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破解催化领域"魔咒":制氢催化剂寿命突破1000小时大关

新筠评国际 2025-02-24 12:12:47

在氢能产业亟待突破的今天,近日一项来自中国科学界的重磅成果登上《自然》封面:北京大学马丁团队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周武团队合作,成功研制出全球首个兼具超高活性与超长稳定性的甲醇-水重整制氢催化剂。这项突破不仅改写了催化领域"活性与稳定性不可兼得"的传统认知,更为我国绿色氢能产业化注入强心剂。

"纳米防护盾"破译百年难题

研究团队独创的稀土氧化物防护技术,犹如为催化剂穿上纳米级"盔甲"。通过在铂基催化剂表面构建单原子层厚的镧系氧化物保护层,实现三重精准防护:隔绝水分子侵蚀、锁定铂原子位置、调控载体结构。在240℃工况下,新型Pt/La-Mo₂N催化剂的持续运行时间突破1000小时,较传统材料提升5倍以上,催化转化数高达1500万次——相当于单个铂原子可产出1500万个氢分子。

这一突破直击氢能产业痛点。传统催化剂因载体氧化导致性能快速衰减,严重制约甲醇重整制氢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如今,超长寿命催化剂的问世,使分布式制氢设备连续运行周期从8天延长至42天,维护成本降低60%,为生物甲醇等绿色氢源的大规模应用扫清技术障碍。

催化技术"中国方案"辐射多领域

研究展现的"元素工具箱"特性更具战略价值——钇、镨等稀土元素及锶等非稀土元素均可构建类似防护层,这种灵活的技术路线为定制化催化剂开发打开新天地。其防护策略已证实可延伸至氨分解、燃料电池等关键领域,有望推动化工生产从"高能耗"向"精准控制"转型。

对于正处转型升级关键期的中国化工行业,此项突破具有三重意义:其一,提升绿氢制备经济性,加速氢能在交通、储能等场景落地;其二,突破高端催化剂进口依赖,目前国产催化剂市场份额有望从不足30%提升至50%以上;其三,建立新型催化材料研发范式,为CO₂转化、合成氨等"卡脖子"技术攻关提供方法论。

这项研究重新定义了催化剂设计规则。当全球氢能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中国科学家用原创技术撕开产业瓶颈,正在将实验室的微观突破,转化为能源革命的澎湃动能。

0 阅读:94

评论列表

TP

TP

3
2025-02-24 19:46

[点赞]

新筠评国际

新筠评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