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参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为啥萧何去世后,他笃定自己马上会做丞相

奋强纪实 2025-02-15 15:36:41

在汉朝建立之初,有一位声名显赫的名相,那便是萧何。他为汉朝的建立与稳固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萧何最终因病离世,其去世的消息传出,也让当时的许多人深感悲痛与不舍。

在得知萧何离世的消息之际,彼时身处山东的曹参,即刻唤来自己门下的门客,吩咐众人赶忙收拾行囊。门客们满心疑惑,不解为何要如此行事。曹参对此回应道:倘若不出什么差错的话,要不了多长时间,京城那边必定会派人前来,将自己调回京城出任丞相一职。

曹参所说的那番话,着实令不少人都难以理解。众人皆困惑不已,搞不懂曹参为何会这般自信满满。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短短几天的时间,京城那边便果真派人来了,要召曹参前往京城出任丞相一职呢。

随后,曹参抵达京城出任丞相一职,他把萧何的政治遗产全盘继承了下来。萧何所留下的各项法令与制度,曹参丝毫未做改动,一切均按照原来的样子施行。正因如此,后世便有了“萧规曹随”这一成语,曹参也凭借此举成为了一代贤良的丞相。

事实上,在曹参知晓萧何离世的消息后,他之所以那般笃定自己定会出任丞相一职,还真并非是他具备未卜先知的本领。而是在此之前,汉朝的高层就已然做出了安排,确定了未来曹参必定会接替萧何,成为新一任丞相啊!

这事儿啊,得从曹参的个人经历这儿讲起呢。

早在秦始皇尚未离世的许多年前,曹参便生活在沛县,其职责乃是看管当地的监狱。由于这份工作颇具特殊性,随着时间不断推移,曹参渐渐在沛县结识了诸多朋友。

在这些人当中,便有日后的汉高祖刘邦。并且呢,他们那个老朋友组成的圈子里的人,到后来基本上都成为了汉朝建立之时的开国功臣呢。

在刘邦发起起义活动之前,在他们那个老友构成的圈子当中呢,曹参所处的地位实际上是要比刘邦来得高一些的哦。这是为啥呢?从所担任的官职层面来讲,曹参的官职可比刘邦的官职更大呢,并且刘邦还得归曹参管,是曹参的下属呢。而曹参呢,他的上司则是萧何哟。

沛县的老友圈子,大体上便是这样一种状况,差不多就是呈现出这样的一种关系模式呢,总归来说,就是这般情形在沛县的老友圈当中存在着,其实际情况大致如此罢了。

然而,在刘邦起兵造反之后,这一情况就发生了转变,原本的顺序被颠倒过来。起因在于起义之时,刘邦亲自率领众人在城外开拓发展,通过强攻县城的方式,最终实现了起义的成功。而曹参与萧何等人呢,在此期间始终留在城内,负责策应刘邦的行动。直至刘邦攻打县城的关键时刻,他们才切实站了出来,为刘邦打开了县城的大门。

如此一来,刘邦便顺理成章地成为了这支军队的首领。

就说曹参吧,自起义拉开序幕之后,他便迅速显露出令人惊叹的指挥本领!任谁都未曾料到,曹参起初不过是个看守监狱的人罢了,可没过多长时间,他那极为出众的军事才能就展露无遗了。

这样的军事才能并非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打斗与杀人之事。就拿沛县的那群老兄弟来说,要是论起谁在杀人斗狠方面更为突出,那无疑得数樊哙了。

所谓曹参的军事才能,就是说他具备指挥军队的能力,并且能够从战略层面去分析、判断各类问题。

总而言之,曹参无疑是一位具备独当一面能力的帅才!虽说和韩信那种堪称顶级的帅才相比,确实还存在一定差距,不过能达到他这样的程度,已然是极为难得的了。像曹参这样的帅才,那可真的是只能碰运气遇到,想要刻意去求,是求不来的呢。

那么,自刘邦起兵开始,直至其成功攻破咸阳为止,在这一整个过程当中,曹参始终是亲率军队冲在最前方奋勇拼杀。不仅如此,在此期间,曹参以一介武将的身份,更是完成了一件对整个秦末历史走向有着直接重大影响的惊人壮举,那便是在战场上亲手斩杀了秦朝丞相李斯的长子李由。

这件事无疑堪称极为了不起的壮举。要清楚,在陈胜吴广起义过后,正是李由统领着秦朝的主力部队,于荥阳一带成功阻挡住了吴广所率的农民军主力,之后还与章邯携手将起义军进行了反推。即便后来李斯在秦朝高层的权力争斗中失利了,可李由仍旧属于秦朝高层里顶尖的大将呢。

这位丞相的儿子,最终结局是丧生于曹参之手,并且还是由曹参亲自动手将其除掉的。

在李由被斩杀之后,曹参便迅速在此时声名远扬起来。就因这关键的一战,曹参隐隐然在刘邦集团内部成为了武将当中最为出众的那一个。仅从能力方面来讲,即便是同样来自沛县的周勃、樊哙等,实际上在能力上都是无法与曹参相提并论的。

就这样,曹参一路追随刘邦,从沛县开始一路拼杀直至咸阳,起初他们不过是极为弱小的农民军力量,然而历经征战,竟发展成了强大的诸侯国势力。鸿门宴过后,刘邦前往汉中就藩,获封汉王。而曹参作为刘邦帐下极为重要的一员大将,也在此时一并被封侯。

楚汉战争拉开序幕后,在平定三秦以及对彭城发起进攻期间,曹参亦是战功赫赫。其取得的战绩相当多,多到足以单独成册成书。要是将这些战绩全部罗列出来,差不多会让读者产生一种在看流水账似的感觉呢。

当然,曹参所参与的诸多战事,大体来讲基本都属于辅助作战范畴。真正能对历史走向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战役,他参与并主导的着实不多。这一点,便是他和韩信最为显著的差距所在。在整个楚汉战争进程里,曹参虽说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可始终都未充当主角,其所有战斗基本都是在为刘邦、韩信等人起着辅助作用。

就在这般情形下,刘邦于彭城之战遭项羽打败后,楚汉战争随之步入僵持阶段。当进入这一僵持时期,项羽和刘邦便在荥阳附近展开了长时间的对峙局面。而韩信呢,他开始独自前往北方开辟战场,去逐一扫平北方的那几个诸侯国。

在这之后,曹参所经历的调动情况,那可真是十分有意思。

虽说在荥阳成皋一带,刘邦被项羽打得几乎毫无还手之力,处境极为艰难。可从开始到最后,刘邦都未曾将曹参调过来给予支援,反而是始终把曹参安排在北方,让其与韩信一同在那边拓展势力、稳步发展呢。

这样的布置,着实是挺有意思。

需明白,韩信对汉朝建立的功劳那可是极大的,毫不夸张地讲,要是没韩信,刘邦压根就没法击败项羽。然而从后续历史进程来看,刘邦其实并非十分信任韩信。这也不足为奇,毕竟韩信投身刘邦阵营的时间不长,且个人能力又极为出众。不管谁处在老大的位置,恐怕都很难对韩信全然放心呐。

这样的情况下,身为阵营之首的刘邦,肯定得派遣一位他自己绝对能信任,并且能力也还算出众的人。这人哪怕起初需要刘邦稍微提携一下,但之后得有本事在军中与韩信形成抗衡之势,从而起到对韩信加以些许监视的作用。

于是,曹参便被派遣到了韩信的身旁。

从后续的历史进程去看,刘邦的这一安排着实极为巧妙。在之后的两年当中,韩信于北方虽屡战屡胜,可始终未能培育出属于自己的势力。甚至有一回韩信正在睡觉之时,刘邦趁其未起,悄然来到韩信的军营,将韩信麾下的多数军队调走,还把此处的将领安排重新打乱做了调配。

要说这里面没曹参的事儿,那是决然行不通的,曹参必然在其中有着关联,绝对不可能与之毫无瓜葛,这件事肯定和曹参脱不了干系,所以说这里面没有曹参的事情这种说法压根儿就站不住脚。

并且,在北方差不多被平定之后,韩信挥军攻入齐国,至此,刘邦集团相对于项羽一方,已然占据了绝对的上风。恰在此时,项羽派人前去劝说韩信,意图让韩信脱离刘邦,实现彻底的独立。就当时的局势而言,若韩信当真作出这般选择,那刘邦想要战胜项羽,恐怕还真就难以做到了。

然而到了最后,韩信却予以了拒绝。

后世绝大多数人认为韩信拒绝造反的原因,是其优柔寡断且感激刘邦的知遇之恩。然而鲜有人留意到,当时曹参就在韩信身旁。并且韩信麾下大部分将领基本都是刘邦派来的,这些人虽名义上听从韩信,可暗中没准实际受曹参所节制呢。

史书在相关记载上颇为隐晦。不过,我们完全有理由认定,在那关键的时刻,恰恰是曹参实实在在地扭转了历史的发展走向。要知道,倘若当时没有曹参的存在,韩信极有可能就会选择独立出去了。

曹参的存在使得韩信难以完全独立行事。于是乎,韩信只好退一步,转而向刘邦讨要了齐王的位子。随后,韩信便率领主力部队南下,前往垓下与刘邦一同对项羽展开围攻。而曹参呢,则依照刘邦的吩咐,继续留在山东一带,负责平定那些还未被掌控的区域。

就这样,韩信在齐国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那点家底,不知不觉间就被曹参一点点给抹掉了。也正因如此,在垓下之战结束后,刘邦才能够迅速地收缴韩信的兵权,并且仅凭一句话,就把韩信从齐国改封到楚国去了。

在汉朝开国之后,曹参凭借此前所立下的诸多功劳,得以在开国十八侯爵的评定中位列第二,其地位仅次于萧何。并且,在这份榜单评定之前,众人还曾就萧何与曹参究竟谁的地位更高展开过一番争论呢。

并且,曹参自身的战绩,着实是无愧于他所处的这个位置的。虽说曹参这一生,并未经历过那种极为关键的战事。不过依据史籍记载,曹参在其征战生涯里,身上受伤多达七十多处。在楚汉战争时期,他先后攻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还俘虏了两个诸侯王、三个丞相以及众多各国的高官要员。

就凭这样的战绩而言,评其为开国第二侯爵,那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丝毫不显过分。要是汉朝施行的是完备的分封制,依照曹参所立下的这份功劳来看,他其实原本是存在封王的可能性的。

另外,曹参平定齐国一事,实则给后续诸多事宜埋下了伏笔。在韩信改封到楚国之后,刘邦便将自己的大儿子刘肥封在了齐国,使其成为新齐王。而曹参由于此前对齐国情况较为熟悉,于是就被刘邦派遣到齐国去,用以辅佐他的这个大儿子。

当然啦,关于这件事,后世存在着另外一种说法呢。不少人觉得,曹参说不定和刘邦的那个大儿子是存在亲戚关联的。要知道,刘邦的这个大儿子,乃是当年刘邦与同村一位曹姓寡妇偷情后所生的孩子。故而众人纷纷猜测,没准儿曹参和那位曹姓寡妇有着某种亲戚关系,搞不好曹参本就是曹寡妇的兄弟呢。

自汉朝开国起直至刘邦离世的这数年时间里,曹参始终身处齐国。因远离京城,使得他得以避开诸多麻烦事,同时也未卷入刘邦削除异姓王所引发的那场风波之中。不过,待到后来汉朝发生叛乱之际,曹参依旧得率领齐国的军队,去与刘邦一同征战。

如此一来,时间推移到了公元前195年,彼时刘邦已身患重病。在生命垂危之际,刘邦特意将吕雉唤至身旁,对自己的身后之事做出安排。依刘邦的部署,在他离世之后,汉朝的所有朝政要事,都需交付给萧何来打理。待萧何故去后,便应由曹参来接任萧何之位。

为何后来在萧何死后,曹参刚一得知消息,便立刻着手收拾行李呢?原因就在于此。

这件事,原本就是当初刘邦在临死之际就已经确定好了的。

刘邦离世后,汉朝朝政便由萧何全盘接手了。时光流转,两年过后,萧何因病逝世。而在其临终之际,萧何也如前人一般做出了重要举荐,他推荐的正是曹参。于是,随后曹参就被汉惠帝从齐国召回京城,继而担任起新一任的汉朝丞相之职。

曹参在担任丞相一职后,全然沿袭了萧何所制定的法令。在不少人眼中,曹参就如同一个啥事不管的甩手掌柜,甚至会被认为是无所作为。即便是汉惠帝,也曾对曹参的这种做法表示过疑惑呢。

然而,后续的历史发展充分证实了曹参当初的选择着实是正确无误的。要知道在汉朝伊始,百姓才刚从战火纷飞中脱身,急需休养生息,而曹参不随意折腾的做法,恰恰有力地保障了汉朝高层能够维持长期的稳定状态,如此看来,他的这一选择无疑是最为恰当适宜的。

之后,人们便把这一事件叫做“萧规曹随”啦。

曹参在担任汉朝相国后,又历经了三年时光。这三年里,他几乎没做出什么显著政绩。然而,奇妙的是,没什么政绩却成了他最大的“政绩”。如此这般,三年过去,曹参因病离世,也算是得以善终了。

0 阅读:0
奋强纪实

奋强纪实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