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会议:伟大的历史转折

姬元钛 2025-03-20 22:30:19

1935年1月15日,一个注定被历史铭记的日子。贵州遵义,这座位于黔北的山城,在风雨如晦的革命岁月里,见证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重要会议——遵义会议。

在那栋青瓦灰墙、质朴庄重的两层小楼里,一群怀揣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共产党人,为挽救党、挽救红军、挽救中国革命,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思想交锋与战略抉择。这次会议,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行的道路,成为党和红军伟大的转折点,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形势。国民党政府调集重兵,对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多次大规模军事“围剿”。前四次“围剿”中,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正确军事指挥下,红军采取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成功粉碎敌人进攻,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

然而,1933年9月,国民党发动第五次“围剿”,此时,共产国际派遣的军事顾问李德来到中央苏区。李德不了解中国国情和实际战争情况,推行“短促突击”“堡垒对堡垒”等脱离实际的军事路线,而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博古盲目听从李德指挥,导致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陷入被动,节节败退。反“围剿”的失败,使红军被迫踏上战略转移的征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长征初期,红军的处境愈发艰难。“左”倾领导者继续执行错误路线,实行退却逃跑主义,红军在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时损失惨重。尤其是湘江战役,红军与数倍于己的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虽成功突破湘江,但部队减员严重,由长征开始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多人。

这场惨烈的战役,让广大红军将士和干部对“左”倾错误领导产生了强烈不满和怀疑,要求改变领导、纠正错误的情绪日益高涨。此时,毛泽东等同志开始在中央领导集团中做了大量细致的思想工作,帮助一些同志明辨是非,转变错误立场。毛泽东首先争取到当时担任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

王稼祥在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的失败中,逐渐认识到“左”倾军事路线的危害,转而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接着,毛泽东又做张闻天的工作。张闻天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在许多问题上与毛泽东有着相同的看法,经过交流,他也站到了毛泽东这边。

在这关键时刻,中央政治局先后在贵州黎平、猴场召开会议。1934年12月18日的黎平会议上,李德仍坚持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主张到黔东北迎击敌人,而毛泽东则主张向黔北走。最终,主持会议的周恩来采纳毛泽东的意见,会议作出《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确定新的战略行动方针。

1935年1月1日的猴场会议,作出《中央政治局关于渡江后新的行动方针的决定》,并规定“关于作战方针,以及作战时间与地点的选择,军委必须在政治局会议上做报告”,剥夺李德凌驾于党中央之上的军事指挥权。然而,这两次会议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争论并未结束,红军面临的根本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迫切需要一次更为重要的会议来全面总结经验教训,确定正确的前进方向。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政治局委员毛泽东、朱德、陈云、周恩来、张闻天、秦邦宪(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邓发、刘少奇、何克全(凯丰);中央秘书长邓小平;红军总部和各军团负责人刘伯承、李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杨尚昆、李卓然;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以及担任翻译工作的伍修权。

会议首先根据刘伯承、聂荣臻的建议,分析黔北地区是否适合建立根据地的问题。经过讨论,与会者认为这里人烟稀少,少数民族多,党的工作基础薄弱,不便于创建根据地,于是决定放弃黎平会议确定的以黔北为中心创建根据地的计划,改为北渡长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或川西北创建根据地。

接着,会议重点讨论总结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经验教训。博古作关于第五次反“围剿”的主报告,他把失败主要原因归结于敌人力量过于强大,为错误军事领导辩护。周恩来随后作报告,他作为中央军委负责人,着重谈军事问题,检讨“三人团”在战略战术方面的重大失误,主动承担责任并批评李德、博古。张闻天按照与毛泽东、王稼祥商量的意见,作反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报告,系统地批评博古、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为遵义会议彻底否定单纯防御路线定基调。

毛泽东在发言中,深刻批判“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指出只知道纸上谈兵,不考虑战士实际需求和战场实际情况,是导致失败的重要原因。据周恩来回忆,毛泽东用“冒险主义”“保守主义”“逃跑主义”三个“主义”概括博古、李德的错误。王稼祥发言明确支持张闻天、毛泽东,主张红军应由毛泽东这样富有实际经验的人指挥,取消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解散“三人团”。

中央军委主席朱德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意见,他说:“如果继续这样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刘伯承、李富春、聂荣臻、彭德怀、李卓然等也相继发言,纷纷表示支持毛泽东的发言和张闻天的“反报告”。由于大部分与会者军务在身,白天忙于处理军务,会议总在夜间举行,16日、17日又接连开了两个晚上的会。

1月16日,刘少奇和李卓然从娄山关赶到遵义参加会议。彭德怀和杨尚昆在出席了16日晚的会后匆匆赶赴前线。李富春和聂荣臻在这两天的发言中对李德的军事指挥表达不满,支持毛泽东的意见。周恩来在发言中也坚决支持毛泽东对“左”倾军事错误的批判,指出只有改变错误的领导,红军才有希望,革命才能成功,他的发言和倡议得到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积极支持 。

遵义会议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议和决定。会议通过《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指出部分领导者在军事上的单纯防御路线是不能粉碎国民党五次“围剿”的主要原因,强调必须彻底纠正过去军事领导上所犯的错误,并改善军委领导方式,明确军事领导上的错误博古、李德两人要负主要责任。

会议还做出四项决定:一是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二是指定张闻天同志起草决议,委托常委审查后,发到支部中去讨论;三是常委中再进行适当的分工;四是取消“三人团”,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而周恩来是党内委托的对于指挥军事上下最后决心的负责者。

遵义会议之后,中央政治局常委进行分工,让张闻天代替博古职务,在党中央负总责,博古改任红军总政治部代理主任。1935年3月11日左右,在贵州鸭溪、苟坝一带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小组,负责指挥全军的军事行动,至此,遵义会议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落实,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

从党的发展角度看,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此之前,党在“左”倾教条主义的影响下,走了不少弯路,面临严重危机。而遵义会议的召开,使党有了正确的领导核心,为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供了保障,从此党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壮大。

正如延安整风期间,张闻天同志回顾道:“遵义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有决定转变的意义。没有遵义会议,红军在李德、博古领导下,会被打散,党中央的领导及大批干部会遭受严重的损失。遵义会议在紧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实际上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中心的中央的建立。”此后,党在毛泽东的领导下,带领全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在军事方面,遵义会议纠正“左”倾军事路线的错误,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军事路线,红军的军事指挥和作战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毛泽东等指挥红军灵活机动地穿插于国民党军重兵集团之间,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一系列经典战役,充分展现出正确军事路线的强大威力,使红军摆脱被动挨打局面,掌握战争主动权,为长征胜利奠定坚实基础,也为中国革命战争积累宝贵经验。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来看,遵义会议开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阶段。此前,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指示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问题,导致革命遭受挫折。遵义会议使党深刻认识到,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此后,毛泽东思想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指引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0 阅读:4
姬元钛

姬元钛

有料,独特,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