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人在三十岁时就已经死了,只是到了八十岁才埋”。
这句鸡汤用在马超身上,特别合适。
因为在被曹操击败以后,他就已经“死”了。
后面的人生,毫无意义,不过是一种行尸走肉般的重复罢了。
而这一切,要从马超的父亲马腾开始说起。
据《典略》记载,马腾是东汉开国功臣马援的后裔。其父马平,曾任凉州天水兰干尉。
汉桓帝时期,马平不知为何被免官,流落到陇西,娶了当地一名羌族女子为妻,生下了马腾。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马腾年轻时,不得不以砍樵为生。
这点经历和刘备有点像,都是祖上曾经阔过的破落户。
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
受起义影响,朝廷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下降,凉州北地郡的先零羌趁机拥立胡人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公开起兵叛乱。
不久后,北宫伯玉听说金城郡的边章、韩遂“素有胆略”,便拉拢两人入伙。
边章、韩遂是汉人豪强,他们加入叛军,性质就变了。导致这次先零羌起事,不再是汉人与羌人的战争,而是羌人联手汉人,合力对抗东汉朝廷,意图将凉州从帝国版图中强行分割出去。
鉴于叛乱性质恶劣,不容有失,汉灵帝调集中央军平叛的同时,还令凉州官员征集勇士,协助中央军作战。
也就是在这种背景下,马腾应征入伍,投在凉州刺史耿鄙麾下。
后来,汉军与叛军几度交手,互有胜负。
战斗中,马腾被耿鄙看重,擢升为军司马、偏将军。
中平三年(186年),叛军内讧,韩遂做掉边章、北宫伯玉和李文侯后,率十余万人攻打陇西。
这时,冀州、荆州等地也有叛乱,朝廷调走了一些精兵。
而凉州因为耿鄙任信奸吏,士人都很不满,一个叫王国的豪强也起兵作乱。
耿鄙捅了大篓子,便调集凉州六郡之兵,主动出击。准备与王国、韩遂决战。
岂料战斗还没开打,耿鄙就死于部将哗变。
刺史大人都殉国了,那还打个鸡毛啊。
于是乎,本着打不过就加入的原则,很多地方军与叛军同流合污,割据陇西。这其中就有马腾。
马腾和韩遂,原本是对手,现在成了盟友,自然要拉拉关系。
在此之前,韩遂的盟友,如边章、北宫伯玉、李文侯、王国等,要么因为水平不行被朝廷干掉;要么因为水平不行被韩遂做掉。
直到遇见马腾,韩遂才觉得这家伙水平还行,遂结拜为兄弟,准备联手干一番大事业。
中平六年(189年),韩遂、马腾拉拢王国、杨秋等实力派,二度进犯关中。
听说西凉叛军又来了,汉灵帝大怒,调集皇甫嵩、董卓等人参与平叛。
是役,皇甫嵩率军在陈仓大破王国,打得叛军四散逃离。
但就在朝廷准备反攻时,灵帝突然驾崩。
紧接着,十常侍之乱、何进被杀、董卓进京等一系列事件,搅得洛阳鸡犬不宁。
董卓进京前,曾与韩遂、马腾密会,邀请他们与自己结盟。并且还嘱咐他们,在自己走后攻打皇甫嵩,进占关中。
如果这两股势力合流,那破坏力将不可想象。
不过由于缺乏信任,董卓与关东联军大战期间,韩、马二人一直在凉州作壁上观。
其后,董卓退据关中,并再次征召韩遂、马腾到长安协助自己。
韩遂、马腾商议一番,觉得可以与董卓合作,便率军离开凉州。
但这哥俩磨磨蹭蹭,行至半路,董卓就已被王允、吕布诛杀了。
接下来的名场面,大家都知道,一句话带过。
贾诩唆使董卓旧将李傕、郭汜攻占长安,杀死王允、赶走吕布,控制汉献帝。
考虑到西凉叛军不好惹,李傕、郭汜便以朝廷名义收编韩遂、马腾。
韩遂被封为镇西将军,驻扎在金城;马腾为征西将军,遣屯于郿县。
其余凉州军阀也各有封赏。
就这样,身为叛军的马腾等人,全部洗白上岸。
然而山河易改,本性难移。不久后,马腾求李傕办事,李傕不搭理。马腾大怒,出兵攻打李傕。
汉献帝派人调解,马腾不从。
韩遂亲自赶来调解,结果被马腾策反,一起攻打李傕。
这哥俩刚刚洗白不到两年,又叛变了。
可李傕也不是好惹的,叮咣五四一顿混战,马腾被揍得灰头土脸,终于老实了。
事后,李傕见好就收,与马腾、韩遂讲和,改任马腾为安狄将军,韩遂为安降将军。
打跑了马腾、韩遂,李傕、郭汜又开始嘎嘎乱杀。
建安元年(196年),趁李、郭内斗,汉献帝逃离长安,投入曹操的怀抱。
李傕、郭汜失去天子象征,政治地位一落千丈。
第二年,曹操派尚书裴茂赴关中,联合董卓旧将段煨,诛杀李傕。
郭汜则被手下做掉。
随着李傕、郭汜相继被杀,外敌消失,马腾和韩遂也开始闹起了矛盾。
没办法,军阀就是如此——没有敌人的时候,朋友就是敌人。
混战中,马腾的妻子和一个儿子被韩遂杀害。
参考史料分析,韩遂杀害的应该是马腾正妻;
遇害的儿子,应该是马腾与正妻所生的嫡子。
建安四年(199年),得知韩遂、马腾斗得不死不休,曹操采纳荀彧的建议,派司隶校尉钟繇持节督关中诸军。
钟繇到达长安后,与凉州牧韦端共同劝和马腾、韩遂。又给两人写信,陈述利害关系。
马腾、韩遂评估了一下形势,选择归顺朝廷,并各自送一子入朝,作为人质。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逝,其子袁尚遣使与马腾、韩遂等人联和。马腾暗中答应。被钟繇得知。
钟繇派张既恐吓马腾,说曹老板要是灭了袁氏,你马腾就要首当其诛了。
马腾终究不敢惹曹操,便派长子马超率精兵万余人攻打袁尚的部将郭援。
这一战,马超身先士卒,脚部中箭。但马超没有退缩,简答包扎伤口后,继续率军冲锋,大破敌军。
由此可以看出,马超从小是被马腾作为“战争兵器”来培养的。
他常年与战马和野兽为伍,靠着血勇拼杀出位,不同于一般的富家公子哥。
建安十年(205年),袁绍的外甥高干先投降曹操,后又背叛曹操。
曹操再次派张既游说马腾助战。马腾二话不说,再次帮助曹操灭了高干。
此后,曹操专心攻掠河北。马腾和韩遂则因部曲矛盾,也不知道第几次反目成仇,相互攻杀。
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令张既劝说马腾入朝。
马腾虽一度犹豫不决,但最终还是带着次子马休、第三子马铁入朝。
关于马腾入朝的原因,史书记载各不相同。
《三国志·马超传》称马腾因与韩遂不和而请求入京。
《典略》称马腾自见年老而入京。
《三国志·张既传》则称马腾不得已东行。
不管什么原因吧,总之马腾老了,主动放弃了兵权。
前面说过,马腾老爹当年因为落魄娶了羌族女子为妻,生下马腾。
马腾早年也曾落魄,而马超又字“孟起”。
众所周知,古代兄弟排行次序为:伯(孟)、 仲、 叔、 季。
“伯”代表嫡长子,“孟”代表庶长子。
结合这些因素来看,马超应该是马腾的庶长子。且母亲有可能是羌族女子。母子多半不受马腾重视和喜爱。
按正常情况,马超没机会成为马腾的接班人。
但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韩遂先前做掉马腾的正妻和嫡子,无意中为马超上位扫清了障碍。
或许正是因为如此,马超对马腾的感情不深。对韩遂,不仅不恨,反而拜其为义父。
当然,马超很早就征战在外,并在征战当中,逐步掌控马腾所部。
至马腾入朝前,他大约是个光杆司令。
这军权就算马腾不想交,也由不得他。
同一时期,曹操也想劝韩遂入朝。
韩遂不存在被架空的情况,便找理由搪塞了过去。
建安十五年(210年),武威太守张猛叛乱,韩遂奉旨讨伐。
来年三月,韩遂灭了张猛,还没来得及找朝廷领赏,他就从平叛者,变成了叛乱者。
这又是闹哪一出呢?
话说赤壁之战后,曹操进驻谯郡,制作轻型战船,并训练水军,打算找孙权报仇。
但大军抵达合肥时,疫气流行,曹操不想重蹈赤壁之战的覆辙,便下令班师回朝。
鉴于一时半会搞不定孙权,曹操将目标转向了西北。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传令,让镇守弘农的钟繇讨伐张鲁,并令夏侯渊率部从河东出发,与钟繇合兵一处。
此时,夏侯渊刚刚平定太原商曜之乱,若要讨伐张鲁,就得经过关中。
当初马腾和韩遂交恶,韩遂一直占着凉州东部,马腾父子则占着关中。
当然,关中并不都是马腾、马超的地盘。
除了马超,还有侯选、程银、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杨秋八部。
夏侯渊要经过他们的地盘,他们自然不乐意。
众人私下一合计,反了他娘的!
韩遂的地盘不在关中,本不必蹚浑水。
但还是那四个字——“本性难移”。
一旦看到利益可能会受损,韩遂首先想到的就是造反。
加之马超又不断游说,抬举韩遂为主帅,韩大帅便重操旧业,率军与马超等人会合,组成关中联军,共抗曹军。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国演义》中,马超是叛军主帅,韩遂扮演军师角色。
现实里,这俩对换一下位置比较合适。韩遂才是主帅,马超倒更像是军师。
马超等人之所以让韩遂当主帅,还是看重他纵横西北三十年的实力和威望。
因此,马超的这次叛乱,其实对他老爹马腾并不致命。
事实上,早在曹操下令征讨张鲁前,高干的堂兄高柔就提醒过他:“大军西出,韩遂、马超等必会狗急跳墙。现在应先安定三辅(关中),三辅平定了,汉中传檄可定。”
曹操未予理睬。
以曹操的智商,这种浅显的道理他岂会不知。
之所以不理睬,唯一的解释就是曹操有意逼反韩遂、马超等人。这还省得将来再找借口出兵了。
建安十六年(211年)八月,大战打响。
经过数月激战,最终曹操获胜。
而九大军阀之中的李堪、成宜战死,张横、马玩下落不明,程银、侯选逃到汉中,只有杨秋和梁兴逃往西北。
曹操令夏侯渊趁势追击,斩杀梁兴,杨秋穷途末路,投降曹操。后成为魏国名将。
有杨秋这个榜样,马超要是投降,曹操应该也不会拿他怎么样。
毕竟他只是十军阀之一,并非首恶。况且马腾这时候也还活着。
曹操想杀马腾,易如反掌。留着马腾,就是想给马超一个机会,看他能不能就此罢手。
但马超不服,在坑爹的路上狂奔。
就在这时,曹操的后院冀州发生叛乱。
不得已,曹操收兵东返。
建安十七年(212年)年正月,趁曹操不在,马超率领羌人卷土重来,围攻凉州刺史治所冀城(今甘肃甘谷县南)。
曹操一看,纳闷了:这娃娃怎么给台阶不下呢?
为了再给马超一个机会,曹操还是没杀马腾。
等到五月,见马超没有撤兵的意思,曹操终于怒了,诛灭马腾一家。
弄死马腾后,曹操没有马上发兵救援凉州。因为他要忙着建立曹魏公国。
如此一来,马超便有充足时间攻下冀城。
建安十七年(212年)八月,凉州刺史韦康开城投降。
马超拿下冀城后,曹操派夏侯渊西征。
但这时候讨伐,显然时机不对。马超士气正盛,所向披靡,夏侯渊不出意外地败北。
随后,夏侯渊整军再战。可一个坏消息突然传来:氐族人突然起兵,响应马超。
夏侯渊大惊失色,急忙撤军回长安。
之后几个月,马超割据陇上,自称征西将军,领并州牧,督凉州军事。
然而,马超的出身决定了他的巅峰不可能维持很久。
在当时,刘备、孙权都可以骂曹操是国贼,都可以高举“清君侧”的旗帜反对曹操。
但别人可用的伎俩,马超却用不了。
因为马超继承的是马腾的政治资本,而马腾、韩遂与朝廷对抗,老早就被扣上了“反贼”的帽子。
你一个反贼之子,有什么资格骂曹操?
再加上马超间接害死马腾,品行不端。很多凉州士人不愿意屈服于他。
建安十九年(214年)正月,凉州两支反对马超的武装占据卤城、祁山,遥相呼应。一时间声势颇大。
消息传到冀城,马超很不爽,决定亲率大军讨伐。
但他不知道,此时冀城内也有人要背叛他。
等到马超前脚刚走,这些人后脚就发动兵变,关闭城门,将马超的正妻杨氏,及杨氏与马超所生的长子诛杀。
当初父亲马腾,弟弟马休、马铁死在千里之外,马超没亲眼所见,感受不深。
可在冀城之下,他眼睁睁看着妻儿老小,一刀一个,被砍下首级,扔下城来。
那种视觉震撼,想必对马超的心理造成了极大创伤。
然而,马超坑死了父兄妻儿后,并未吸取教训。
不久,马超败走汉中,投靠了张鲁。
在张鲁帐下待了一段时间,马超又因为不得志,投降刘备,把庶子马秋给坑死了。
常有人说:刘备对马超“疑而不用”。
刘备不信任马超,这是自然的。
毕竟刘备被吕布坑过。
而按照史料记载,管马超叫“吕布第二”,一点毛病没有。
但说刘备不用马超,这就过分了。
毕竟随着年龄增长,马超也明白,自己不再是当年在渭水边跑马的翩翩少年。
入蜀后,刘备手下的江阳太守彭羕找到马超。
此人曾与庞统十分要好,但诸葛亮不喜欢他。认为彭羕心大志广,难可保安。
在诸葛亮的建议下,刘备将彭羕调离成都,任江阳太守。
彭羕心生不满,便在与马超私会时说:“您是外放官,我是内应,天下不会平定不了。”
要是搁几年前,马超多半就要再次“创业”。
可这时的马超学精了。当面没说什么。等彭羕走后,反手一个举报三连。
刘备很欣慰,对马超的信任度有所提升。
后来的汉中之战,刘备就让马超参战了。
马超也不负众望,凭借自己在胡人中的威望,策动氐族雷定七部万余人响应刘备。
只是考虑到马超只身来投,几乎无法用亲族将其控制。刘备没敢让马超单独领兵。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拿下汉中全境。
还没等其他人表态,马超就首先请命,上书尊刘备为汉中王。
马超主动释放信号——我马孟起死心塌地跟你刘备干。
刘备心领神会,待进位汉中王后,迁升马超为左将军,假节。
既然你这么懂事,那我得表示一下,不会亏待你的。
蜀汉四方将军名单
到了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马超再进一步,迁骠骑将军,领凉州牧,进封斄乡侯。地位在张飞之上。
之后,刘备为了夺回荆州,发起夷陵之战。
马超没有参加这场大战。
于是有人就说了:你看,刘备还是不用马超。
刘备不让马超东征,显然是有考虑的。
根据《华阳国志》记载,马超这时也有任务,那就是“北督临沮”。
夏四月丙午,先主即帝位,大赦,改元章武。以诸葛亮为丞相,假节,录尚书事;许靖为右司徒;张飞车骑将车,领司隶校尉,进封西乡侯; 马超骠骑将军,领凉州刺史,封斄乡侯,北督临沮; 偏将军吴懿为关中都督。——《华阳国志》
鉴于当时荆州已经姓孙了,这个“临沮”,应该不是荆州南郡的临沮县(今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
至于马超到底“督”的是哪里,按照一些观点的推测,应该是武都郡的沮县(今陕西勉县茶店镇)附近。
也就是蜀汉和曹魏的边境前线。
马超在羌人、氐人中,颇有威望。现在暂时没有北伐的计划,刘备让他在那待着,也算是人尽其才。
东征孙权,他一个西北大汉也没有用武之地。就不要去了。
这里不妨猜测一下:如果马超活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凭借他在胡人中的威望,必然得到重用。
然而,尽管蜀汉对马超不薄。可心里的那道坎,马超自己始终过不去。
当初因为自私,马超坑死了全家两百余口。
在那个讲究孝道的时代,无论马超有什么理由,都会被世人唾骂。
如果马超信鬼神,多半还得做噩梦:梦见被他坑死的族人,在地府摩拳擦掌,准备等他下来了,暴打一顿。
而马超要想摆脱心理阴影,唯有报仇雪恨。
可无论是找曹操报仇,还是找张鲁报仇,马超都做不到。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让马超当皇帝,也照样会郁郁寡欢。
这跟他在不在蜀汉、是否富贵无关。
章武二年(222年),马超去世,时年四十七岁。
临终前,马超上疏给刘备说:“臣宗族门下二百馀口人,被曹操诛杀殆尽,只剩下从弟马岱,可以我卑微的宗族让他继承,深托陛下,余无复言。”
马超说除了恳请刘备照顾马岱,其他没什么话了。这应该是他的真实想法。
在他决定叛乱时,他的品性早已被世人判了“死刑”。
在他被曹操击败时,他的人生就已经终结了。
他晚年去无可取,最后能在蜀汉善终,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