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有一种差距,远比你想象的更可怕。它无声无息,却把人狠狠困在贫穷底层。余华作品《我们活在巨大的差距里》再次用他犀利的笔锋,戳破了一个残酷的真相——真正把人困在底层的,不是出身,不是能力,而是认知差距。
穷人的孩子,注定难逃贫穷宿命?
电视台采访两个孩子,一个来自大都市上海,一个来自穷苦农村。主持人问他们,最想要什么礼物?上海男孩眼里有光:"一架真的飞机!"农村女孩却低着头,怯生生地说:"一双白球鞋......"你的心是不是也被狠狠揪了一下?这不只是物质的鸿沟,更是认知的天堑。
从小,穷人家的孩子就忙于生计。"吃饱穿暖"已经是奢望,哪还敢奢谈梦想?而富人家的孩子,从一开始就站在了人生的高起点。他们谈论的是"星辰大海",体验的是"花花世界"。
余华举了自己的例子。如果不是家里给了他读书的机会,他可能一辈子就困在县城,当个普通的牙医。正是阅读,让他跨越了阶层,成为了著名作家。可是,又有多少穷孩子能有这样的机会呢?生而不公,从认知开始。
认知,就是最可怕的贫穷!
很多人以为,最可怕的贫穷是钱包空空如也。但余华说,还有一种更可怕的贫穷,叫做认知贫穷。
认知越贫瘠,做事就越容易失误。就像我身边的一个朋友,看到别人在某个行业赚钱了,就盲目跟风;听说另一个生意火了,又匆忙转行。表面上忙得不可开交,实际上原地打转。为什么?因为认知水平不够,根本看不清方向!
再看看那些有所成就的人,靠的就是敏锐的洞察和独到的眼光。就像马克·吐温说的:"一个人只要集中精力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取得惊人的成就。"可是,认知贫穷的人,连做什么都不知道,又如何谈去做呢?
想要突破人生的天花板?先突破认知的枷锁!
余华用自己的人生告诉我们:认知有多高,人生就有多高。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从提升认知开始。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认知的枷锁,重塑自我呢?余华给出了三个锦囊:
主动"破圈"。进入不同的圈层,学习优秀的思维方式,哪怕是看一部纪录片、参加一次讲座。
质疑惯性。不要被固有的思维框架束缚,学会换位思考。就像余华因为质疑"文革"的论调而开始独立思考一样。
保持耐心。认知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日积月累的沉淀。余华数十年如一日地打磨文字,正是最好的证明。
这个时代,认知差距已经成为阶层固化的帮凶。它让穷人更穷,富人更富,贫富差距越拉越大。我们无法选择出身,但我们可以选择改变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