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金融学教授杰里米·西格尔在他新修订的《股市长线法宝》第六版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1929年夏天,一位名叫萨缪尔·克劳琴的记者采访了通用汽车公司的高级财务主管约翰·雅各布·拉斯科布,请他谈谈普通人如何通过投资股票来积累财富。同年8月,克劳琴在《妇女家庭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表达了拉斯科布的观点,文章的标题起得很大胆:人人都将富有。
拉斯科布声称,美国正值各行各业百花齐放的时候,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他相信,投资者只要坚持每月投入15美元购买好股票,那么20年后,他们的财富将稳步增长至8万美元。这样的增长速度意味着,平均年复合增长率将达到24%。虽然这么高的收益率是前所未有的,但在20世纪20年代牛市氛围的烘托下,不费吹灰之力就能积累起大量财富的期望,似乎是完全可行的。股票让众多投资者热血沸腾,数百万人拿出自己的积蓄投入股市,希望很快就能赚到钱。
文章发表后没有几天,1929年9月3日,道琼斯指数就达到了历史新高381.17点。7周后,股市崩盘了。接下来的34个月,见证了美股历史上最惨的下跌。到1932年7月8日,道琼斯指数的下跌止步于41.22的最低点,这场惨剧才最终画上句号。这些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的公司市值缩水了89%,这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数百万投资者毕生的积蓄化为乌有,还有数以千计借钱投资的投资者不得不面临破产。美国陷入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经济萧条时期。
在随后的这些年里,拉斯科布一直受到公众的嘲笑和抨击。当时甚至有人公开指责拉斯科布应该为股市崩盘负责,因为他误导普通人在市场高位去买股票。63年后的1992年,《福布斯》杂志发表了一篇头条文章《大众幻想和群体疯狂》,还指责拉斯科布是误导人们把股市当成造富机器的“罪魁祸首”。
席卷华尔街的投资狂热总是周期性地出现,一直以来,在历史的记载中,都把拉斯科布鲁莽的建议看成这种大众投资狂热的一个缩影。然而,这样的历史评判真的对吗?
答案是,显然不对。事实上,无论一个人是否在牛市顶点开始投资,长期坚持投资股票资产都是一个正确且成功的策略。
假如有一个投资者在1929年遵循了拉斯科布的建议,耐心地坚持每月定投15美元到股市中,同时有另一个投资者每月也投15美元到美国短期国债中,会发现,不到4年的时间,投资股票的投资者所积累的财富,就已经超过了投资短期国债的投资者。继续定投,到1949年他所积累的股票资产市值将达到近9000美元,平均年复合收益率为7.86%,是债券年复合收益的两倍多。30年后,到1959年,他的财富将超过6万美元,平均年复合收益率提高到了12.72%。
虽然这个收益率不如拉斯科布当初声称的那么高,但这30年通过股票资产所积累的财富,是通过长期国债所积累的财富的8倍多、通过短期国债所积累的财富的9倍多。那些从不投资股票的人,把股市大崩盘当作他们保守胆小的挡箭牌,最终却发现他们的财富要远远少于那些长期耐心积累股票资产的人。
这正是西格尔在这本书中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在一个经济正常发展的国家里,股票资产是最好的长期投资工具。即使是灾难性事件,比如1929年股市大崩盘、2008年金融危机、新冠疫情暴发,也没能撼动股票的领头羊地位,对长期投资者来说,股票资产仍然是更好的选择。
西格尔更新、统计了1802年—2021年五种不同类型的资产剔除通胀后数据如下:
股票资产的年收益率为6.9%;
长期国债的年收益率为3.6%;
短期国债的年收益率为2.5%;
黄金的年收益率为0.6%;
美元现金的年收益率为-1.4%。
其中,股票资产的年收益率是最高的。
这意味着,通过构建一个完全分散的股票资产组合,就可以让财富的真实购买力平均10年翻一番。
说到这里,我们投资人难免会问:美股是如此,那么我大A股呢?
是的,我大A股究竟如何呢?
相比较于成熟的美股市场,我大A股历史还比较短,而且种种不成熟的特征,如政策市特征、牛短熊长、暴涨暴跌等一直被人们广泛诟病,但是它的真实回报情况究竟如何呢?
还是用数据说话。
说起我大A股,人们多喜欢拿上证指数说事,诸如“3000点保卫战”等言论,但是由于历史编制的原因,上证指数是失真的,比如:一是金融与石化两个板块占比太大,它们中的大盘股上涨或下跌可以左右指数;二是并不具有全面代表性,深圳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等并不包括在内;三是历年的分红并不做调整,按自然下跌计算。
即便如此,先看一看上证指数(000001)的年收益率:
1990年12月19日,开盘96.05点,截至2024年11月19日,收盘3346.01点。
按34年计算,年复合上涨11.01%。
注:截至2024年11月19日,是本札记写作的时间。
相比较之下,我认为,深证成指(399001)比上证指数更具代表性。
1991年4月3日,开盘988.05点,截至2024年11月19日,收盘10743.84点。
按33年零7个月计算,年复合上涨7.37%。
拉长时间看,无论是不具代表性的上证指数,还是具有些代表性的深证成指,其年复合收益率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差。正常情况下,全市场指数长期年收益率基本在8-10%上下。
但我大A股过往牛短熊长、暴涨暴跌的情况,让持股人体验很不好。
正如译者银行螺丝钉在译著序言中所指的那样:
2005年-2007年,2年的时间上涨6倍,相当于2年涨完了近20年的涨幅;
2014年-2015年,1年的时间上涨2倍,相当于1年涨完了近12年的涨幅。
中国股市2005年股改之前,上市公司的一些法人股、国有股并没有流通,自2005年4月份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我大A股才可以称上完全有意义上的股票市场,所以,截取自2006年开始的数据更具有代表性意义。
沪深300指数(000300):
2006年1月4日,开盘926.55点,截至2024年11月19日,收盘3976.89点。
按18年计算,年复合上涨8.43%。
可见,从这个基准指数看,我大A股的长期年复合收益率也基本在正常值(8-10%)范围内波动。
在以前的札记中,我说过,投资要有历史观。这个历史观就是要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上去看问题,这个“制高点”,形象夸张一点说,就是站在泰山上都不行,要站在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看问题,如此才会“一览众山小”。
比如,我们可以打开上证指数的年K线图,看它一次次的历史低点,如1990年的95.79点、2005年的998.23点、2008年的1664.93点、2013年的1849.65点,到2018年的2493.90点,然后将这些低点连成一条直线,可以明显看出,中国股市也呈现出一路向东北的螺旋式上升的趋势。
换句话说,西格尔教授的结论,即“在一个经济正常发展的国家里,股票资产是最好的长期投资工具”,在中国股市同样是成立的。甚至我们完全有理由预期,将来随着我们国家的强势崛起,中国股市未来“拷贝”美股的历史走势,将是必然的历史趋势。
投资固然有风险,但是如果我们永远被排斥在资本市场之外,在大力度降息和未来通胀的背景下,我们每个人必然要遭受到更大的财务风险,即个人家庭不多的现金资产会不断贬值。
所以,我以前的札记反复说,股权致富时代已经来临,现在以及未来,优质的股权资产将要成为我们很多个人家庭财富的主要形式,个人家庭不断地将现金资产转换为优质股权资产是一次革命、一次彻底的革命,作为投资人一定要看清这个历史的大趋势。
股市里的“老江湖”们知道,过去股市里有句话叫“炒股要听党的话”(当然我们不是炒股,是长期投资),我认为今天这句话同样适用。由于我大A股还具有明显的政策市特征,所以投资人对于国家层面的政策进行研究与关注是必须的。
新“国九条”推出以来,我大A股的生态实际上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可喜的变化。比如,吴清主席近日在第三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的致辞中提到,不少上市公司推出中期分红和回购措施,截至今年10月末,A股上市公司已公告中期现金分红6441亿元,新增披露回购方案1360单,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同时,他还提到,目前权益类ETF规模今年已先后突破2万亿和3万亿元大关,发展势头良好;互换便利首批500亿元操作已经落地,超12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购增持再贷款。同时,在对财务造假、操纵股价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上,我们也明显感受到当前国家层面的监管力度也是空前的。
我说过,我一向相信我们这个体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与力量,随着国家层面各种革新措施的推出和落地,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大A股的生态一定会越来越好。
西格尔在本书的最后结论中指出:
“股市令人兴奋。股市每天的走势,是金融媒体关注的核心,代表着数万亿美元投资资本的流动。股市远不只是资本主义的典型象征。如果几乎全世界所有的国家里都有股票市场,那么它们是全球资本配置的驱动力,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本书围绕的主题,即从长期看股票是财富积累的最佳途径,在我1994年出版第一版《股市长线法宝》时是正确的,放在今天仍然是正确的。”
我认为,西格尔教授的这个结论具有普遍意义。
当然,股权致富时代是不是“人人都将富有”?
显然,这又仅是一个美好的童话,或者说理论上很完美,现实中很骨感。这不独独在我大A股是一个美好的童话,其实就是在成熟的美股市场真正践行“买入并长期持有一个分散配置的投资组合,不试图作任何预测动作”策略的成功人士也不是多数。何也?因为股市投资这东东,不仅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知识框架,更是需要有一个能够克服我们与生俱来的种种人性弱点的心智框架,比如,仅仅是一个短期损失厌恶(人天生有安全需求,包括财务安全需求),就将很多的人排除在了股市投资的门槛之外。所以,“二八定律”在股市中同样发挥作用。
那,又怎么办呢?
1、如果你认为自己可以成为股市中10%的那一小批量的成功投资人,那么,建立一个长期的投资组合(我名之曰超级明星组合,或者叫诺亚方舟组合),自然是投资的首选。
本人不才,但自转型价值投资以来,我本人的主账户、公开分享的女儿账户,以及我为自己两个外孙女建立的“绝代双骄”账户,证明这个办法是完全可行的。而且我本人的长期实践告诉我自己,不成熟的我大A股反而是长期价值投资的乐园。
不仅仅是我本人,因为投资的原因,这些年我接触、观察到的国内一些成功的投资人,他们坚持长期价值投资的策略,10年或更长的时间远超出基准指数的回报,比如年化15%以上,或者达到年化20%以上,也是有一批量的。
2、投资指数基金。巴菲特从来不荐股,但他不止一次地说,普通的投资人投资标普500指数就要胜过市场中的大多数人,并且他还说,等他仙逝以后,他的妻子90%以上的资产要投资于标普500指数基金。
西格尔在本书中披露了一个数据:截至2021年6月30日,在所有美国国内的主动基金中,有超过75%的基金3年业绩低于基准指数,有超过90%的基金10年业绩和20年业绩都低于基准指数。巴菲特的伯克希尔从1972年至2012年跑赢标普500指数7.95%,但从2012年至2022年,跑输标普500指数1.96个百分点。
西格尔分析,主动基金整体表现不及市场平均的原因,并不是基金经理有意挑选那些表现不好的股票。费用和交易成本才是主动基金收益率低于基准指数的主要原因,通常会高达每年2%或更多。
他说,对于一个想追求20%或30%年收益率的投资者来说,每年2%或3%的交易成本及咨询顾问费似乎看起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这个成本其实对长期财富的积累是很有危害的。举个例子,假如你投资1000美元到一个年复合收益率为11%的产品中,30年后你将会积累下23000美元。如果每年的费用成本为1%,那么你的财富将会减少三分之一。如果每年的费用成本为3%,那么30年后你积累下的财富就只有10000美元,比费用前少了一半。
说到费用和交易成本问题,我想起了被称为“英国巴菲特”的基金经理特里·史密斯,在他所著的《成长股的投资之道》这本书中,他也披露了这样一个“惊天”事实:
巴菲特在过去45年的投资表现出色,年复合回报率为20%。如果你在巴菲特1965年开始经营伯克希尔·哈撒伟公司时投资了1000美元,那么到2009年末,你的投资将增值到430万元。但是,如果巴菲特没有将伯克希尔·哈撒伟公司作为他与你共同投资的公司来运营,而是将其设立为对冲基金,并收取基金价值的2%作为年费,再加收所获收益的20%,在这430万美元中,其中400万美元将属于作为基金经理的巴菲特,只有30万美元属于你,即投资者。
我计算了一下,45年从1000美元达到30万美元,年化收益率为13.51%,看起来结果还可以接受。
但特里·史密斯说,如果你的对冲基金经理的业绩与巴菲特持平,这就是你会得到的结果。相信我,他(她)不会达到巴菲特这种业绩水平。
特里·史密斯说,2%和20%行不通。这并不意味着1.5%和15%就可以,甚至并不意味着1%和10%就可以。这一业绩费用结构行不通,它提取了过多的回报并鼓励冒险行为。让你的基金经理专注于业绩且不给他(她)大部分回报的唯一方法就是,确保他(她)以完全相同的条件将其大部分净资产与你一起投资于该基金。
那么,国内主动基金的投资业绩如何呢?
我以前的札记中,提到过有关数据,其结果是大多数也好不到哪里去,而且找到一个合格或优秀的基金经理,我自认为,比找到一个大牛股的难度大多了!也难怪李录曾说,这些基金经理是收智商税,或叫信息剥削税。
所以,不具备选股能力的投资者最好的办法是投资于低成本的指数基金。
据西格尔在书中介绍,美国著名的先锋领航500指数基金每年的成本只有0.04%。这个数字,正好是先锋领航500指数基金2012年-2021年落后于标普500全收益指数的幅度。全收益指数的意义是把分红再投资的收益也计算在内了。
相比较于先锋领航500指数基金的成本,我比较了一下国内中证A500ETF指数基金的收费情况,一般基金管理费为0.15%,基金托管费0.05%。虽然基金管理费要比美国先锋500指数基金的成本要高,但相比之下,投资者付出的成本也算比较低的了。
从我大A股来看,“924”行情逆转之后,中证A500指数基金未来可能更是对标美股标普500的投资品种,普通的投资人可加强这个方面的研究。此外,具有长期投资价值的,还有一些专业指数基金,如中证红利指数基金、消费类、医药类指数基金等,也可根据自己的投资偏好,进行配置。
不过,有一点也是需要说明的,即根据我的接触与观察,投资指数基金也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投资修养的,因为无论投资什么样的指数基金,波动,甚至短期巨大的波动也是必然的,而坚持定投(投资于指数基金,我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坚持定投),更是对一个人投资意志的切实考验。
但,天下哪有掉馅饼的事情呢?
唯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到彩虹。在慢慢变富路上,这是我们投资人必然要经历的曲折而又美妙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