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挑战意识流:《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的独特叙事与深刻内涵
琉璃翻书声
2025-04-05 04:09:20
1、 我们都喜欢《醒来的女性》,她更贴近生活,更有血有肉,更让我们容易接受。
《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也能读懂,就是读的缓慢,不那么流畅。
意识流文学更加需要聚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说明我的舒适区还是在叙事类文学书籍。我更愿意轻松愉悦的阅读,而对需要费脑子思考的阅读就颇为费力。
比如虚构类作品读完会松一口气,会还在剧情里意犹未尽,会有“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原来结局是这样的”等感觉。非虚构类书读完却是收获感和成就感更多,对事实的了解越多,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就越多,安全感和敬畏心会同时增加,自信感和力量感也会提升。
而《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是意识流文学,也是虚构类作品,却不是那么容易读的虚构类。
所以,不知是不是因为“挑战有多大,成就感就有多大”,每读完一本难读的书,就会让我很满足。
2、20 世纪初,牛桥大学,草坪。弗吉尼亚伍尔夫被拦住。
女人不被允许在这里行走,这里仅限研究员和学者通行,一道无形的墙将女性隔绝在知识殿堂之外。
男性在学术的舞台上高谈阔论,而女性连踏入图书馆查阅资料的资格都没有,她们的声音被历史的洪流无情淹没。伍尔夫以意识流的写作,用《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将这份不公转化为深刻的追问:为何女性无法自由写作?
社会的偏见和限制如同层层枷锁,束缚着女性的思想与表达。她们的作品往往被忽视、被贬低,甚至被扼杀在摇篮之中。弗吉尼亚的质问,如同一记重锤,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沉默。
3 、这是我第一次读意识流的作品。
“意识流写作法强调对人物内心意识的忠实记录,打破了传统写作中按照时间顺序和逻辑结构来叙述故事的方式,让读者仿佛直接进入人物的头脑中,体验其思想、情感和感觉的起伏。”
内心独白是意识流写作中最常见的手法之一,人物直接倾诉自己的想法、感受和回忆。
《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并非单一的内心独白,而是通过“自我”与“他者”的对话性思考推进。弗吉尼亚常在文中抛出问题,如“女性为何无法像男性一样写作?”随后以意识流动的方式展开辩证分析,既有对男权社会的尖锐批判,也有对女性自身局限的反思。
意识流作者的思维常常从一个事物跳跃到另一个事物,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按照个人的心理逻辑进行联想。如,弗吉尼亚在书中一边分析简·奥斯汀、勃朗特姐妹的创作困境,一边穿插对女性经济独立的呼吁,虚实交织中增加了其文字的力量。
意识流写作往往打破传统的时空观念,将过去、现在和未来交织在一起,使故事的时间和空间变得模糊和不确定。
在书中,弗吉尼亚在漫步校园时进行观察与联想,回溯女性在历史上被剥夺教育的困境。这种叙事方式没有遵循时间顺序,而是随着作者意识的流动,在历史与现在、虚构与真实之间来回切换。书中提到莎士比亚妹妹的故事便是来自虚构,弗吉尼亚想象了一位与莎士比亚同样才华横溢的女性因社会压迫而夭折的命运,从而使我们更易理解女性创作被压抑的现实。
从草坪和图书馆的性别歧视,到对女性文学史的梳理,再到对“双性同体”创作观的大胆论证,这些看似跳跃的内容通过一个问题串联起来:“女人若想写小说,必须有钱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所以,无论读到什么,无论跟着她思考到何处,我们始终记着她的质问:“女性如何获得创作自由?”并在她的叙述和论证中,最终抵达答案:一年五百英镑代表思考的力量,门上的锁代表独立思考的力量。
4、所以想说,她的文字并不是晦涩难懂,在我看来是真诚表达。正是因为太过真诚,想到就写下来,我们跟不上她的思路,就要把那句话再回头读一遍才能往下走。
这个过程可能叫思考。当女性在思考,就是在经历醒来。
我们没有逆来顺受,只是我们生来就被驯化成了高接受度、高包容度。而我们的思考就是反抗,我们做出选择就是反抗。
弗吉尼亚没有居高临下审视,而是在一个女性需要拿介绍信才能进的图书馆,读大量的书,求寻一个答案。本以为浩如烟海的书籍中一定会有女性的智慧结晶,却发现关于女性的著作却全是男性视角的解读。在男性主导的文化语境中,女性创造力被边缘化,她们的声音被淹没。
弗吉尼亚的求索是经过思考的,她的论证从书中来,最后成文回到书中去。在她看来,男作家往往过于理性,缺乏情感的细腻表达;而女作家则常常被感性左右,缺乏理性的思考。她提出了 “双性同体” 理论,伟大的灵魂不应被性别所束缚,真正的创作自由是让大脑中的 “男性气质” 与 “女性气质” 和谐共生,只有当这两种气质在作家的头脑中自由对话,才能创作出真正伟大的作品。
5、我本来可以更深刻一点,每合上一本书该有的感觉。
人为什么要深刻?会过的更好?会更幸福?会更富足?说实话,没想那么多。
至少不那么肤浅吧。
刷视频刷到某个观点,跟我几年前的想法重合,才明白那时的自己有多肤浅。最可怕的是,浅薄而不自知,还沾沾自喜,还教育孩子、引导他人。
走向深刻,可以读书和写作。
建立一套女性文学系统。
女性文学不仅涵盖女性作家创作的作品,还包括所有以女性生存状态、性别身份、精神觉醒等为核心主题的文学创作,不论作者性别如何,旨在关注女性主体意识的构建,以及探索多元性别认同。如西方经典作品《简·爱》、《呼啸山庄》、《飘》、《玩偶之家》、《第二性》、《使女的故事》等,东方经典作品《源氏物语》、《红楼梦》、《呼兰河传》、《倾城之恋》等,以及当现代作品《那不勒斯四部曲》、《醒来的女性》、《雪国》、《钟形罩》、《金色笔记》、《她们的战争》、《战争中没有女性》等作品。
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写作。
写作是女性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方式,房间是女性构建自我认同的重要场所。在其中,可以通过阅读、思考和写作来探索自我,审视自己的经历、感受和梦想,将内心的世界外化为文字,进一步加深对自我的认知和理解。这种自我认同的强化又会反哺写作,使女性在创作中更加自信和坚定,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去书写世界,形成独立的人格和价值观。按照自己的节奏和习惯布置环境,营造出适合写作的氛围。可以尝试用 "5 平方米法则" 打造专属角落:一张书桌、一盏台灯、一个记录本。正如《成为简・奥斯汀》中的书房场景,方寸之间亦可孕育伟大思想。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