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三大起义”,为何只有秋收起义军选择上山打游击?

杰燊 2025-02-19 09:28:25
1927年间,我军先后策划并执行了三大起义:先是南昌的英勇反抗,接着是秋收时节的农民起义,最终在广州也掀起了革命的浪潮。

实际上,在三大起义挫败后,仅主席指挥的秋收起义成功转战井冈山。相比之下,南昌起义有7位元帅参与,广州起义3位元帅加入,却或途中损耗,或困守城池打消耗战,这背后原因何在?

深入分析可知,尽管三大起义的起因相似,但其结果却大相径庭,这背后存在着多重复杂因素。

一个关键原因在于,这三次起义均盲目效仿了俄国的“十月革命”模式,未能结合各自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选择发动武装起义时,我们借鉴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因其成功展示了无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夺取政权的可能性,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范例。

1924年,孙中山在苏联援助下创立了“黄埔军校”,并东征平定了陈炯明叛乱。他逝世后,1926年广州与武汉政府相继两次北伐,重创直系军阀吴佩孚、孙传芳,还协助冯玉祥击退奉系张作霖,战绩斐然。

受莫斯科的引领,中国革命志士积极参与其中,深入了解了俄国红色革命的历史进程与深刻意义。

1927年,蒋氏在上海策划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紧接着武汉也爆发了“马日事变”。此后,“宁汉”政权勾结,大肆屠杀革命人士。面对生死抉择,我党毅然决定效仿俄国“十月革命”,在条件允许的大城市掀起武装反抗的浪潮。

俄国“十月革命”之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其采取的“城市中心论”战略,这一策略聚焦于城市作为革命的核心区域,发挥了关键作用。

俄国“十月革命”成功的关键包括:构建工农紧密合作,采取武装斗争形式,并利用重要城市彼得格勒——仅次于莫斯科的中心地带,发起革命起义。

我党历史上曾长期受“城市中心论”影响,积极策划攻占长沙、武汉、南京等大都市。陈独秀、向忠发、王明、博古等人坚定追随这一理论,致力于在大城市开展革命斗争。

因此,三大起义的共同目的是要占领中心都市,推动革命席卷全国。它们锁定的城市分别是江西的省会南昌、湖南的省会长沙,以及广东的省会广州。

尽管南昌起义初战告捷,但敌我力量对比悬殊,敌军迅速包围,刘伯承参谋团决定南撤潮汕。秋收起义虽攻占浏阳,却难以固守,攻打长沙更无从谈起。广州起义坚守孤城,三天内守军几乎全军覆没,余部撤退。

连续三次大规模起义的失败,清晰表明了在中国,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策略是行不通的,缺乏坚实的实践基础。

原因之三:在三大起义爆发之际,参与者仍深受传统军事思维束缚,未能完全摆脱旧式军队的作战理念与指挥模式。

我军独立创建武装力量的初次尝试,即三大起义,虽然过程充满了重重困难与挑战,但这标志着我们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鉴于首次大合作曾享有三年多的紧密时期,我军内部存在众多同时隶属于两个不同组织的杰出将领。

另外,国民革命军中孕育了我军的首支战斗队伍——大总统府铁甲车队,它后来发展为著名的“叶挺独立团”。然而,陈独秀等人始终抵制建立自有武装,这成为了大革命失败的重要教训之一。

我党对“枪杆子”的重要性有了初步认识,这一认识源自历史上的三大起义,它们标志着我党在军事斗争道路上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然而,三大起义的核心战斗力,主要来自旧军队中的革新派。南昌起义的主力军,包括叶挺麾下的11军24师、聂荣臻动员加入的25师,以及贺龙率领的20军,共两万余人,全部出身于旧军队。

秋收起义源自“八七会议”决策,由主席亲自发动。起义军主力超五千人,涵盖卢德铭率武汉警卫团、多地农民自卫军,以及修水土匪邱国轩的部队。

秋收起义与广州起义中,尽管有工人赤卫队和农民自卫军的加入,但这些力量在当时并未占据主导地位,仅是辅助性的部分参与。

原因四:从南昌起义起始,经历秋收起义的推进,再到广州起义的爆发,这一系列起义事件展现了一个不断演进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在三大起义的浪潮中,我军对“武装力量”的理解逐渐深入:南昌起义之际,部队尚未确立明确番号,借用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旗帜,且当时仍期盼张发奎能共同起义。

然而,南昌起义的挫败揭示了真理:革命绝非轻松之事,寄望于旧军阀的支持,无异于幻想破灭,现实远比想象更为严峻。

秋收起义之际,主席深刻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打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旗帜。该师师长由旧军人余洒度出任,但他中途叛逃,再次验证了缺乏理想的旧军人不可信赖。

广州起义在规模和成果上超越了前两次,成功创建了苏维埃政权,这一政权由张太雷担任主席,标志着革命力量的进一步增强。

1924至1927年间,苏联的影响力显著。例如,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总顾问加仑,即后来的元帅布柳赫尔;叶挺独立团有苏联顾问崔可夫,日后也成为元帅;还有知名人物鲍罗廷。

1927年盛夏七月,鲍罗廷提议,让陈独秀与谭平山两位同志前往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参与一场重要的会议。

实际上,这一行动悄然剥夺了陈独秀的领导地位,由张氏、李维汉、周恩来、李立三、张太雷五人组成了新常委会。南昌起义前夕,张氏借莫斯科之名要求延期,却遭到周恩来等人的多数反对。

秋收起义是主席亲自指挥的一次重要军事行动,这次起义在策划与执行过程中,几乎未受到莫斯科方面的直接影响,展现了高度的自主决策力。

诺伊曼拒绝了叶挺与叶剑英关于撤离广州的合理提议,固执地坚持防守,这一决策最终导致了重大的损失。

核心因素六:在三大起义遭遇挫败之后,是毛主席率先洞察到了“转向山区”这一战略方向。

广州起义挫败后,部分高层错误地将责任归咎于总指挥叶挺,这显然有失公允。而在江西苏区,外籍顾问李德胡乱指挥,导致红军迅速失去了根据地。

为何在南昌起义时,没有“洋专家”的参与,起义军竟未考虑到“转战山区”这一策略呢?

南昌起义孕育了众多杰出将领,其中包括十大元帅里的七位英雄和十大将中的三位豪杰。

贺龙担任总指挥,叶挺为前敌总指挥,朱德身兼公安局长与第9军军长之职,刘伯承任参谋团团长,聂荣臻为前敌军委书记,叶剑英是第4军参谋长,陈毅为团党代表,陈赓为营长,林彪、许光达任连长,粟裕则是班长。

诸多专业出身的名将在当时都未料到会上山。直至经历三河坝分兵、潮汕挫败、湘南再起义,南昌起义部队才在朱德、王尔琢、陈毅引领下,与秋收起义队伍在井冈山成功汇合。

由此可见,主席在引领前进道路上展现出了非凡的领导力,他犹如明灯指引方向,其智慧与远见令人深感伟大。

我军上山后如虎添翼:井冈山会师开创历史新篇,江西苏区借罗霄山力挫敌军四次围剿。长征踏遍万水千山,宝塔山下,领袖指挥抗战与解放前奏。开国将帅下山后势如破竹,解放大军红旗插遍群山之巅。

0 阅读:59
杰燊

杰燊

大家好我是杰燊,一个喜欢说点历史的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