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有多想“躺平”?这位汉朝粉丝实在看不下去了,直言儒家是“刍狗土龙”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5-02-22 11:51:50

中华文明的代言人——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期非常意外地被推上了顶峰,成为了治国安邦的主导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后世2000多年。时至科技发达的现代,影响力依然不减,成为了很多现代人眼中的“不二”文明精髓。

虽然儒家在封建集权之后的2000年里大放异彩、独占鳌头,但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在创始人孔子死后的700年间,儒家却是冬天的扇子——无人问津。

纵然创始人孔子不遗余力、不辞辛苦周游列国,用心传教,也见了不少国君,但结局却是出奇一致:被否定,被驱赶,着实让人讽刺不已。而儒家之所以为人诟病,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儒家的“躺平”基因非常强大。

儒家:主张“因循法古”,不懂得时变,这一点上比不上它的对手——法家思想

现代社会,形容一个人有多“废柴”,早些年间常用“宅”来表征,意思是这个人不思进取、不睁眼看世界,更不想与世界交流,成天躺在自己狭小的屋里面异想天开、沉沦幻想。

如今,爱思考的网络达人们觉得“宅”还不足以完整表达出“废柴”的自甘堕落、阿斗情深,因为有的人虽然“宅”,但却一心钻研、深耕学术,容易产生歧义。于是他们想出了另一个绝佳词汇——躺平,完整表达出了“废柴”不思进取、不看世界、“睡”吃山空的心态。

“废柴”之所以想躺平,除了自身的性格因素之外,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因循法古”,由于对认知世界、探索世界兴趣不大,只想着循着老一辈人的足迹永远地走下去,没有弯路,没有艰辛,舒舒服服,千篇一律。

所以说,“废柴”成形的根本原因不在于身体上的懒惰,而在于心态上的怯懦,对这个物质世界毫无兴趣也充满恐惧,转而遁入到前人的足迹中无以自拔。沉湎古之经典虽然能够让人不犯错误,但代价却是人类退化,社会停滞不前。

且先不论儒家如何想“躺平”,构不构成“废柴”标准,单就谈谈它的对手,相比之下,差距也就一目了然了。

法家反对墨守成规,坚持发展的历史观。法家集大成者韩非曾说:“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则有功……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人之治民也,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对于要不要遵循古法的问题上,《吕氏春秋》也给出了颇为精妙的答案:不要盲从先王之法,首先先王之法在流传过程中多有损益,已不复原貌,后人如何学习使用?其次,不能以先王之法为法还在于先王之法有他特定历史背景。时代在变化,法自然也在变化,不能生搬硬套。

所以,在我看来,儒家和法家谁高谁低,答案不言而喻。单就与时俱进这一点,法家就高出儒家百倍。

儒家有多想“躺平”?这位汉朝粉丝看不下去,直言是“刍狗土龙”,没什么价值

非常不幸的是,掌管中华文化命脉的儒家思想是不折不扣的“法古”思想,儒家有多想“躺平”?创始人孔子心里最清楚。

在孔子看来,上古时期的尧舜禹三代,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和周公旦均是他的偶像,只要照搬他们的治国政策,天下必定能安定。作为臣子百姓的,只要怀有对他们的“忠顺之德”,遵循尊君礼制,天下必能大治。

所以,在孔子看来,上古明君的治理政策就是“天命”,是万古不变的标杆,毋庸置疑;接下来治理天下的关键只剩一个:如何治理百姓——治人。喜欢“因循法古”的孔子很快找到另一个标准答案——周德和周礼。

“周之德乃是至德”,“文王之后的周德都在我这里”,本着这样的信念,孔子准备在周制上永远躺平下去了。

儒家如此“躺平”心态,相信只要有思想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儒家的汉朝粉丝、《淮南子》作者刘安就进行了批评。

虽然刘安是儒家的粉丝,但作为不想躺平、有着独立思考能力的他还是非常看不惯儒家的不思进取。而对于孔子提倡的“代圣人言、述而不作”的“躺平”思想,刘安也予以了驳斥。

刘安认为:测量高下的仪表必须和所测量的高度相适应,衣服的穿着必须与自然界的冷暖相一致。同理,社会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停进步,做事方式、风俗习惯也应该随之改变。

上古时期七十多个治国有成的圣人使用的法度各不相同,因为他们是论世而立法,所以后人学的不是他们的“成法”,而是他们制定法度的方法、依据。因此,治国策略要因时而变,“因时而制礼乐”。圣人之所以称之为圣人,是他们能够根据现实需要制礼做乐,而不是被已有的礼乐制度束缚,导致固步自封。

阐述了这些道理后,刘安在《淮南子》中毫不留情批评儒家,认为儒家只是口头赞扬三代和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方式,实际上并没有学习他们制定法度、礼乐的方式方法。

对于儒家崇尚的“礼义”,《淮南子》认为:礼义是五帝三王时的法令风俗,是一个时代的痕迹,就像祭祀时的“刍狗土龙”,要用青黄色装饰,披上华美的丝织品,等待大夫迎接它们,送走它们,而一旦祭祀结束,它们就没什么价值。

而就是这样仅供祭祀之用的礼义,儒家却将它视成了宝贝一样上升到了治国之策,这样不知变通、因循法古的做法,无异于祭祀完毕的刍狗土龙,确实没什么价值。

从刘安对儒家的批判当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儒家不思进取的一面,更是感受到了儒家注重表面而不注重内核实际的肤浅一面,二者共同构成了儒家“躺平”的两根支柱,就是“刍狗土龙”,没什么实际价值。

0 阅读:0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用科学的视野,欣赏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