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人三姐妹当红军,大姐壮烈牺牲,二姐历尽艰险,小妹成就最高

村人说史实 2025-01-22 07:14:28

“三朵金花真美丽,参加红军奔东西。消灭白匪跑天涯,保卫红军万万年。”这是土地革命时期,闽西革命根据地上杭旧县一带广为传唱的一首民谣。透过婉转悠扬的歌声,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当年漂亮三姐妹毅然割掉头上髻子参加红军的坚定作风和意志。

民谣中所唱的“三朵金花”,指的是上杭旧县镇新坊村的邓家三姐妹邓来金、邓凤金、邓六金,金花被人称为是史上最高贵的花,在红军时期,闽西贫苦出身的三姐妹携手冲出封建牢笼,剪掉辫子参加红军,为革命挥汗洒血,被誉为苏区的"三朵金花".。

流传在闽西地区的俗语云,“旧县无县,古城无城”, 说的是旧县,并非一个县,而是一个乡;长汀县的古城,并没有城,而是一个镇。旧县之名,是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县城迁到此处而得名,旧县因境内一条贯穿全境的浩荡的旧县河汇入汀江,加以地势开阔,人口相对密集,当年,新坊村贫苦农民皆无田无地,一年到头都靠租种地主的田地过日子,在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下,群众生活痛苦不堪,许多人经不起高利贷盘剥,只好卖儿卖女,村里的邓家几姐妹就被迫卖给别人做童养媳。

童养媳是旧社会的一种婚姻陋俗,别说有什么家庭地位,年岁稍大就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说穿了,她们是一种不拿工钱的女佣。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红苕、地瓜干。姐妹几个从小就开始烧饭、洗衣、拔猪草、上山砍柴背柴,生活异常艰难。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1929年5月,红军队伍来到上杭,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此时,三姐妹喜出望外,穷人要翻身、大众要解放,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激情如同熊熊烈火在她心中燃起。她们毅然打破封建枷锁,在全村第一个剪掉辫子,全身心地投入组织儿童团、赤卫队、妇女会的革命工作,成了村里第一个“红军通”,随后加入组织。

三姐妹参加红军队伍后,主要是负担地方工作,革命热情空前高涨,主动承担起了经济建设的重任,冒着枪林弹雨支援前线。她们组织担架队、运输队、救护队、扩大红军发展生产,筹措物资,购买公债,特别是在“扩红”工作中,带动了三里五乡的青年积极参加红军、支援前线,涌现了许多父母送子,妻送郎,父子兄弟争当红军,的感人事例,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扩红任务,受到表彰。为红军取得反“围剿”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三姐妹中的大姐邓来金,先是负责村儿童团及少先队大队长工作,后担任县妇女部长,领导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组织群众扛起刺刀长矛出操,样样走在前面。红军主力长征时,由于身体不过关留守当地打游击,虽然是留下来在地方上工作,但她经常发动群众灵活、机智、秘密支持红军游击队,自己也经常帮助红军游击队买米、买盐、送情报,接待后方工作人员和游击队。可惜的是,后来在长汀作战时壮烈牺牲。

三姐妹中的二姐邓凤金,参加红军队伍后,被组建派往上杭才溪乡集训了一段时间,被送到中央苏区瑞金学习了3个月。为扩大红军影响,保卫苏区,支援前线,她同姐姐邓来金、妹妹邓六金一道走乡串户,利用各种形式积极宣传扩大红军活动,后来也升任县妇女部长。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被迫撤离苏区,邓凤金参加北上抗日的长征队伍,在十分艰苦的征途中,她因染上血丝虫病,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被组织送回后方,从此与党组织、红军失去了联系,并因患血丝虫病使右腿致残。

其间,邓凤金只身一人带病藏身于上杭碧沙、早坑等十分偏僻的山村,躲过敌人一次次的搜捕。在复杂艰苦而危险的环境中,她始终怀着坚定的革命信念,视组织发给的荣誉书如生命,一直珍藏,盼望革命成功。直到建国后,才翻身做主人,后来担任乡村妇女队长、妇女代表,积极投身建设的实践活动中,成为建设新农村的基层骨干。

晚年,邓凤金随二儿子到厦门鹭岛定居。依靠妹妹、妹夫的资助,凤金的5个子女都念了书成才,老大、老二还念了大学。邓凤金年逾古稀,也一如既往地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家乡建设,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有一年她的老家发生特大洪水,她不顾年迈多方联系,积极筹措资金和救灾物资,为受灾地区和受灾群众捐款捐物。2006年1月5日因病医治无效于厦门逝世,享年98岁。

小妹邓六金,由于红军来的时候年纪更小,一开始担任少先队组长,她像小伙子们那样勇敢、富有朝气,每天站岗放哨,鼓动妇女闹革命。由于工作积极成绩突出,不久,她被选为妇女代表。先后担任了旧县区委青年干事、上杭中心县委巡视员、妇女部长,后晋升为省妇女部巡视员、部长。1934年秋中央红军战略转移时,由于她身强力壮,不怕苦,能走路,顺利通过体检,被批准参加长征,成为中央主力红军中参加过长征的27位女红军战士之一。

在红军长征路上,邓六金分配在干休连任战士,负责宣传群众、筹粮筹款,还要做好民夫的思想工作,协助担架排和运输班做好工作。她任劳任怨,尽职尽责,经常把自己的干粮让给民夫吃,自己忍饥挨饿;情况紧急时,她经常帮民夫抬担架急行军,领导称赞她是“许多男子所望尘莫及的”。其实,此时的她吃尽了苦头,甚至累得多次吐血,但只要工作需要,总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有一次,敌机进行新一轮轰炸,在躲闪中,邓六金跟队伍走散了。轰炸结束,邓六金从一个自然掩体里爬出来,匆匆向部队远去的方向追去。但刚走没几步,她发现远处路边放着一副担架,上面躺着一位受伤的红军军官。邓六金知道担架旁的老乡缺少帮手,于是跑了过去。得知在刚才的轰炸中,另一名老乡因害怕逃跑了,剩下的那名老乡无法干活后,她俯身抬起了担架,终于追赶上了队伍。

邓六金凭着对革命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毅力,坚持走完了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她担任了中组部妇女部部长的职务。后来调中央妇女部任巡视员。抗战时期,根据组织安排,她跟随时任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离开延安取道西安去南昌。从此,二人为了共同的革命信仰走到一起,互敬互爱,互帮互助,相濡以沫,为实现共同的远大理想奋斗终生。

辗转到达皖南云岭新四军总部后,邓六金被分配到东南分局的妇女部工作。她组织各地成立妇女抗敌会、妇女协会、妇女救国会,参军参战、发展生产、支援前线,在抗日救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期间,邓六金负责筹建华东保育院,从此,她就把全部心思投入到培育革命后代和抚养烈士遗孤的工作中,直到解放后,邓六金带领教师和员工,精心呵护着一百多个孩子,历经千辛万苦到达上海,把孩子们安全交给了他们的父母。

建国后,邓六金先后担任财经委人事处副处长、机关事务局办公室副主任、监察委副组长等职。邓六金自己说: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断断续续总离不开孩子们,我爱孩子们,孩子们也爱我。开始时,孩子们叫我阿姨,以后叫我邓奶奶,再以后,叫我邓老奶奶。孩子们怎么叫都好听,把我的心都叫年轻了。看到他们胖胖的小手,笑眯眯的小脸,我就高兴。即使到了离休之后,她仍然为孩子们到处奔走,动员各方面支持儿童福利基金会,支持儿童教育事业。2003年7月因病逝世,享年91岁。虽然她离开这个世界,但她的革命精神却永远留了下来。

在闽西根据地“三朵金花”,小妹邓六金的成就最高,她的丈夫曾山担任正部级干部外,值得一提的是,邓六金的5个孩子,成就也很高,其中大儿子成为国家领导人,有三个孩子都官至少将。

她的老家上杭旧县镇新坊村,为了纪念闽西根据地巾帼英雄“三朵金花”,修了故居,这是一处位于村落半坡的典型客家民居,土木结构的屋宇,白墙黑瓦,四开间的正堂厢房与两间横屋呈7字形布局,且由一间敞口客厅兼甬道连接;内坪由鹅卵石铺设屋子周边砌曲形围墙,内坪有一株高大的桂花树,浓密的树枝伸出墙外,留下一片绿荫,送来缕缕清香。两侧有一副鲜红的对联,“巾帼精神千秋盛,小溪流水万年长”。

1 阅读:7
村人说史实

村人说史实

讲叙发生在各地的名人史实,介绍那些过去的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