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女性议题的普及,现在不管是影片还是网络上的讨论,大家都纷纷把视角转向了以往在婚姻中常常被忽视的妈妈和妻子一方,使得她们在婚姻中的失望得以被看见,但这样的叙事多了之后,也不免让人升起一种疑问,难道在一段婚姻关系里,总是女人更容易感到失望吗?婚姻作为一个由夫妻双方组成的共同体,身处其中的男性不会有同样的感受吗?男人也会对婚姻失望吗?
其实,在一段婚姻关系里,只要不好的情感体验存在,那一定是指向双方的,男人和女人都会对婚姻失望,区别只在于双方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容易产生一种错觉,似乎总是女性在抱怨婚姻,抒发对关系的各种不满,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会想当然的认为女性对婚姻失望的感受往往会比男性更强烈,在这个过程中,男性天然就被归向了“使女性失望”的角色,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大部分人的价值判断里,事实如何,其实取决于你所选择的叙事逻辑。
如果你偏好“善恶对决”的叙事逻辑,当你听见一个女性在表达对婚姻的失望时,便会本能地把她归为受害方。那么自然而然,丈夫就只能被放在加害者的角色上,为妻子的失望负全责。
如果你偏好“情感供需系统”的叙事逻辑,当你听见一个女性在表达对婚姻的失望时,可能会本能地把这种失望情绪理解为“关系失效”的信号,那么顺着这条逻辑往下捋,你会认为丈夫作为“情感供需系统”中的一环,他也有可能是失望的。
如果你偏好“赢家通吃”的叙事逻辑,当你听见一个女性在表达对婚姻的失望时,可能会本能地感觉厌烦。要么觉得她是自作孽,谁让她想不开跑去结婚;要么觉得她是扮猪吃老虎,抱怨就是为了更好的向男方索取。反正夫妻之间总有一个是赢家,对婚姻失望的那个不是蠢就是坏。
……
以上这些叙事逻辑里,最难理解的就是“情感供需系统”的叙事逻辑,所以面对婚姻矛盾,大家总是很难想象,失望和失望其实是可以共存的。
一个人会不会失望,只和他在这段关系里最私人化的情感体验相关,而情感体验式一个夫妻双方共同施加影响的过程。
所以你会发现,当我们谈论失望时,一定是夫妻双方共有的一种感受,区别只是在于,他们各自体验到失望的落脚点不同,各自表达失望和应对失望的惯用方式也不尽相同。
接下来我们就来通过女性和男性的视角去具体拆解一下双方在婚姻关系里的失望强度为什么会给人一种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的背后被忽视的东西是什么,如果男性也会失望,那他们又在失望什么呢?
01为什么女性对婚姻的失望给人感觉更强烈?首先,女性的失望除了婚姻关系本身带来的影响,还与女性的情感机制有关,女性天然会比男性更容易察觉到自己的感受,也更擅长于表达和维护自己的感受。
就比如在一段关系里,女性如果遭遇了一件不好的事情,诸如伴侣对自己发脾气,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回报时,她们往往会选择向朋友讲述自己的遭遇,或者在社交媒体上吐槽自己的经历,或者直接和伴侣对峙,通过言行表达自己对伴侣行为的不满,不管具体方式是什么,大部分女性会找到一条途径来把这种失望的信号传递出去,正因为如此,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更容易看到这种情绪。
但对于男性来说,他们往往比女性更难觉察和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样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他们更倾向于通过打游戏、和朋友喝酒吹牛等方式来转移注意力,来“忘掉”这些事情,而不是向其他人抒发自己的情绪,这其实和男性从小接受到的教育息息相关,在他们眼里,“软弱”是不被允许的,“强大”才是他们追逐的目标,所以即便有失望情绪,他们也很难第一时间识别这种情绪并且把它和其他人表达出来。
其次,女性的失望大多落脚在对“不够被爱”的体验上。
女性受制于社会结构,会在家庭分工中更容易被分配到一个支持男性的“大后方”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女性承担的更多的是一种“看不见的劳动”,诸如处理各种家庭事务、教育孩子、组织一切日常活动等等,这样的劳动因为没有明确的报酬去定义它的价值,也不容易给生活带来什么天翻地覆的影响,所以很容易被周围人忽视甚至否定,从而让很多女性陷入到一种付出不被认可,自我存在感被压缩的处境里。
这也是很多影视作品在表达女性对婚姻的失望的一个切口,这个切口叫做“不被理解和看见”。当我们在表达失望时,更多的是出于一种被动承受的处境,一个人为什么会失望?那当然是因为她有太多附加在他者之上的期待。
为什么女性总是在失望?因为女性一直以来都更多的被塑造成一个依附者的角色,在依附者的位置之上,我们总是需要借助伴侣来实现自身的需求,因此,当一个女性迈入婚姻时,她的很多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幻想都是寄托在伴侣身上的,当期望过多时,失望便成为了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相较之下,男性则更多的被鼓励成为一个要对自己和家人负责的人,对他们来说,他们自己就是自身期望的第一负责人,因此即便是失望,这种失望很少来自于家庭内部,而在于对自己没有取得某种社会成就,或者没有达到自身的一些目标的泄气。
我们经常说“没有期望就不会失望”,正是因为女性的社会分工会让大部分人在家庭中更容易扮演那个从事隐形劳动,需要靠伴侣获得美好生活的角色,所以女性难免会把一系列的自我实现需求寄托在伴侣身上,诸如自我价值的认可、生活品质的提升、情感体验的获得等等,当一个人附加在另一个人身上的期待过多时,产生失望的概率自然就越大。
相较于女性,男性的失望通常会以更隐秘的形式表现出来,只要是人,大家都会天然的追求理解和被看见,这是一个人获取自我价值感和归属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只不过不同点在于,女性对于被看见的需求落脚点通常是爱与被爱,而男性则大多数落脚在获得认同的体验上。
也就是说,在一段婚姻关系里,男性的失望大多是和“不被认同”的体验息息相关的。
男性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脆弱不被认同而感到失望。在通常情况下,绝大多数男性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变得强大,为家庭负责等等,所以他们的很多脆弱是不允许被表达的,不管是在和朋友的相处过程中,还是在社会分工上,他们更多的内化出了一种没有感情的“工具人”属性。
正因为如此,家庭往往会成为很多男性释放自我,展露真实的一个安全场所,但令人失望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妻子都能够意识到自己伴侣的这种需求,这些男性在生活中可能表现得会赚钱也能抗事,使得他们的伴侣也理所应当的把他们当成了家庭的顶梁柱,很少去关心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当他们表达脆弱时,得到的不是伴侣的鼓励和支持,而是不理解和漠视,这种无法卸下强者人设的处境往往也成为了他们对婚姻关系感到失望的原因。
除此之外,男性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任性不被认同而感到失望。有些男性在婚前就是一种任性大男孩的形象,他们嘴甜爱撒娇的特质在恋爱阶段非常受伴侣青睐,可是一旦迈入婚姻,这种特质的吸引力往往会因为更多现实事物的介入越降越低,以前很吃这一套的伴侣现在却对他的花言巧语无动于衷,反倒不断抱怨他不上进,嫌弃他没有赚钱的能力,缺乏责任心等等。
当这些自我特质在婚姻中得不到接纳和认同时,他们对婚姻的失望情绪就会逐步滋生。
最后,还有一些男性也可能会因为自己的能力不被认同而感到失望。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负担得起家庭的重担,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平衡好伴侣的需求和自己的当前的发展处境之间的关系,有的男性可能挣钱能力一般,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庭生存,也没办法很好的顾及到家庭的内部事务,于是总是两头拉扯,无法两全。
这个时候,如果妻子不能理解他的处境,取而代之的是不断的抱怨和嫌弃,太忙得到的是穷忙活的指责,在家又会得到不够关心孩子的审判,对他而言,好像不管怎么选,自己都无法获得伴侣的称赞和认可,于是家庭就成为一个制造压力和焦虑的地方,当他没办法从家庭获得支持和理解时,自然也就会对婚姻感到失望。
所以你会发现,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其实都有可能对婚姻感到失望,这种失望是双方的相处模式共同促成的,而不是哪一方单方施加给给对方的。所以在面对婚姻中的失望时,重要的是不要一味地沉迷在一种受害者处境里,而应该带着一种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婚姻关系里出现的具体问题,把关注点从“谁让我失望”转移到“我该怎样化解这种失望上来”。
当你不把他人视为满足自身需求的工具时,才能更真实的看见彼此,当你不把自己当做困境的被动承受者,主动的去化解问题时,婚姻中的失望才会越来越少。
-END-
本文首发知乎平台:陈曼、王筱、张妍
侵权必究!
该死的起名
因为很多女人,分不清什么是追求,什么是过日子!总以为男人追求她的日子,就是以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