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刘玉明转业归乡,途经车站,意外与一名衣衫褴褛的女乞丐擦肩而过。
登车后,他无意回头,却发现那女乞丐,正拼命追赶汽车,她是谁?为何如此执着?
眼前的场景,让刘玉明隐隐感到,这一幕并非偶然。
这一切似乎都要追溯到,六年前的那个春天,那个被战火浸透的年代。
1944年,山东莒南县洙边村,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扫荡,村里家家户户都笼罩在恐惧中,可就在这样的艰难岁月,梁怀玉却是村里亮眼的姑娘。
模样周正,性格爽快,人送外号“金凤凰”。
17岁的她,担任村里的识字班队长,教妇女识字,带着村里的姐妹们缝军鞋、纳军袜,还时不时上台,唱几句抗日宣传戏,嗓音亮得直飘远。
那年夏天,村里召开了一场抗日动员大会。
大喇叭一响,村民们三五成群地,往村口的广场聚去,连梁怀玉也挤在人群里。
台上的干部慷慨激昂地喊:“谁愿意上前线打鬼子?报名就站到队伍里!”台下气氛有点僵,大家心里爱国,却有些胆怯,谁也不敢先站出来。
梁怀玉急得不行,站出来高声喊了一句:“谁第一个报名参军,我就嫁给谁!”这话一出,人群炸开了锅。
大家议论纷纷,有人笑着起哄,也有人认真起来。
可就在这时,一个瘦高个的小伙子,从人群里站了出来,一脸坚定地走到台前,直挺挺地说:“我报名”,他就是刘玉明。
刘玉明是隔壁村的孤儿,性格沉稳,做事踏实,在村里口碑不错,却一直没机会成家。
这次听到梁怀玉的一句话的胆子一下子大了起来。
刘玉明报名参军,还主动找梁怀玉提亲,梁怀玉觉得这小伙子有点鲁莽,可看他一腔热血,也欣然答应了这门亲事。
婚事办得简单,几张桌子拼成的酒席,一些左邻右舍送来的礼物,就算成亲了。
新婚当天,刘玉明穿着一身半新不旧的军装,敬了两杯酒后,便被部队的号角声催走了。
从此,梁怀玉成了留守在村里的军属。
婚后不久,刘玉明随部队转战各地,从山东一路南下,在战场上身经百战,立下不少战功,渐渐从普通战士,升到了排长、连长。
这一路风尘仆仆,与家人断了联系,梁怀玉却始终守在村里,照顾着年迈的公婆,和尚未成年的小姑子。
既要下地干活,又要组织村里的妇女们支前,日子虽然苦,却从来没抱怨过。
刘玉明离家的第五年,村里的人开始议论纷纷。
有人悄悄对梁怀玉说:“玉明这么久没消息,怕是出事了吧?”梁怀玉摇摇头,咬着嘴唇说:“他肯定还活着,他在忙大事,没时间联系咱们。”话虽这么说,她的心里却没底。
1949年1月,徐州解放,村里传来消息,说刘玉明所在的部队,驻扎在徐州一带。
这消息让梁怀玉心头一亮,她连夜做了几个干粮包,带着仅有的路费,赶到几十里外的牛山火车站。
一路上,梁怀玉忍着寒风,问了一个又一个路人:“你们见过刘玉明吗?”可到了徐州才知道,刘玉明所在的部队,早已转移,去了更远的地方。
这次空跑,让她失望不已,但不肯放弃,回到村里后,继续托人打听丈夫的消息。
一年后,第二次传来消息,说刘玉明可能还在徐州一带。
梁怀玉带着同样的干粮,再次踏上寻找丈夫的路,这一次,梁怀玉在徐州,找了整整半个月,走访了好几个军营,依旧一无所获。
那段时间,梁怀玉几乎把徐州的街头巷尾,都跑遍了,可刘玉明,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始终没有出现。
1950年春天,梁怀玉接到确切消息,刘玉明所在的部队,回到了徐州附近。
听到这个消息时,梁怀玉几乎喜极而泣,立刻整理了行装,带着全部家当,又一次踏上了去徐州的路,这一次,梁怀玉决定,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丈夫。
经过几天的打听,梁怀玉终于来到了,刘玉明所在的部队驻地。
当她站在军营门口时,心里既激动又紧张,不确定刘玉明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自己。
心里有一种强烈的信念,无论他变成什么样,梁怀玉都要把他带回家。
可当她终于见到刘玉明时,眼前的情景却让她愣住了。
刘玉明穿着干净整洁的军装,胸前挂着几枚勋章,整个人显得英姿飒爽,完全没有她记忆中那个,瘦弱青涩的模样,他站在人群中,正在和战友们告别,准备转业离开部队。
梁怀玉站在远处,不敢上前。
自己这一身破烂的衣服,满脸风尘的模样,与刘玉明周围的军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梁怀玉犹豫了一会儿,决定追上他,可当她刚踏出一步,刘玉明已经上了车。
车子开动了,梁怀玉顾不得一切,拼命追了上去。
她一边跑一边喊着他的名字,声音嘶哑却充满了力量,刘玉明听到喊声,猛然回头,看到那张熟悉的脸庞时,整个人都愣住了。
几乎不敢相信,眼前的女人会是他的妻子,刘玉明一边拍打车窗,一边喊司机停车,车子嘎吱一声停下了。
两人站在车门前,四目相对了很久,谁也没说话。
刘玉明的嘴唇动了动,最终挤出一句:“怀玉,是你?”梁怀玉看着他,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
她的嘴唇颤抖着,声音哽咽:“是我啊。”
1950年的春天,徐州汽车站短暂的重逢,刘玉明和梁怀玉两人,再一次站在一起时,气氛既尴尬又复杂。
他们沉默了很久,谁也没主动开口。
刘玉明的眼神复杂,看着眼前的妻子,那熟悉的轮廓,被艰难的岁月雕刻得有些陌生,脸庞比记忆中瘦了许多,衣服更是破破烂烂,脚上穿的布鞋已经磨出了洞。
梁怀玉看着他,眼里却满是泪水和委屈,低着头,轻轻问了一句:“这些年你去哪了?怎么连封信都没有?”
刘玉明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解释,开了口,声音有些哑:“不是不想联系……战场上打仗没条件,后来……后来又没机会。”
梁怀玉紧握的手指颤抖了一下,她终究没有追问太多,只是说:“还好你还活着。活着就好。”
短暂的相聚之后,刘玉明带着梁怀玉,走进了部队驻地。
向战友们介绍说:“这是我媳妇”,梁怀玉脸上露出了几分不好意思。
她的穿着,觉得和刘玉明这些意气风发的战友,格格不入,有人悄悄问刘玉明:“嫂子这些年过得不容易吧?”刘玉明点点头,什么也没说。
部队的日子不长,刘玉明的转业手续,很快办了下来。
被安排到山东临朐县,公安部门工作,梁怀玉则回到老家,继续照顾家庭。
离别的时候,刘玉明答应她:“等我稳定下来,就把你接过去,咱们一家团聚。”梁怀玉点了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在他转身离开时,轻声嘱咐了一句:“别再丢下我了。”
接下来的几年,刘玉明在临朐县工作,逐渐适应了地方上的生活。
工作勤勤恳恳,表现出色,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始终没有忘记,那个在徐州车站,追着车跑的女人。
每当夜深人静,总会翻出随身携带的,那张徐州合影,照片上的梁怀玉虽疲惫,却满脸欣喜,他想着,这些年她到底吃了多少苦。
梁怀玉在村里,依旧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
白天忙着田里的农活,晚上点着昏黄的灯缝补衣物,保持着联系,盼望着有一天,刘玉明能够兑现承诺,把自己接到身边,这一等就是几十年。
1980年,刘玉明离休了,没有任何犹豫,立即回到了老家。
几十年的岁月过去,当他再次踏进洙边村时,一切都显得那么陌生,只有村头的那棵老槐树,和那些用石头砌成的低矮土墙,让他想起了当年的日子。
当推开家门的那一刻,梁怀玉正坐在灶台旁,低头为孙子缝补一件破衣服。
听到开门声,抬头一看,愣了几秒,站了起来,擦了擦手上的灰,轻声问了一句:“回来啦?”刘玉明点点头,眼眶顿时湿润了。
刘玉明抓住她的手,哽咽着说:“我回来了,这次不会再走了。”
梁怀玉这几十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种过地、纺过线,甚至给地主家做过零工,没抱怨过一句,也从没对人提起自己的委屈。
村里人问起刘玉明,她总是淡淡地说:“他在外头忙正事呢。”
两人终于重新生活在了一起,岁月已经在他们身上,留下了太多的痕迹。
刘玉明感到亏欠,尽量在生活中弥补梁怀玉,洗衣做饭,给她买新衣服,而梁怀玉却说:“这些都不重要,只要你回来就好。”
梁怀玉在村里,仍是备受尊敬的“红嫂”。
她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1992年,被评为“山东红嫂”,并被授予“三八红旗手”的荣誉称号。
村里人总说:“怀玉婶是个苦命人,也是个有福气的人。”
晚年的两人,时常坐在院子里晒太阳,刘玉明喜欢拉着梁怀玉的手,讲述他在部队的那些经历。
梁怀玉总是静静地听着,偶尔会问一句:“当年你在徐州,要是没认出我来,是不是就再也见不到了?”刘玉明低头不语,心里清楚,这份姗姗来迟的团圆,是她用一辈子的等待换来的。
2002年,梁怀玉因病去世,葬礼很简单,刘玉明亲自安排了一切。
站在坟前,久久没有离开,最后轻声说了一句:“怀玉,我又得先走一步了,下辈子咱们还在一起。”
梁怀玉的故事,被写进了无数关于红嫂的报道中。
她的坚守和执着,成为一段传颂的佳话,用几十年的等待,换来了一场迟到的重逢,也让人们看到了,那个特殊年代里,坚韧的爱情,和难以磨灭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