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8+15=5000?万里长城的存在,让如此等式成为可能

十三妖 2022-01-09 13:10:29

1858+15=5000,正常来说如此等式是不可能成立的,可是若是给它加上一个条件,配上单位,便有了等式成立的可能性。

这个条件是中华民族象征之一的长城,长城在198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国第一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建筑,可以说长城对于中国来说意义重大,对于中国人来说更是有着特殊的情感。朋友们好,今天咱们一起来谈谈长城如何使得等式1858+15=5000成立,本文由青衫弹史独家原创,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

长城

01 1858年

中华文明的主体民族汉民族是一个典型农耕民族,搞基建是融入民族血脉之中的种族天赋,中国的筑城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大规模的城池雏形便在中国远古先民的手中铸造成形。夏商周三代以来,文明国家出现,族群有了固定居所,伴随着疆域的不断扩大,于险山峻岭之间,大江大河之畔,设立堡垒要塞,也成了维持统治的必需。

时间来到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列国兼并,相互之间战争不断,于是乎有些国家在边境险要之地或因河为堤防,或沿山置障守,修筑烽火台,并配置高大连绵的长墙,即为长城,山东境内的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历时170多年修筑而成的齐长城,史记中记载道: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齐长城迄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有准确遗迹可考、保存状况较好、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可谓是长城之父。

齐长城分布示意图

与此同时身处北方的燕赵等国也开始修筑起长城,防备更北方的游牧民族的入侵。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中央集权制,结束了东周以来500多年的分裂,始皇帝下令征调百万民夫将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的长城连接起来,完善并扩建,最终构筑一个西起临洮东至鸭绿江的宏伟工程,长约万里,史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存在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作为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最坚实的一道屏障,给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也划分出一道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之间的分界线,正如《过秦论》中所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长城从其诞生之日起,便是中原王朝最可靠的保障。

秦始皇动漫形象

秦之后,历代王朝对于长城多有修缮维护,明王朝统治时期面临着严重的北方危机,对于长城的修缮工作尤为上心,大规模兴筑边关重镇,等到兴起于关外的满清入主中原之时,对于长城的修护工作却是没有那么上心。

1691年古北口总兵蔡元上疏启奏要修石北口一带倒塌的长城,康熙皇帝回复道:帝王治天下,自有本原,不专恃险阻。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服,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康熙皇帝的回复,颇有阳明先生那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境界,康熙有了应对蒙古的良方,无需依赖长城,于是下令不修长城,整个清朝沿袭,当然关于长城小规模的修缮贯穿清朝始终,也因此明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我们今天所见的万里长城大多是大明王朝的遗产。

万里长城

从公元前214年始皇帝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筑长城万余里开始到公元1644年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王朝灭亡,1858年的时间万里长城从诞生到最终成型,漫长的时间给万里长城打上岁月的印记,也深深的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

02 15个省区市

由于年久失修,秦汉时期所修筑的长城大都已湮灭在岁月的长河之中,今天所见的万里长城多为明代修筑,即所谓的明长城,根据科学测绘,明长城总长8851.8千米,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依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内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级行政单位,多达156个县域。

但若是加上秦汉隋唐两宋历朝历代为抵御北方边患而修筑的长城体系的话,这些数据还要大大扩展,首先长城分布的省级行政单位由明长城的10个扩大到15个,新增的区域分别有黑龙江、吉林、山东、河南、新疆,黑龙江和吉林的增加是由于秦汉时期对于朝鲜半岛北部尚且拥有主权,汉帝国甚至在此设立了真番、临屯、玄菟、乐浪进行管辖,长城自然也就向东大幅延伸,河南和山东境内的长城一方面有先秦长城如齐长城和楚长城,另一方也有着两宋时期的长城遗留。

汉四郡

关于新疆境内的长城,很多人以为新疆境内可能没有长城,中国古人经营新疆那么久,如此重要的边疆之地,怎么可能没有留下长城守护?新疆,汉代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唐代在此设立安西都护府,清朝康熙三征噶尔丹、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左宗棠收复新疆,新疆早已纳入中华政治体系之中。

新疆境内的长城与内地有些不一样,主要由烽燧、戍堡等为主的军事设施组成,没有连续体和高大的城墙,根据地理位置的战略作用和当地环境,修建了呈现星点状、片状分布的戌堡、驿站、卡仑等军事设施,新疆境内的长城有两条线路,其一是以丝绸之路交通线为主线,因地制宜,沿途分布的长城,为了保护丝绸之路的顺畅;其二是以政治中心或重要城镇为中心向外延伸修筑在险要的山麓垭口和沙漠边缘,目的在于拱卫重要城池。

新疆境内的长城多为汉唐清三朝所建,这三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营西域最为用心的三个大一统王朝,经过考证研究,汉唐两代的燧和城就有228处,分布在吐鲁番、昌吉、伊型、喀什等地州的40个县市境内。

新疆境内长城分布示意图

03 5000年文明的厚度

1858年的时间守护,再加上跨越15个省市自治区的地理空间,长城对于中华文明来说,是组成中华文明5000年文明厚度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没有长城的守护,也许中华文明也像是古印度文明那样,被外来民族突破开伯尔山口后所覆灭,但凡古印度人民有着中国古代先民的勤劳与智慧,修筑一道长城阻拦,古印度文明也不至于半道夭折。

可能很多小伙伴认为长城仅仅只有防御功能,也就为中原王朝提供一道保护,游牧民族稍微用点手段的话也是能够很容易突破这道防线,轻而易举的到中原腹地掠夺。

你若如此想,那可就太不了解长城的历史价值了。

长城分布图

当中原王朝实力衰微之时,长城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进攻的防线,当中原王朝强盛之时,长城便是中原王朝发起进攻的前线。

秦帝国北却匈奴七百余里,夺取河套地区,设九原郡,威势无两,等到汉帝国建立,经历楚汉四年之争后,中原王朝实力衰退,匈奴乘华夏战乱,越过蒙恬所筑长城,将战线向中原腹地推进,汉文帝统治时期匈奴骑兵甚至突进到雍地的甘泉宫,一把火烧了回中宫,据说火势冲天,长安依稀可见,可见汉初局势之危急。

此时的长城年久失修,加之北方守军不足,无力阻挡强大的匈奴骑兵进入长城以内劫掠,但是就是如此一条残缺的破烂的长城,却是汉初守卫北方最坚固的防线,多少次阻挡了匈奴骑兵的大规模南下,这其中诞生出多少名将,比如驻守雁门的程不识和驻守云中的魏尚。

等到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积蓄的实力已然充足,于是连续多年汉匈大战爆发,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名将依靠长城作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出击匈奴,不但将匈奴驱逐到漠北,更是修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千米的长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岂会耗费国财,修筑一条仅仅只有防御功能的长城,要知道的是,中原王朝的疆域版图可是在这一位大帝手中扩张了一倍有余!

帝王

另外,长城也是守护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原王朝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对于首都设立在长安的汉唐两朝来说,陆上丝绸之路尤为重要,有了长城的守护,可以确保丝绸之路的安全,如此也就确保了长安帝都西线的安全。

更别说长城还有着防风固沙、保持自然生态环境等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长城对于中华文明来说实在太重要了,有了长城的中华文明才是完整的中华文明,也才有了5000年的文明厚度,冠绝古今,傲视全球!

04 终章

有小伙伴问,长城是抵御草原民族的防线,为何游牧民族南下之后没有拆除长城?一方面建造长城固然耗时日久,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想要拆除同样也是一件浩大的工程。更为重要的一方面,当游牧民族身处关外之时,长城固然是让其痛恨的存在,可一旦这些游牧民族南下进入中原腹地并且站稳脚跟之后,此时的这些民族也就离同化之日不远了,心态也就发生了转变,这一点在清王朝身上提现的尤为明显。一旦这些原本的游牧民族向着农耕民族转变,长城的作用便会凸显出来,长城屏障带来的安全感是无与伦比的,这也是为何说长城是中华各民族宝贵遗产,同样的也是世界人民的珍贵财富。

固然,有了长城的中原王朝也并非绝对的安全,一个国家的安危不能仅仅只依赖于一个军事工程,更关键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强弱,民心向背。但是回首华夏五千年文明历史,长城给予我们这个文明的安全感没有任何其他物事可以比肩。如今,长城是中国第一批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她不仅仅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世界的遗产,值得我们所有人好好保护,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长城背后的故事,世代传承长城精神。

本文由青衫弹史原创,全文3600字,感谢您的阅读,未得允许,不得转载,喜欢的朋友点个关注支持一下哦~,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荣幸~

点赞收藏、关注赞赏,鞠躬感谢!

本文图源网络,侵删!

0 阅读:139

评论列表

傻得有水平

傻得有水平

2022-01-09 23:19

一脸懵逼,看了两遍,才知道作者啥意思。文章真不能这么卖关子,稍急点性子真看不明白。

十三妖

十三妖

一起看看这有趣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