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韶小口尖底瓶,为何深入人心?‖何以仰韶

宏观与聊望 2024-09-01 17:10:37
小口尖底瓶,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代表性器具,造型独特,引人注目。更重要的是,小口尖底瓶还是一种专用酒具,其酒具的功用甚至影响到了一些汉字的形成。

时光荏苒,七千年后,小口尖底瓶再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先是仰韶酒业推出的仰韶彩陶坊日月星产品,外形复刻小口尖底瓶,再是汾酒推出了“巨匠”系列文创产品,产品外形同样模仿了小口尖底瓶(瓮)。

那么,仰韶小口尖底瓶,为何能被这两家酒企同时选中,成为旗下产品的显著标识?

文化之根——源起渑池仰韶村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影响力最大的一种原始文化,其纵横两千余里,延续数千年之久。在世界范围内,亦是位居前列。汉族的前身“华夏族”,最初便是在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而仰韶文化遗址中的诸多考古成果,如陶器制作、纺织制衣、绘画雕塑、文字、历法、宫室营建等,与文献记载中炎帝黄帝时代的创造发明相互契合。

可以说,仰韶文化是华夏文明之根。

而这一文明之根,最初是在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的。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Johan Gunnar Andersson)在仰韶村进行地质调查时,意外发现了大量的陶片和石器,他意识到这些遗物可能属于一个未知的文化阶段,其后对仰韶村进行了第一次正式的考古发掘。这次发掘揭示了大量的彩陶碎片、石器工具以及其他遗迹,证明了这是一个拥有高度发达陶艺技术的文化遗址,并将其命名为仰韶文化。

现存的仰韶村文化遗址距离县城 9 公里。该遗址北面依靠韶峰,三面环水,景色宜人,山明水秀,土地肥沃,是我们祖先进行狩猎、渔牧以及定居的理想之地。遗址从东北向西南延伸 900 余米,从西北往东南宽 300 余米,总面积大概 30 万平方米。文化层厚度 2 至 4 米,这种情况表明我们的先人曾在此长期稳定地生活。

1961 年 3 月,国务院将仰韶文化遗址划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 年,中国历史博物馆组织中国以及美、英、日等国的考古专家开展国际田野文物考察,于仰韶村附近的班村,找到很多珍贵文物,其中最具价值的当属数十斤有着 5000 年历史的小米,这表明中国农业的发展历程相当悠久。

渑池县仰韶村文化遗址的发现,在中国考古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其一,该遗址发现后,我国的田野考古发掘逐渐展开,并从新石器时代的研究拓展至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与铁器时代,逐步构建起中国考古学体系。直接推动了我国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其二,仰韶村文化遗址的发掘与研究,成为研究史前社会的重要基础,以无可争议的事实证明了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

此后,仰韶文化遗址在全国多地被发掘。截至2000年,全国有统计的仰韶文化遗址已达到5000处以上,广泛分布于甘肃到河南之间的黄河中游。

国酒之源——发现仰韶小口尖底瓶里有酒

2021年,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发布重要考古成果,在仰韶村遗址仰韶文化中期、晚期小口尖底瓶样品中检测出谷物发酵酒残留,很可能是以黍粟水稻薏苡野生小麦和块根类植物为原料制作的发酵酒,采用的是发芽谷物和曲发酵两种酿酒技术。甲骨文中记载有两类酒,即“酒”和“醴”,前者是用发霉的谷物进行发酵的酒,后者则是用发芽的谷物酿造而成,酒精度相对较低。这两种酿造工艺在7000年前的小口尖底瓶里均有发现,为小口尖底瓶是酿酒器提供了直接证据,

这是历史首次,发现小口尖底瓶里有酒。在某种程度上,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蕴含着国酒之源。

使用小口尖底瓶来酿酒,可透见仰韶村先民的酿酒智慧。小口尖底瓶的两大特征是尖底和小口,尖底有利于容器里的颗粒下沉,具有澄净容器内液体的功能。小口容易形成封闭环境,易于容器内液体的发酵。不仅如此,研究发现小口尖底瓶采用的是“泥条盘筑法”,瓶身四壁并不均匀,这就能起到有效过滤渣滓的作用。

酿酒神器小口尖底瓶,还影响了汉字文化。汉字的演化有着漫长的历史,象形文字是最古老的文字,是对所记录事物形状的简单描摹。据学者苏秉琦的研究,中国古代象形文字中可见小口尖底瓶的形状,如甲骨文中的“酒”字,“酉”部即为小口尖底形状,类似的字体还有“尊”或“奠”等。

自1921年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仰韶遗址以来,历经百年时间,目前在全国各地发现有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发掘或试掘过的遗址200多处,在这些遗址出土的器物中,小口尖底瓶普遍出土。

仰韶酒业和汾酒集团不约而同地将小口尖底瓶作为原型,来进行产品的外观设计,正是小口尖底瓶在新时代的“活”态表达,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致敬,而且彰显了仰韶文化在当今时代的活力和价值。

0 阅读:0

宏观与聊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