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评弹抄袭探清水河,等待张云雷维权?小曲的相似不止是意外

北展溜溜球 2021-03-03 11:53:48

最近看到了一个视频,是苏州评弹的演员演唱《秦淮景》的片段,这一段是电影《金陵十三钗》的一个配乐,唱腔和《探清水河》极为相似。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些不和谐声音,诸如抄袭、维权之类的字眼从字里行间也就吐露出来。

其实大可不必,《探清水河》本就是京津地区的一个小曲,经过郭德纲的改良,张云雷加入吉他伴奏之后,不胫而走,成为了火爆的必点曲目。而它所经历漫长历史进程,我们后面再说。连版权都没有的曲子,又何来侵权一说?

曲艺其实是相通的,借鉴采纳也未尝不可,像是《探清水河》、《照花台》、《送情郎》等小曲火爆之后,多种曲艺的演出者都用自己的演唱方式进行了独到的演绎,效果也不错。

这里就出现了两种借鉴的方式:一种是台词的借鉴,一种是曲调的借鉴。

台词的借鉴太多太广,难以追溯,就像是我们今天改编歌曲一样,可以改台词的十之七八,能够改曲调的百分之一甚至更低。注意:我们这里提的改曲调是指能写下了供人演奏。宫商角徵羽,我国最早叫做工尺谱。

而曲调则大不相同,各地方的曲艺都有相对的稳定特征,唱出来之后大都能追溯其源地,因此较易考证。

这里就体现了曲艺的两个特征:一个是曲调的趋于稳定性,另一个是内容的趋于地方性。曲调趋于稳定性就是指在历史的进程之中,曲种减趋成熟,调调基本不变,听到后大致可以推出地点。

第二是内容的地方性,也就是曲种的内容有着基本相似的特征,歌颂的人物也趋向于一类。就如苏州评弹(代表南方剧种),其吴侬软语的表达方式极适合才子佳人、你侬我侬的情感表述。

因此要追溯探清水河最早的历史起源,自然与南方地区的这种情感表达脱不了干系。若从秦淮景的曲调来看,这首曲子改编自传统的一首小曲叫做《无锡景》,而这个无锡景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距今已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之后这种曲调沿着运河北上到达了淮安盐城一带,当地剧种淮剧之中,也有相类似的片段;继续沿运河北上,到达了河北一带,形成了《照花台》等,曲调也大同小异,这是变化的初期阶段。

到了清末,经过河北到北京郊区,逐渐出现了用已有的曲调进行填词的曲子。其中两个曲子《李方巧得妻》和《探清水河》用的都是上述所提到的民间变调,也就有了曲调很相同的一个情况。

用已有的曲调进行填词的传统由来已久,将是两宋词作的繁荣,便是歌唱需要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其运用的方式是一个词牌对应一个曲调;之后的元曲也是这样,一个模块的曲调固定,作家需要填词来实现抒情达意的要求,并且要遵循做好规定的平仄。

这种表演方式、改编后的小曲小调传到了东北地区,东北人比较粗犷,对一些民间的小曲做了大幅度的更改,其中就包含着《探清水河》。

为什么用探字呢?最早的版本是大莲跳河之后,六哥哥到河边去捞,也就是探。东北地区进行了更改,增加了一些带有颜色的内容,像是如今依旧传唱的《十八摸》类似,剧情也变成了六哥哥殉情,充斥着反对封建礼教的抗争意义。

郭德纲就用了这个版本,剔除了四更天的内容,使之传播的范围拓宽;张云雷有用民谣的方式,增强了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此一炮而红。

所以,可以说是《探清水河》借鉴苏州评弹,只不过是很少演出,火爆之后就有了抄袭的一种错觉罢了。

1 阅读:232

评论列表

-莪佬

-莪佬

9
2021-03-10 07:36

抖音里安什么科普过,就成你的了?

北展溜溜球

北展溜溜球

分享文化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