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公元前1046年左右,周武王在姜尚、周公旦等人的辅佐下,在牧野之战中大破商朝军队。之后纣王自焚而死,武王灭掉了商朝,成为新的天下之主。经过文王、武王两代人的努力,原本僻居西方一隅之地的周朝,灭掉了强大的商朝。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数年后周朝差点灭亡,而造成此事的居然是文王的三个儿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三监
武王在灭掉商朝后,并没有实行赶尽杀绝的政策,而是将商朝故都封给了纣王的儿子武庚。但周武王对武庚并不放心,为加强对殷商遗民的控制,巩固周朝在中原地区的统治,于是他在册封武庚的同时,还在商朝故地分封了三个诸侯国,名义上让他们来“帮助”武庚,实际上就是监视武庚的,因此被称为“三监”。
既然是为了维护西周的利益,自然要用绝对忠于自己的人。俗话“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此时武王的儿子们还都年幼,因此他决定任用兄弟,于是三弟成为了管国的国君,人称管叔鲜,五弟成为了蔡国的国君,人称蔡叔度,八弟成为了霍国的国君,人称霍叔处。三监在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监视武庚的作用,有效地保障了殷商故地的安定。
二、叛乱
然而没过多久,情况就发生了变化,“三监”居然心怀不轨,与武庚勾结到了一起,妄图颠覆周朝的统治,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件事与周武王的死有着直接关系。武王在伐纣后数年就病死了,王位由年幼的周成王继承。周朝刚刚灭掉商朝,而成王年纪尚幼,于是武王的四弟周公旦站了出来,“周公恐诸侯畔周,公乃摄行政当国”。
消息传到东方后,引起了管叔鲜的不满,他认为自己排行第三,而周公旦排行第四,要摄政也应该由他承担,认为周公旦图谋不轨。与此同时,蔡叔度、霍叔处也表达了对管叔鲜的支持。另外,管叔鲜还得到了一位特殊的盟友,他就是武庚!原来,武庚一直对亡国之仇念念不忘,他想利用三监对周公旦的不满,发动叛乱来实现复国的野心。
三、平叛
管叔鲜等人不断制造流言蜚语,来诬陷、诋毁周公旦,他们还不断挑动对周朝不满的势力。之后,武庚与“三监”发动了叛乱,就连淮河流域的诸侯国也支持武庚,加入了这场叛乱之中。刚刚建立不久的周王朝已经陷入了严重的统治危机之中,在这个关键时刻,周公旦又一次站了出来,承担了挽救王朝的重任。
周公旦先取得了召公、姜尚的谅解,化解了因流言蜚语带来的矛盾。接着,他亲率大军发起了东征。经过一番激烈地战斗,周公旦灭掉了武庚,平定了这场叛乱,接着又诛杀管叔鲜,流放了蔡叔度,将霍叔处废为庶人。之后,周公旦制定各项制度,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周公旦的话,周朝恐怕就被“夭折”了。
参考资料:《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