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瓒的画千百年来无人能仿,虽有万水千山却无一草一木

寓书喻画 2022-02-19 16:16:36

导语:在中国艺术最幽微的处所,有一个水不流、花不开的世界,一个近于不动的寂寥宇宙。这里没有色彩,没有人烟,没有喧闹,甚至没有一块绿叶,没有一片游云……

他位居“元四大家”之首,

他被评为"中国古代十大画家"之一,

他被推上中国古代十大画家的神坛,

他被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当然,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是严重洁癖症患者,

然而,骨子里的天真平淡却是谁也学不来的。

只傍清水不染尘

倪瓒前半生无忧无虑,追求极致的净;后半生浪迹江湖,追求极致的静。正是这净与静的结合,令其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也成就了其后世,享誉文人画坛的成就。

倪瓒幼时家中夯实,虽然父亲早逝,但是两位兄长为当时道教的上层人物,地位尊崇。其长兄倪昭奎,是当时很有名气的道长——曾经被赐“真人号”。

虽然年幼丧父,兄长却给了倪瓒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不仅给弟弟锦衣玉食,还给他找了一个“真人”道长王仁辅做老师。一直到27岁那年,倪昭奎去世,大厦崩塌。紧接着,倪瓒的嫡母去世了。再过两年,智力有欠缺的二哥倪瑛走了。

六年之间,倪瓒忽然成了这个家族的顶梁柱,而因为道长哥哥的去世,原本可以享受的特权都失去了。而后,家族连遭水灾,乡间酷吏,勒索不绝,这一切,都要原本锦衣玉食,万事不关心的倪瓒来解决。于是,倪瓒做了一个决定——他什么都不想过问,因为太俗,所以他要去流浪。

他把所有的财产卖给了亲戚后,浪迹天涯二十多年,有时寄居友人家,更多时间,一叶扁舟飘荡于太湖,他面对如此的优美景致,内心并没有太多波动,清净至极。

62岁那年,倪瓒之妻蒋氏病逝,外加长子早逝、次子不孝,他内心极其苦闷,于两年后完成的《谿山图》比以往更加萧瑟空灵,那几棵枯树虽没有多少生机,却依然挺拔。

朱元璋建立明朝时,他 67 岁,鉴于其声望,朱元璋意图召他进京供职,倪瓒坚辞不赴,作诗云:“只傍清水不染尘”。

倪瓒去世后,有很多画家都模仿倪瓒的高逸和精简,包括后来把八大山人,他还专门创作了一套《仿倪云林山水》,来表达他对倪瓒的崇敬和喜爱。

但是,从来没有人能超越倪瓒,因为他画风的干净不仅仅是画面的简单清雅,而是由内到外的一尘不染。他的生活是干净的,他的内心是干净的,而他的画也干净的被后人评为“胸中净无尘”。这也和他的洁癖不无关系。

倪瓒身上穿的衣服每天都要换洗多次,作画用的文房四宝,也要求仆人每天擦洗几遍。不仅如此,就连门口的两棵梧桐树都派专人每天用清水洗上好几遍。就这样,两棵梧桐树愣是被活活洗死了。

倪瓒还喜欢喝茶,他对泡茶用的水也十分讲究。每次仆人挑水回来,他都只用身前的那桶水来泡茶,而身后的那桶水就用来洗脚了。旁人问他为什么,他说害怕仆人放屁,污染了身后的那桶水。

而他家的厕所就更是讲究了,厕所下面垫有香木做的木格,底下填上土,中间填满鹅毛,排泄物一落入木格,就会被飞起的鹅毛盖住,臭味也就飘不出来了。是谓“凡便下,则鹅毛起覆之,不闻有秽气也。”

这就是倪瓒的日常生活,由于过度的洁癖,倪瓒对男女之事更是厌恶,几乎不接近女色。

有一次,他好不容易看中了一赵姓歌姬,将她带回家中留宿。但又担心她不清洁,便叫她先去好好洗个澡。歌姬洗完澡上床后,倪瓒从头闻到脚,总觉得哪里还不干净,便要她再去洗,如此洗了闻,闻了洗,一直洗到了天亮,歌姬最终扬长而去。

倪瓒的洁癖听来夸张了点,但不知道为什么,我觉得可以理解。只要看过他的画。

只画山水不画人

倪瓒的人不可复制,笔墨同样不可复制,因为他的笔墨即人。正是倪瓒这种过度的洁癖,形成了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倪瓒之画,画法疏简,格调天真幽淡,常以淡泊取胜。

清康熙年间以史才著称的倪灿,说过一句话:“每叹世人辄学云林,不知引镜自窥,何以为貌!” 话虽刺耳,但细细回味,却也道出了一个事实:倪云林不可复制。

倪瓒的画风较前人而言相对简化,用极简的手法表现出无尽诗意,笔墨变化不多,唯一不断变化的是画面所表现内涵以及内在情感。用笔软中有刚,长而富有韧劲,传达给人一种平衡感与宁静的特质。

倪瓒的山水画称得上是真正的“惜墨如金”,但是画里内涵十分丰富,一脉土坡,一座茅亭,三五株树,不见人影,远山淡淡,湖波渺渺……显得十分苍茫浑厚,意蕴无穷。不懂得欣赏的过客匆匆一瞥,随后将其忘却,而了解门道的人却对此久久不能释怀。

其山水画的笔墨特征则是墨色淡,笔意简,他的笔性是一种含糊不定的松弛而又柔软,干枯而又润,用虚实表现山石的韵味。倪瓒笔下的枯树,已经不再只是枯树了,他在暗示着郁郁葱葱的繁枝茂叶;他画出了潭水,在暗示着波澜起伏的汹涌波涛;他画出的空山,暗示着喧扰吵闹的大街小巷。他创造出的寂寞、冷清又颓败的世界,不是在表现内心的颓靡,而是超脱了色相,构建着内心真正向往的地方。

他的画中从无人物,只因他目中无“人”。他有一首散曲《折桂令》说:“天地间不见一个英雄,不见一个豪杰”。有人问他,为什么画中无人,他说“天地间安有人在!”如道家中的理念“生生者不生”,这是在追求超脱生死的存在,倪瓒这种观念恰如其分的融入到了自己的创作理念中。

他的画作的基调基本都是空寂的,看上去没有丝毫的生机,但这种毫无生机却更加能够引人深思,让人跳脱色相去看最为真实的世界、最为真实的景物。

疏体美感回味无穷

倪瓒擅画山水、墨竹,师法董源,受赵孟影响。早年画风清润,晚年变法,平淡天真。疏林坡岸,幽秀旷逸,笔简意远,惜墨如金。以侧锋干笔作皴,名为“折带皴”。墨竹偃仰有姿,寥寥数笔,逸气横生。

《古木竹石图》

绘坡石间疏竹数丛,枯树两株,笔墨浓淡相间,富有层次感,境界清旷,意境简远,呈现出一片清静幽远的气氛 。

《筠石乔柯图》

水墨绘圆石一块,古树一棵,幽篁数丛,疏林秀美。技法上,水墨粗笔勾石块轮廓,细皴绘石块阳面;淡墨绘古树枝杆,鹿角式枝杈上仰;浓墨绘细竹数丛,杆直叶茂,勃勃生机。

《梧竹秀石图》

绘一石耸立,梧桐竹子围其左右,竹子枝繁叶茂,长势很好。技法上,树干和石垒以大笔法刷就而成,梧叶以阔笔湿墨描画,看虽简洁,却颇得苍润淋漓之美,别有一番情趣。

《枯木幽篁图》

淡墨绘枯木一棵,枝杆细长,不见片叶;树边幽篁相衬,竹枝挺直,竹叶繁茂,一巨石耸立,阳面留白。技法上,树以鹿角法,石以淡墨粗笔勾勒轮廓,二者皆用淡墨干笔,竹叶亦以轻盈简率的介字点法,具倪氏绘画特色。

《幽涧寒松图》

画面上山涧幽谷,泉水流淌,松树三株,枝杆细长,枝叶萧条,山石依次渐远,画面后面空旷悠远。技法上,山石以淡墨色描绘,笔法秀峭,渴笔侧锋作折带皴,干净利落而富于变化;松树取萧疏之态,笔力劲拔。

《林亭远岫图》

倪瓒三段式构图的典型之作,第一段绘坡地上有高树修竹,临江建亭;第二段江面宽阔,波涛不惊;第三段群山起伏,云雾笼罩。

《渔庄秋霁图》

构图简单清素,分近、中、远三景,近处是一小小的土坡,上面有杂生的小树几颗,中景为一片湖水,空阔平淡,不着一笔,远景是几片萧瑟的山丘。画中的树木并非佳木,林石也并非奇石,远处的山坡也平常普通,然而在这些非常普通的景物中,用淡墨竟轻松描绘出缥缈的仙气,看似漫不经心的构图与笔墨却暗示虚空疏朗的情怀。

《容膝斋图》

画的是春景,不同于我们常常以为的繁花盛景,倪瓒的春景,依然充满着寂寥淡泊。皴法清逸,笔墨浓淡有力,平淡古拙之间笔简意远。近处是山峦怪石以及笔迹寥寥的几棵树木;中景不着一墨,意为湖水;远景是山。全画表现出山水淡远的江南春景。

《虞山林壑图》

此画在倪瓒人生结束的前两年完成。笔墨多为干笔却锋芒内敛,令人感到矜持,内蓄的笔力表现出柔和,画面凄清萧索却令人感到清宁安详,超然物外,此时的倪瓒已经垂垂老矣,日益孤独,画面带给人的感受亦是如此。

结语:

至明代中期,倪瓒的画已被世人奉为至宝,富贵人家以有其画为幸事。后来,连印章达人乾隆都说:“元四大家,独云林格韵尤超。”

观倪瓒的画,可以感受到一种荒寒古寂、自然平淡的力量,这种力量不同于范宽,也不同于黄公望,它亲切感人,没有任何压迫感。

——END

1 阅读:14

寓书喻画

简介:徜徉字中,踯躅画前,晓喻其中,寓意其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