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最谦虚的皇帝:不称朕,不宠后宫之女,甚至连龙椅都不坐

小丁说商业 2025-01-07 02:21:50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文琦

编辑|文琦

《——【·前言·】——》

历史上,有个皇帝不称“朕”,不坐龙椅,也不宠后宫之女。他在金兵压迫下即位,却始终以“臣”自称。

即便如此,他最后还是被送上绝路。这位皇帝,就是张邦昌。

从寒门少年到北宋重臣

张邦昌出生于河北东光县,一个不起眼的小村子。家境贫寒,但家人对他的期望极高。

村子里的人都说他聪明,记忆力好。十二岁的时候,已经能背诵《尚书》,对《论语》里的经义也能侃侃而谈。乡邻们夸他:“这孩子将来肯定能考个功名。”

张邦昌没辜负这些夸赞。从小用功读书,不愿浪费一刻光阴。父亲虽不富裕,却省吃俭用地供他上学。

村里先生见张邦昌家里艰难,经常免了学费,只希望这孩子能“金榜题名”。

1100年,张邦昌已经二十岁。他决定去参加科举考试。这是改变命运唯一的机会。

当时北宋的科举制度极为严格,数万人中只有极少数人能够中进士,但张邦昌一路过关斩将,考中了。名字出现在了金榜之上,从此走上仕途。

刚开始,他只是个小官,负责一些地方事务。宋徽宗在位期间,重视外交事务。张邦昌因才学出众,渐渐被调入中央,成为工部侍郎。

这是个重要的位置,既要负责全国的工程建设,还要参与对外事务。后来,张邦昌奉命出使高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赢得了朝廷的信任。

经过多年的努力,他一步步晋升,从侍郎到尚书,最后升任中书侍郎、太宰等职位,成为了北宋朝廷的重要大臣。

但与那些强硬派大臣不同,张邦昌的性格偏向温和,处事圆滑。

他更倾向于用谈判和妥协解决问题,而不是激烈对抗。这种性格在和平时期是优点,却注定在动荡的乱世中埋下隐患。

1126年,北宋迎来了最黑暗的时刻——金兵南侵,战争的阴云笼罩着整个汴京。这一年,张邦昌的命运,也因为这场劫难,彻底改变。

靖康之变,傀儡皇帝的诞生

金兵逼近,城门告急。宋廷内部争论不休,主战派和主和派的冲突越发激烈。

主战派大臣李纲斩钉截铁地说:“不能议和!只有死战,才能保住国家。”

但张邦昌和主和派认为:“金兵势不可挡。若死战到底,汴京将不保,百姓会陷入更大的灾难。”

他并不是真的胆小,只是看得很清楚:北宋的军队已经没有能力对抗金兵了。战线拉得太长,士兵疲惫,军心涣散。

而金军却纪律严明,武器精良,攻势凶猛。双方的实力对比,太过悬殊。

经过激烈的争论,主和派占了上风。宋徽宗和宋钦宗被迫采纳了议和的建议,试图用割地赔款换取金人的撤兵。

张邦昌负责起草和议的条款,并代表宋廷与金国谈判。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决定,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北宋的灭亡。

1127年2月,金军攻破汴京,徽宗和钦宗被俘。宋朝的皇室成员、后宫妃嫔、珍宝财物,全都成了金人的战利品。

这场劫难,被后世称为“靖康之变”。汴京城内外,尸横遍野,百姓哭喊不绝。

在混乱中,张邦昌被金人抓住。金人需要一个傀儡,用来统治汴京,稳定局势。他们选择了张邦昌。

他是个文官,有声望,也没有武将的刚烈脾气。对金人来说,这样的人最容易控制。

张邦昌被带到金人的大营里。将领冷冷地告诉他:“你要做皇帝。”他的脸色瞬间变了。

他知道,做这个“皇帝”,只会背上叛国的骂名,永无翻身之日。跪在地上,拼命求饶,说自己不配。可金人根本不给他选择。

1127年4月20日,张邦昌被迫即位,建立伪楚政权。这个“大楚”,是金人强加给宋人的屈辱。而张邦昌,就是这个屈辱的化身。

他并没有真正“称帝”。没有穿龙袍,没有坐龙椅,也没有以皇帝的名义下达过重大政令,甚至不敢称“朕”,而是自称“臣邦昌”。

朝堂上,也从不敢坐在正中的龙椅上,而是站在一旁,像个普通的臣子。他心里清楚,这个皇位是个陷阱。

从即位那天起,张邦昌就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才能摆脱这个困局。他知道,金人不会一直留在汴京,总有一天会撤军。

到那时,他的“皇帝”身份也就没用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拖延时间,等到宋室重建后,将权力交还。

几个月后,机会来了。金军撤离汴京,带着徽宗、钦宗等大批俘虏北上。张邦昌立刻宣布退位,将政权交给元祐皇后孟氏,以此表明自己对宋室的忠诚。

可是,汴京的百姓并不买账。他们的亲人死于金军的屠杀,家园被掠夺,而张邦昌,却成了那个“顺从金人”的人。

在他们眼里就是叛徒,卖国贼。张邦昌的名声,彻底毁了。

退位,忠臣还是叛徒?

汴京一片狼藉,金军带着大批俘虏北去,包括宋徽宗、钦宗两位皇帝以及无数的皇室成员。而留下的张邦昌,此时即使退位,也已经成了所有人指责的对象。

金军撤退后,张邦昌不敢久居皇位。没有雄心壮志,更无意成为背叛者。退位,是他唯一的选择。

当宋高宗赵构在南方建立政权的消息传来,汴京百姓的怒火彻底被点燃了。对他们来说,张邦昌已经是叛徒,是金人扶植的傀儡。

他不该活着。无数流言开始在民间传播,说在皇宫内做尽了荒唐事,说他对金人卑躬屈膝,又说享受荣华富贵,背叛了大宋江山。

这些谣言传到南方,传到了赵构耳中。本就对张邦昌心存怀疑。他知道退位只是权宜之计。

他曾经登上皇位的事实,已经成为整个北宋残存势力的耻辱。而朝堂中的大臣们也不断上奏,要求彻底清算张邦昌的罪行。

特别是主战派的大臣李纲,在朝堂上言辞激烈:“张邦昌虽称忠心,实则国贼,若不诛之,如何服众?”

张邦昌意识到,退位并不能救他。主动请辞,请求离开汴京前往潭州(今湖南长沙)“安置”。

赵构见此,表面上答应了。他暂时逃过一劫,但这只是风暴来临前的短暂平静。

到了潭州后,张邦昌过着半流放的生活。本以为事情会逐渐平息,但事实恰恰相反。

他的存在成为了南宋初期一块无法抹去的污点。一些大臣甚至将金人再次南侵的责任归咎于他,认为金人以他被罢黜为借口,威胁宋廷。

赵构在朝堂上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臣甚至暗示,不杀张邦昌,南宋就无法真正立足。

而金人也以此为借口,继续骚扰南方边境。在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赵构终于下定决心——赐死张邦昌。

自缢,困局的终结

1127年秋,张邦昌收到了诏书。内容很简单:赐死。方式是“自缢”,让他自己结束生命。

他并没有反抗。这一天迟早会来。他的心里,或许早就为自己准备好了后路。

他选择了在潭州府邸中上吊自杀,没有留下任何遗言。与其说是被赐死,不如说他自己也对这条路感到无可奈何。

张邦昌死后,宋廷宣布他为“叛臣”,却没有株连家人。甚至在几年后,儿子张元亨还得以官复原职。

这似乎是赵构最后的一点恩情。但在历史上的名声,始终没有挽回。他被称为“伪楚皇帝”,是靖康之变中最不堪的一页。

他被迫接受金人的安排,登上皇位,确实损害了北宋的尊严。

但他不称“朕”,不坐龙椅,自称“臣邦昌”,又试图以退位的方式恢复宋室正统。这些行为,足以证明心中仍存忠诚。

但对大多数人来说,“忠诚”并不足以掩盖他曾经的“叛逆”。

张邦昌的死,并没有换来真正的和平。金军仍然南侵,北方的百姓仍然在战火中挣扎。

而南宋的朝廷,也始终无法真正安定下来。他的死,更多的是一个权宜之计,是赵构为稳固新朝的政治需要。

0 阅读:0
小丁说商业

小丁说商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