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哲学专栏:二谛、律、​一念三千

鹏程谈文化 2023-09-05 12:41:06

二谛 佛教用语。原为古印度婆罗门教用语。指俗谛(又称“世谛”、“世俗谛”)和真谛(又称“胜义谛”、“第一义谛”)。谛,指真实不虚之理;两种真理,谓之二谛。佛教各派对二谛所下定义不尽相同。(1)小乘有部把凡是复合的、可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世俗谛;把单一的、不可分解的对象视为真实存在的认识,称为胜义谛。《俱舍论》卷二十二:“若彼物觉,彼破便无……又若有物以慧析馀,彼觉便无……即于彼物未破析时,以世想名施设为彼,施设有故名为世俗……是实非虚名世俗谛。”“彼物觉,彼破不无,及慧析馀,彼觉仍有……此真实有故名胜义……是实非虚名胜义谛。”(2)中观学派谓因缘所生诸法,自性皆空,世人不懂这个道理,误以为真实。此种世俗以为正确的道理,谓之“俗谛”。佛教圣贤发现世俗认识之“颠倒”,懂得缘起性空的道理,以此种道理为真实,称为“真谛”。《中论·观四谛品》:“世俗谛者,一切法性空,而世间颠倒故,生虚妄法,于世间是实;诸贤圣知其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于圣人是第一义谛。”(3)小乘经部和瑜伽行派等,均把世俗的认识活动和对对象的理解称为世俗谛;把佛教智慧及其对对象的理解称为胜义谛。《显扬圣教论》卷二:“世俗谛者,谓名句文身及依彼义一切言说,及依言说所解了义;又曾得世间心及心法,及彼所行境界义。”“胜义谛者,谓圣智及彼所行境界义,及彼相应心心法等。”此二谛虽有高下之分,但对佛教来说,均是缺一不可的“真理”。《中论》:“第一义(谛)皆因言说(方得显示);言说是世俗(谛)。是故若不依世俗,第一义则不可说。”特别对大乘言,主要在借助“二谛”调和世间和出世间的对立,在断定世俗世界和世俗认识的虚幻性的同时,从另外一个角度肯定它们的真实性,为佛教之深入世俗生活提供根据。将此二谛联系起来观察现象,被称为中观、中道,为大乘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律 梵文Vinaya的意译,亦译“调伏”、“灭”、“离行”、“化度”、“善治”等;音译“毗那耶”、“毗奈耶”、“鼻奈耶”或“毗尼”、“毗泥”等。佛教用语。佛教对比丘、比丘尼所制定的禁戒,谓能制伏诸恶,故名。《毗尼母经》卷一:“毗尼者,名灭,灭诸恶法,故名毗尼。”据《有部毗奈耶》卷九,律与戒不同,专为出家比丘、比丘尼制定,在家信徒不得闻。又,“三藏”中“律藏”的略称。

一念三千 佛教用语。天台宗的基本教义性具说的核心内容。“一念”亦称“一心”,指心念活动的最短时刻;“三千”指“十如是”、“十法界”和三种世间(五阴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相互配置及其乘积而成,表示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恶、因果性相等概念的综合。谓千差万别、包罗万有的三千世间的本性,本来存在于“一念”之心中。《摩诃止观》卷五上:“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

0 阅读:2
鹏程谈文化

鹏程谈文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