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小年一辞旧迎新的开始(原创)
今天是北方农历小年。小年的由来与中国古代的祭祀文化和民间信仰密切相关,小年,又被称为小岁,小年月。一般北方地区在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日,南方地区则是二十四日。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腊月日更新,谓之小岁,敬酒尊长,修贺君师。”清代姚兴泉在《龙眠杂记》中记录桐城腊月过小年的情景;“二十四晚,设酒醴以延祖先,自密室达门面,内外洞澈,灯烛辉煌,而花炮之声达于四巷,几于除夜无异,士人谓之小年。
小年的日期在不同地区有所不同,北方多为腊月二十三,南方多为二十四,部分群体则是腊月二十五。这种差别源于古代的“官三民四船五”传统。这一习俗到了清朝时期皇帝皇族在腊月二十三举行祭灶仪式,随后官宦及近地民间阶层进行效仿。北方就有了二十三过小年的习俗,南方地区远离政治中心,受皇家习俗影响较远,因此,仍延袭古老的民间传统,选择在腊月二十四祭灶。船五,指水上人家在腊月二十五过小年,由于水上人家生活流动性大,难以在固定的日子回家祭灶,延迟到腊月二十五祭灶,祈求水上平安。
小年的核心习俗是祭灶。每到腊月二十三或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南方祭祀灶神,要用饴糖和米饵,并做好糖豆粥,而北方则是包饺子和糖瓜,取送行饺子接风面之说。用糖瓜是希望灶神在天帝那说点好话。传说灶神是一家之主家中的大小事他都要管,俗称灶王爷。他常常记录观察家人的善恶行径,将其装在罐子里。灶王爷有一个好事罐子,一个恶事罐子,前者装好事,后者装恶事。所以到了灶王爷上天汇报的日子进行祭祀,是希望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我想我们平常还是要多做善事暗室不亏心吧,省的叫灶王爷左右为难。毕竟职责所在啊!“上天有好事可言,才能回宫有吉祥可降呀。”借此希望世人辞旧过迎新善。
总的来说,小年由来、存在的意义,体现了中国古代先民对善恶观念的敬畏,对家庭守护神的敬仰,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辞旧迎新的期盼,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节日之一。
《小年祭灶》
多彩人生
糖瓜祭灶话丰年,
袅袅香烟绕案前。
灶火燃红添瑞气,
神君启驾上青天。
人间烟火情难尽,
天上仙宫梦自圆。
但愿平安多顺遂,
家家户户笑声传。
大寒,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压轴之作,总是以其独特的方式携带着美丽的冰凌和霜花,悄悄的降临在岁末年初,这一日往往又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刻,却也蕴含着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就可以孵小鸡儿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捕食能力到达极致的状态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中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大寒节气往往和每年岁末的日子相重合,所以这时候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提前准备鸡,鸭,鱼,肉各种菜肴以备过年之用。大寒时节,应多食红色食物御寒,如大枣,枸杞,再搭配上桂圆肉可煮可泡,一碗香浓的红汤,暖彻心脾。冬日里的一杯红茶或黑茶,使人精神饱满,给人以从里至外的温暖,消除节日肉食的积存。
大寒拉开了岁末的沉静与新生的序曲,“大寒致顶点,日后天渐暖,”这是大寒节气最直白的写照。作为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大寒还似乎带着一种“收尾”的意味,它像是大自然在岁末的一次深呼吸,将寒冷凝结到极致,又在不经意间为春天的来临埋下伏笔。大寒虽冷,却也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宁静。师法自然,人们在忙碌了一整年后,终于在这个寒冷的时节停下脚步,静下心来,回顾一年的得与失,规划新一年的希望,就像大自然在寒冷中积蓄力量一样,人们也在这一刻沉淀自我,为新一年的奋斗做好准备。大寒是冬天的结束,更是春天的序曲。它让我们明白无论生活多么艰辛,只要我们心怀希望总是会有温暖的春天在前方等待。我相信只要心中有爱,有梦想,无论多么寒冷的冬天都无法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让我们带着这份信念与希望,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在这个大寒时节,静待春暖花开。至此,二十四节气系列文章也和这小寒节气一样收尾。
卜算子
大寒
多彩人生
岁暮大寒来,
凌挂霜华重。
冰柱檐前映冷光,
寒意浓于梦。
炉火暖人心,
腊味香盈瓮。
静待东风拂雪清,
春意生新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