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乱(增十)齐王刘将闾镇守临淄有功,为何七国之乱后自杀?

惊心探索古今 2025-02-05 05:26:41

吴楚七国之乱是汉景帝刘启时代最大的动乱,也是西汉初期规模最大的叛乱。这场叛乱席卷了整个中原地区,多达七个刘姓诸侯王加入,给汉朝社会带来的巨大的动荡。这场叛乱后来在汉朝朝廷各方军队的围剿下被平定,参与叛乱的七位刘姓诸侯王都先后被杀。让人感到疑惑的是,在这场叛乱中立下大功的齐王刘将闾却也在战后被迫自杀,引起了不小的议论。作为协助朝廷平定七国之乱的功臣之一,不但没有得到奖励,反倒被迫自尽,这之中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笔者将从其背后的故事出发,讲述他为何选择这条绝路。

齐王刘将闾是刘邦长子刘肥的第八子,也是汉惠帝刘盈和汉文帝刘恒的侄子。在七国之乱中,齐王刘将闾负责镇守自己的国都临淄,遭到了吴楚七国诸侯王联军的围攻。他一边派人与七个诸侯王周旋,一边派人向朝廷通风报信。在整个七国之乱期间,刘将闾坐镇临淄固守城池,让山东最重要的临淄没有落入叛军之手。直到周亚夫出兵平定了叛乱,参与叛乱的诸侯王相继被诛杀,临淄的围城战才宣告结束。可是让人意外的是,在战争结束后不久,刘将闾却选择了服毒自尽,将自己的王位传给了儿子刘寿。

刘将闾的这一操作不仅让汉景帝刘启感到意外,也让西汉全国上下感到震惊。刘启最后下诏允许刘寿继承刘将闾的王位,并肯定了刘将闾坚守临淄的功劳,赐予谥号为孝。作为拒绝参加吴楚七国的诸侯王之一,刘将闾在这场叛乱中无疑是拥有莫大功劳的。他镇守临淄,保全了朝廷对山东地界的统治,牵制了叛军的主力,为后来周亚夫平定叛乱创造了战机。可以说刘将闾在这场战争中是有功无过的,可是他的自杀却让战争的胜利蒙上了一层阴影。刘将闾作为诸侯王中少有的功臣,为什么会主动选择自尽呢?历史上有着各种说法。

从主流历史圈的观点来看,大多数人认为刘将闾与叛军牵扯过深。在吴楚七国之乱前与叛军的吴楚七王有过多次会面和交流,吴楚联军攻打临淄时,他也派人去进行了沟通,这些都是他有意背叛朝廷的举动。所以很多学者认为,刘将闾之死是畏罪自杀,以此来削弱朝廷对齐国的处置,是保全自己子孙后代的一种选择。这种说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但前提是他与吴楚七王的合谋是事实。实际上当时参与的诸侯王中不只七个,参与谋划的更多。事后被追究的就只有七王,其他的处置并没扩大化,所以说刘将闾畏罪自杀完全是主观臆测。

这里有个很典型的例子,就是刘将闾的弟弟刘志。刘志是刘肥的第十子,在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时是济北王,继承了来自哥哥刘兴居的王位。他本来也是参与了吴楚七国之乱密谋的,叛乱爆发时也准备好了起兵呼应。但因为被郎中令所劫持,使得起兵失败。七国之乱平定后,因为刘志没有正式起兵,所以朝廷并没从严从重处置。当时朝廷对刘志的处置是,将其迁移到了菑川,通过改换封地来削弱其在诸侯国的统治力,防范其叛变的风险。刘志尚且能够被宽恕,对于积极镇守临淄的刘将闾,又有什么被处死的理由呢?

因此说刘将闾畏罪自杀完全是主观臆测的,并没有抓住其问题的实质。实际上从西汉齐国的历史来看,刘将闾之死是为了维护齐国的法统,也是为了维护自刘邦建国以来所奉行的郡国并行制的分封体系。刘邦建立汉朝后,因为秦制转汉制的过程中遭到了很多开国功臣的抵制,所以刘邦选取了分封制和集权制并行策略。在朝廷直辖的区域內采取集权制,延续秦朝的统治制度。在开国功臣和各诸侯王的封地采取郡国制,延续战国时的分封制度。这既是在楚汉之争时刘邦向各家诸侯王贵族的承诺,也是开国功臣们所期待的。

当时汉朝经过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战乱,国家处于凋敝之中,刘邦无法用强制性的军事手段达到全国的中央集权,所以才对各家诸侯王进行了妥协。后来为了削弱诸侯王的实力,刘邦相继消灭了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等诸侯王势力,将其分封的土地收回,改封给刘家的子弟。于是西汉建国初年的异姓诸侯王被刘姓诸侯王取而代之,但对于较小的开国元勋的封国却没有动,所以郡国并行制依然延续。刘邦留下的封国中,以长子齐王刘肥的封国最大,据说最广阔时有七十多个城池,占据了关东半壁江山。

刘邦去世后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汉惠帝。因为汉惠帝刘盈性格软弱,朝廷大权便被其母汉高后吕雉掌控。吕雉猜忌刘肥,多次找借口迫害和削弱刘肥,将齐国的部分土地封给自家的吕氏诸侯王。尽管如此,在吕雉去世时齐国依然是东方诸侯王中最大的一支。齐王刘肥去世后,长子刘襄继承了齐王之位。后来汉高后吕雉去世,长安朝廷爆发了诸吕之乱,于是刘襄举起声讨吕氏的大旗,并召集各路诸侯王向长安起兵。刘襄带领诸侯王军队向长安进发的同时,刘襄在长安的兄弟朱虚侯刘章、东牟侯刘兴居也配合周勃和陈平起兵夺权。

诸吕之乱后,长安的开国功臣们没有拥立刘襄为新皇帝,而是拥立了刘邦在世最大的儿子,代王刘恒为新皇帝,这便是汉文帝。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对齐王刘肥的子嗣进行了赏赐和安抚,将刘肥次子刘章封为城阳王,刘肥第三子刘兴居被封为济北王。虽然得到了封王的待遇,但是刘襄及其兄弟们对刘恒的这个处置很不满。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刘恒的操作看似对平乱和拥立之功的齐王系子嗣进行了封赏,实际上却是把庞大的齐王系地盘一分为三。这样的结果使得齐王系和长安朝廷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最终引发了济北王刘兴居的叛乱。

当时是刘襄和刘章回到封地后先后去世,死因不明,引起了刘兴居对朝廷的不满。刘兴居便趁着匈奴南侵的机会起兵谋反,希望趁着长安空虚夺取皇位。汉文帝刘恒派大将军柴武出兵攻打刘兴居,刘兴居兵败被俘后自杀,他的封地也被朝廷收回。刘襄去世后由儿子刘则继承了齐王之位,后来因为刘则无子,所以去世后王位被刘恒下诏转给了刘将闾。刘恒利用这次转赐诸侯王位的机会将齐国再次进行分封,把土地割裂成十几块,封给了刘肥在世的几个儿子。经过这次分封,庞大的齐王系再次被削弱,在关东的统治力被降低。

吴楚七国之乱虽然说是吴王刘濞和楚王刘戊发起的,但参与者中齐王系的诸王占据了半壁江山。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都是齐王刘肥的儿子,汉高祖刘邦的孙子。加上起兵失败的济北王刘志,和镇守临淄的齐王刘将闾,这场叛乱将刘肥在世的儿子一网打尽。叛乱平定后,汉景帝刘启肯定要论功行赏,但也会抓住机会打击报复,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从当时的形势看,刘启还没有能力全面削藩,因为这是违背他诛晁错时与开国元勋们的协议,但他一定会抓住机会将齐王系的势力连根拔起。

这里说的连根拔起不是将刘肥的子孙都杀光,而是废除其封国,或者转封其他地方的操作。刘肥的齐国与别的诸侯国不同,这是刘邦分封的第一个刘氏诸侯国,也是郡国并行制的开始。不论是将齐国完全废除,还是将齐国转封到其他地方,都意味着齐王系的瓦解。齐王系瓦解后,刘将闾这一代人还能继续当诸侯王,但就没有了齐国原来的封地和特权。有可能在刘将闾死后,他的子孙连继承封国的权力都捞不到,一代代的被削弱,直到成为平民。刘将闾自杀,实际上就是为了避免刘启找借口收回齐国封地,将其转封他处。

刘志与刘将闾最大的不同在于,刘志继承的是刘兴居的济北王,本身就是刘恒封的,与刘邦无关。刘启是刘恒的儿子,他收回济北王封地,将刘志改封他处,不影响齐王系的根基。但齐国的土地是刘邦封的,政治意义和权力都不同,关系到齐王系子孙未来的生存问题。这不是刘将闾个人的生死存亡,而是整个刘肥分支的未来。他选择自杀,就是不给刘启借口转换封地,借机收回齐国的大权。只要刘肥一系还在齐国,他的其他子孙的封国才有保障。所以齐国的兴衰不只是刘将闾一家的事,而是刘肥所有子孙的利益命脉之所在。

由于刘将闾抢先舍弃生命保全齐国,这让那些拿刘将闾和其他几个齐王系诸侯王的关联说事的罪名就不成立了。而刘将闾又是镇守临淄的功臣,这让刘启更找不到理由废除齐国。从这个角度看,刘将闾的自杀不是畏罪自杀,也不是为了个人自己,而是为了整个齐王系的存在。尽管这种想法在汉朝集权制发展的路上是开历史的倒车,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保全了本系刘氏子孙的利益。实际上直到汉武帝刘彻颁布推恩令开始,齐王系的根基才会被逐渐动摇,但他们在刘氏诸侯王中也都是举足轻重的存在。

0 阅读:15
惊心探索古今

惊心探索古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