个存在感不高的省份,在吃这方面却藏着大本事。
安徽最有名的是徽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徽州。说起徽菜,人们首先想。一是臭鲑鱼,二是毛豆腐。据说200多年前,鱼贩子把鳜鱼运到徽州山区,为了防止鱼变质,就用一层鱼撒一层淡盐水来保存。这样七八天到了屯溪等地,鱼鳃还是鲜红的,鳞片也不掉,只是鱼皮上有一种特别的气味,有点臭又不太臭。但是洗干净后用热油煎一下,再慢慢烹调,反而特别香,成了大家都喜欢的菜。这就是闻着臭、吃着香的徽菜名菜腌鲜鳜鱼,大家都臭鳜鱼毛豆腐,在网上很火。你可能看过相关视频:卖毛豆腐的人拿出一块长满白毛的竹板,沿着纹路把上面发酵好的毛豆腐刮下来,加点白酒增香,再配上辣椒等调料摇一摇,夹一块配着白粥吃,那味道,真是绝了。这还只是安徽的到了江淮一带,安徽的味道就变成了鲜。有个淮南牛肉号称是江淮第一汤,早就被安徽人带到全国各地了。2020年的时候,全国的淮南牛肉汤店就超过了两万家,遍布全国各地。
安徽菜到底是臭还是鲜?准确地说,安徽有上千种传统菜品,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味道。更重要的是,走出去的安徽人并不执着正宗安徽味。他们可以把臭鳜鱼、淮南牛肉汤发扬光大,也可以根据当地人的口味,入乡随俗地调整做法和种类。最明显的就是,同样是卖包子的安徽人,在杭州就叫杭州小笼包,在无锡就叫无锡小笼馒头。上海人喜欢吃甜的,他们就卖甜口的梅菜扣肉包和蟹黄汤包。北方人喜欢吃肉和传统口味,安徽人就改良成个头大、量足的肉包,调成咸香口。到了广东,他们又学会了粤式面点,改做精巧细腻的小包子。总之,散落在天南海北的安徽人,做的包子,口味都不一样。
在入乡随俗的同时,安徽人走到哪里,还能给当地美食带来新花样,并总能获得当地人的认可。鸭血粉丝汤被称为南京第一美食,游客来到南京,吃一碗鸭血粉丝汤才算是不虚此行。其实,鸭血粉丝汤是安徽人改良的。三十年前,南京只有一种叫鸭血汤的小吃,里面并没有粉丝。安徽人把粉丝加进去,给汤增加了不一样的口感。慢慢地,鸭血粉丝汤就得到了大家的喜爱。你可能想不到,河北石家庄的特色美食竟然安徽牛肉板面从90年代说起,那时候大批安徽阜阳人北上打工,把板面带到了火车拉来的城市——石。安徽人带来的板面,原本是阜阳市太和县太和羊肉板说曾是张飞最喜欢吃的。羊肉本来是板面的精华,但石家庄人不太喜欢吃羊肉。安徽人从不固执。最后的结果很明显,石家庄人和安徽人一起创造了今天的安徽牛肉板面。
安徽是人口流出大省,排在全国第二。总人口6102万,但有1152.1万人去了外省。也许是因为老家资源有限,安徽年轻人想尽办法出去闯荡一番事业。在文学作品中,徽商被比作徽骆驼,四海为家。踏实肯干的安徽人,总有股我命由我不由天的劲儿。安徽人能吃苦。众所周知,餐饮业是个苦差事。做早餐,更是苦中之苦。但10个早餐店,9个是安徽人开的,似乎全中国的早餐都被安徽人承包了。马未都先生就曾说过:在北京做早点的,十有八九都是安徽人。
那些如今把餐饮做大做强的安徽人,也都有过艰难的岁月。老乡鸡的创始人束从轩,曾经和上千只鸡一起住,坚持了7年,就是为了把握住食材的品质。胡大饭馆女老板孙玉珍,生完孩子5天后就回到了店里干活。安徽人能吃苦,但不吃苦,他们大多头脑灵活,懂得变通。早在掼蛋游戏火遍全网,成为全国职场的社交利器之前,合肥市就成立了掼蛋运动协掼蛋打得好,经商有头脑,打的不是牌,而是人情连豆腐脑的鲜甜之争,都能止于安徽。安徽人从来不站边不对立,因为啥口味都能吃,在哪都能迅速融入,把日子过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