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到唐朝的历史,经常可以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唐朝的皇帝经常给那些立了战功的将领赐姓,而赐的姓最多的是那些少数民族将领。
比如说李克用,他是沙陀人,属于突厥的一支,原本姓朱邪,但是因为有战功,所以被唐朝赐为李姓。
到他儿子李存勖时,建立政权国号也叫大唐,后世为了区分称为后唐。再比如唐末黄巢起义时,生活在西北的党项人将领拓跋思恭,因平定黄巢起义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定难军节度使",赐国姓李,直到李元昊建立西夏,还在沿用李姓。唐朝为什么要给那些异族将领给他们赐姓呢?因为在我们华夏汉族观念中,同姓便有血缘关系,表示双方关系亲密,大唐希望通过赐姓,来加深这些将领对自己的忠诚。
另外我们看到那些少数民族将领,也很喜欢收养义子。比如安禄山就收养了几千个义子,这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知道以前这些少数民族多是以部落形式存在,他们自己的部落基本上都有血缘关系,所以没有赐姓这个观念,更不需要靠义子这种关系来维系稳定。
但这些少数民族到了内地之后,他们发现血缘关系是维持他们利益的一个很重要手段,所以他们学习汉族文化,收部下将领为义子或养子。
赐姓跟收养义子行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希望通过一种非血缘关系,把两者之间的利益绑在一起。
所以我们理解历史上这种奇特现象,其实是离不开他们当时的生活背景。带着这种历史认知看待历史现象,很多问题都很好理解了。
比如被骂了千年的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认比自己小十岁的耶律德光为父,自己甘做儿皇帝,站在儒家视角看待石敬瑭,他怎么能认比自己小的人为父呢?
其实我们忽略了一个民族背景,他们都不是华夏汉族,石敬瑭是沙陀人,所以在他们观念中,父子关系看得不像汉族那么重。
我们再看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与吐蕃政权以舅甥情谊会盟立誓、永结友好之盟,也就是吐蕃称大唐为舅舅。
为什么是舅甥关系呢,这其中也是牵扯双方各自的利益,最终在一个平衡点,双方达成共识。
对于历史上很多奇特事件,我们应该抛开传统观念,多了解当时这些相关民族,以及在他们当中形成的伦理道德观,这样对历史的理解才更加确切。
好了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大家有什么不同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