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华文明诞生很早,炎黄帝所在的上古时代,中华文明就初具雏形。距今5000多年,为了争夺适于牧放和浅耕的中原地带,黄帝部落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这个地方打败了蚩尤,从而促使了华夏文明的渊源流传,而炎黄二帝,也被公认为了中华文明的始祖。
当然中华文明的形成不能以野蛮的战争来评判,应以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来度量。也正是在炎黄帝统治时期,黄帝手下的史官仓颉根据鸟兽形态,开始了造字壮举,至此,具有中华文化象征意义的汉字沿用至今,也成为了中华文明起源的起点之一。
后面的历史大家耳熟能详,经过了被古人奉为经典的尧、舜、禹时期后,中华文明进入了王朝统治时期。夏、商、周三朝漫长而又纠结地走过了近2000年后,中华大地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封建王朝统治时期,之后各个王朝纷纷登场,在创造了我们津津乐道的三百年更迭铁律的同时,也贡献了优秀帝王和失败帝王的评比大赛。
很显然,优秀帝王的人选除了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皇帝这类并无异议的千古一帝以外,其他的诸如唐玄宗、宋仁宗、顺治皇帝这类功过兼具的帝王则存在争议,是否归为优秀帝王行列则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了。
那么失败帝王的认证呢?存在争议吗?尽管这个答案也会因人而异,但对于一类失败帝王大家应该不仅不会反对,还会生出许多同情出来,这便是末代帝王。
毕竟王朝到了末年,哪个不是大权旁落、权臣做大,此时的皇帝虽然仍然享有皇帝尊号,却不过是权臣用以改朝换代的工具。而且,一旦权臣篡位成功,这枚工具顿时成了隐患最大的危险分子,其结局无不是被杀被剐的结局。
这类案例不胜枚举,说个电视里面的剧情吧。《巾帼大将军》中,杨坚篡位后周末帝宇文阐之皇位,建立了隋朝。估计编剧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末代帝王的苦逼之处,便花了大笔墨描绘了这一篡位过程。
杨坚虽为宇文阐的外公,法理上的亲人,却处处防着这个外孙,并最终要了他的性命;而北周遗臣宇文述作为一个外人却拼命保护宇文阐。直到他和杨坚摊牌时,他无奈地说道:“当初如果不力推你上皇位,宇文阐能活吗?”
作为外公的杨坚,却想方设法要杀害自己的外孙,而作为一个外人,却拼了命要保护别人的外孙,这真是印了一句话:最无情的便是帝王家了,也进一步说明了一个事实:中国古代的历朝历代,末代帝王该有多“压力山大”!
但是,压力最“山大”的就是末代帝王吗?我不认可!两个方面可以说明。
首先,末代帝王虽然丢了江山,但这亡国罪责多半不会算在他的头上,因为在他父亲、爷爷、甚至是爷爷的爷爷辈,就已经种下了祸根。皇位传到他手上,王朝已经风雨飘摇、积重难返,即便英明有如隆武皇帝,也只能绝食而亡,更何况那些被权臣精挑细选送上去的傀儡呢?
因此,明朝就有了“亡于嘉靖、亡于万历、亡于天启”的说法,独独就没有亡于崇祯的说法,在我看来,明朝实际就是亡于崇祯。
其次,虽然大多末代皇帝结局都很惨,被登基称帝的新任皇帝追着满屋子跑,最终还是逃脱不了被杀的命运。但后世之人不会以苛刻的眼光评述其政绩、耻笑其智商,而更多的还是给予同情,所以后世之人往往对末代皇帝冠以同情的谥号——哀。如唐哀宗、金哀宗(这家伙倒好,临死前拉了个垫背的,紧急传位,推脱亡国之责。其实大可不必,没人将亡国之责记在他的账上)。崇祯皇帝的谥号更发人深省了——思,啥意思呢?不是亡国之君做了亡国之君,可见后世对其是多么的同情。
由此可见,对照这两条标准,末代皇帝还真不是最“亚历山大”的,那哪任皇帝压力最“山大”呢?
答案是第二任,所以在啰嗦一句:说到中国古代的封建王朝,第几任皇帝压力最“山大”?是末代吗?我不认可!
为啥说第二任压力最“山大”呢?依旧对照这两个标准便可见一斑。
首先,新朝建立,天下并没有归心。开国皇帝因为有着崇高的威望,尚能压制着那些功高震主的权臣,而一旦开国皇帝见了阎王爷,自己的子孙可没有这份威望,如何压制的住?这显然是继任的第二任皇帝面临的严峻挑战。
所以我们才会看到,当皇位传到第二任时,王朝总会发生一些动乱,汉朝吕后之乱,唐朝的玄武门之变,明朝的靖难之役,继任的第二任帝王无不要在刀尖上舔一次血。
如果失败了,要么如李建成一般成了刀下鬼,要么如朱允炆一样玩起了失踪,即便成功了,也如刘盈一般,成了强势母亲手中的傀儡,最终郁郁而终。
这个时候,王朝内乱、皇位不保,有谁会同情?又有谁不家长里短地嚼舌根子,议论他的执政过失?
其次,要说他工作能力差尚且能忍,毕竟皇帝这工作不一般,不是哪个年轻小伙子就能胜任的,但要发起人身攻击,说其智商有问题,谁能忍?但第二任帝王就是这么苦逼,皇位不保不说,还被后世冠以“惠”这样的恶谥,嘲讽他的智商不行,如刘盈就被称为汉惠帝,朱允炆更惨,大明王朝都灭亡了都没个谥号,直到南明时才勉强给了个明惠宗的谥号,还不如不要。
综上所述,若论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第几任皇帝压力最“山大”?是末代吗?我不认可!因为第二任皇帝的压力比他“山大”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