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战最坏推演:若美国以豁免为饵,让各国对中国加关税怎么办?

道義长存 2025-04-11 11:37:47

前言

2025年的中美关税战如火如荼,当特朗普将对华关税推至125%时,谁能想到,这场博弈可能迎来更坏的剧本?

根据美国媒体的报道,在对华加征高额关税的同时,特朗普却减免了暂缓了对其他国家的关税措施,甚至有消息报道称,美国准备用关税来威胁其他国家切断与中国的经贸联系。

那么,美国方面如此狠辣的做法真的能成功吗?而倘若这一最坏的情况出现,中国又将如何破局?

美国的“险恶用心”

随着对华关税的屡屡碰壁,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转变他们原本的关税政策,开始对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暂缓关税,以此来寻求他们同美国一起对华进行遏制。

根据网传的一些消息,美国内部的一些官员其实一直在暗示,若其他国家能够配合美国对华加征关税,美国将考虑暂缓或减免对这些国家的贸易制裁。

这一策略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5年初,美国对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关税就曾“暂缓实施”,如今不过是故技重施,试图以利益为饵,构建针对中国的贸易联盟。

这种“拉一派打一派”的用心显而易见,特朗普政府深知,仅凭125%关税难以彻底压垮中国。

中国只需要通过内需拉动和政策调整,就能将关税冲击缩减到一个可以接受的水平。

于是,美国转而寻求“群狼战术”,希望通过盟友的集体行动,切断中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

若多国加入对华关税战,中国出口可能面临更大压力,供应链重构成本也将大幅上升。

特朗普或许期待,这一招能让中国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逼迫其在谈判桌上让步。

然而,中国并非孤立的经济体,而是全球供应链的枢纽,中国每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高达30%以上,其制造业和绿色技术输出对世界至关重要。

美国若以豁免为饵,盟友是否愿意牺牲与中国的经济联系,换取短期的关税减免?

这种不确定性,让美国的“围堵”计划充满变数,而中国早已用行动表明:面对挑衅,我不惧;面对围堵,我不慌。

“奉陪到底”的底气

若美国真的拉拢各国对中国加关税,最坏的推演会如何发展?答案的关键,在于中国经济对世界的深远影响。

2025年,中国不仅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更是供应链稳定和创新驱动的核心引擎。

中国拥有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制造业,全球老百姓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这一切都归功于中国强悍的生产能力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高端制造业和数字经济,正在为全球提供不可替代的价值。

像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和电池技术,占据全球市场的50%以上,任何试图“围堵”中国的国家,都可能自食其果。

此外,中国通过RCEP和“一带一路”倡议,与亚太及全球的联系日益紧密,中国在绿色技术和高端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已让亚太国家难以割舍合作。

若日本、韩国这样的美国盟友对华加关税,他们将不得不面对出口市场萎缩和供应链断裂的风险。

不仅如此,由于中国多年来对非洲和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投资持续增长,为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动力,这就让中国获得了非常高的声望。

相比之下,美国的“豁免”政策更多是短期利诱,难以替代中国长期的合作红利。

并且,中国这几年其实一直专注于经济内循环,以此来加大内需拉动力度,即使外部市场受限,中国也能依靠14亿人口的庞大市场屹立不倒。

面对美国将6家中国企业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的打压,中国以16家美国企业制裁回击,并加速关键技术研发。

从芯片到新能源,中国在技术竞争中的战略自主性,已让美国遏制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更重要的是,中国在国际道义上的主动权,面对美国的单边主义,中国向WTO提起申诉,捍卫基于规则的贸易秩序。

这种坚持多边主义的姿态,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达沃斯2025年会上,多国领导人呼吁避免贸易战碎片化,间接支持了中国的立场。

若美国以豁免为饵拉拢盟友,中国则可以合作共赢凝聚人心。

结语

在全球化的棋盘上,中国不仅是举足轻重的参与者,更是规则重塑的推动者,历史反复证明,以零和博弈压制中国,终将徒劳无功。

中国经济的体量、市场的纵深与开放的胸怀,早已为世界注入确定性,中国不仅能破局“最坏推演”,更将引领全球经济迈向更包容、可持续的新篇章。

参考资料

大象新闻:《特朗普暂缓关税 专家曾预言他会屈服》2025年4月10日

广州日报:《特朗普称“中国希望达成关税协议”,外交部回应》2025年4月10日

0 阅读:14
道義长存

道義长存

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