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中,是世界之中:世界文明如何形塑中国历史

微格尔 2025-03-21 08:10:35

如今的世界已经是一体化,中国是这个世界中的一个重要国家。其实早在数千年前,中国的诞生和发展,也离不开世界的影响,华夏文明的发展,是在中外文化的不断交流互通中塑造而成。

是不是脑洞有点大?张笑宇的新书《世界之中》便是一本脑洞大开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历史考证之书。

而这脑洞也不是随便开的,作者选取了十个不同角度、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通过史料典籍和考古发现等方面的结合进行考证,讲述中国的历史文明是如何与世界文明交融发展的。

作者大胆设想,细心求证,跨越东西方,对掩藏在岁月中的历史细节和线索一步一步地进行推理和求证,挖掘出它们的关联点。这十个历史片段里出场的“主角”,如果单独拿出来看,是断想不到它们之间竟然还有这般关联,曾经发生过某些故事,真是大开眼界。

要想了解中国如何与世界关联,那么就需要先从中国的“中”的起源开始追溯和探讨,看到它是如何从“中”延伸到“外”,“外”又是如何影响至“中”。

从古到今,人们都习惯了叫“中国”,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国家会称为“中国”?中国的“中”是哪里?考究中国的“中”源自于何处,也就找到了中华文明的起点。

在山西临汾襄汾县的陶寺遗址,是距今约5000年左右的上古文明,它被认为是尧舜之都。是的,就是中国上古神话传说中“三皇五帝”里的尧和舜。

根据陶寺的古观象台和典籍记录的测量仪器圭尺以及测量数据,可以推测陶寺文化时期已经有了先进的天文观测与土地丈量技术。

当时的人们出于对农耕和政权管理的重视,以陶寺为中心点对天文和土地进行测量,这是一种以自己为主体确立测量坐标系的朴素的宇宙观。

并且根据记载,当时的统治者还派遣人员至四方测量,很可能远至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与其他古文明发生往来。现在看来有点匪夷所思,但也不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在甲骨文中,圭尺的图形有如意个“中”字。在尧舜时期,“中”的一个含义是指具体器物,即圭尺,而圭尺后来也成为王朝测量土地分封建国的礼器,因此“中”的引申含义就是权力的象征。

因此可以说,陶寺出土的圭尺和天文地理测量技术就是中国之所以被称为“中国”的来源,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文明和政权。

但是,到了陶寺文化晚期,这里被来自北方的石峁文化(遗址位于今天的陕西省神木市高家堡石峁村)劳役和毁坏,并受到了石峁文化的强烈影响。

而根据对石峁文化的考古发掘,又可以追溯到新疆的切木尔切克文化、南西伯利亚的奥库涅夫文化、欧亚大草原的颜那亚文化。

可见,当时的中原文明可以向外扩展传播,而外部文明也可以通过游牧民族的扩张活动而传播进中原地区并产生影响。

此外,四处征战的亚历山大大帝通过造像、祭祀仪式等方式对自己进行神格化。通过征战而传播至中国的希腊文明影响了一些城邦,形成希腊化社会。秦始皇很可能从中受到启发,也对自己进行神格化以巩固地位。

汉朝时期,北方的匈奴是中原政权的心腹大患,双方处于互相拉锯的状态,时有争斗。汉王朝送了不少公主去和亲,这些公主的后代也跟着姓“刘”。谁能想到,一名“匈奴刘”竟然灭了西晋,为汉室报了仇,还建立了汉赵政权,他就是匈奴人刘渊。

不止北方和西部陆路的联结,还有东部和南方通过海洋与世界相连与互为影响,作者通过层层推理考证,证明了中国的“中”,是与世界相连的,世界文明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中华文明,助力华夏书写中国历史。

一直以来,对于中国的历史文明的溯源考古,多聚焦于中原地区,本书不只跳出了“中原中心论”和农耕文明标准,还跳到了中国之外、世界之中,以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来探索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发展的共性和同步性。

这也让我们从根源上理解,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中国从哪里而来,为何终究要走向世界,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0 阅读:1
微格尔

微格尔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