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华老祖宗对古人、古事是非常痴迷的,著名思想家、影响封建王朝2000年的“复古”代言人孔子就曾直言不讳地说:“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因此在他的世界观中,周制是最完美的治国之策,周礼是人类文明最伟大的发明,尧舜禹当政的上古时期就是他脑海中的理想社会的终极版本。
有了孔子的倡议,历代读书人也无不以“复古”为己任,以追溯上古时期为崇高理想,结果就是看如今的社会,怎么看就怎么不顺眼。
如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就以“菊花”标榜自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羞于与现实为伍的决心,并写下了“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与欤?”表达了自己梦想时光倒流4000年,重返上古时期的那个极乐世界。
中华老祖宗:“为往圣继绝学”,真理掌握在古人手中
古人无数次对“古董”的痴迷追求,无不说明了他们的观点:真理掌握在古人手中,古人提出的一言一行那就是真理、就是绝学,是应该无条件遵从的,今人就是不懂得这个道理,妄加更改,导致失之原味、本源不再,才会人心不古、天下大乱。
对于这一点,北宋文学家张载可谓是举双手赞成。他曾在《横渠四句》再次重申了真理掌握在古人这一观点:“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其中的“往圣”毫无疑问,就是距离他很久远的古之圣贤,作为儒学信仰者,往圣第一当推可堪万世师表的孔子,其次就应该是孟子,以及四书五经的作者。
而且在张载看来,这些“往圣”的一言一行,就是“绝学”,自己作为继承者,理应全盘接受,并传承下去。
在“真理掌握在古人手中”这一观点成为整个封建王朝的共识之后,越是古老的东西就越香,越是遥不可及的上古时期就越是中华老祖宗趋之若鹜、夜夜梦想的理想社会。
故而,时间来到18世纪的大清王朝,彼时,西方的数学、力学已经传到了中国,一代英主康熙皇帝居然还在指示翰林院老师教授《论语》、《大学》等2000年前的书籍,对数学、力学等先进科学知识视为旁门左道。一百多年后,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完败,可怜又可恨。
科学:知识不断迭代更新
站在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知识的更新迭代太过迅猛了,1687年那个时候还在讨论力学,一百年后电学就已经成为人尽皆知的学科,并且在各行各业发挥出了巨大作用,给人类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又促使了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难以想象位于地球大气层之外、远在万里之遥的卫星会看得比人还清楚。当你还没反应过来之时,如今的人工智能、元宇宙、AI学习等新兴智能知识充斥在了各行各业,带给人类世界一次又一次地刷新。
那么真理是越古老越正确吗?显然不是,即便是被称为力学之父的牛顿,后世研究发现:牛顿运动三定律仅在宏观低速物体运动成立,而在接近光速运动状态和微观粒子领域,他失效了,因此才会发展出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对其进行补充完善。
也就是说:站在科学角度,知识是不断更新迭代的,老的知识因为视野和技术问题,将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缺陷。故而有人进行统计发现:随着时间的延长,老的知识很容易被淘汰,物理学知识一般有效期仅10年,数学稍长一点,可达25年。
中华老祖宗痴迷的上古文化不是真理,而是“真迹”
站在科学角度,中华老祖宗痴迷的古人、古事显然根本就不是知识,更上升不到真理层面,将其人为认定为“往圣”和“绝学”更是让人非常无语。那么,中华老祖宗认定的古之学说究竟为何物呢?
基辛格曾经这样评述过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奇特之处在于,它并不热衷于创新,反倒致力于溯源。
基辛格的话可谓一语中的、命中了中华文明的要害:其实它根本不在乎是不是真理,而只在乎是不是“真迹”。只要是上古被推崇的人,那必定就是“往圣”,他的一言一行、一衣一物,都是珍藏古董。
反之,如果一衣一物不是出自“往圣”之手,那就是“破烂流丢一口钟”,再好也不能要。
由此可见中华老祖宗的思维:他们认定的真理一定与“人”有关,他们认定的真理一定以“名人”的真迹为载体进行传承。这种带着强烈个人好恶情感的认定方式,注定中华文明对真理的把握,越偏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