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为何不快乐?“没苦硬吃”不算啥,“我就高调了”是致命伤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5-02-07 16:33:32

“三不朽”被儒家祖师爷划定为人活一世的最高境界,也是儒家认为的人生该有的固定轨迹。立德:先是修身养性,将自己磨练成克己复礼、德行高远的儒者,然后再去建造无与伦比的功业——立功,最后功成名就之后,再留下纸文墨宝,供后世传颂瞻仰——立言

由于“三不朽”标准实在太高,必须在行为举止没有任何瑕疵、私德没有任何问题的前提下,建立足以让万人敬仰的千秋功业,难度不是一般的大,即便儒家创始人孔子也没达到,而且一气之下处决了文化名人少正卯反倒成了他的污点。

“三不朽”第一人王阳明非常不快乐

据《深不可测刘伯温》作者度阴山考证:封建王朝2000年来,达成“三不朽”苛刻目标的也仅两个半人,两个完人是王阳明和曾国藩,半人是诸葛亮。

按理说,王阳明夺得了“三不朽”荣耀之第一人,理应开心异常,但纵观王阳明一生,却是非常的不快乐。

虽然王阳明出生于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祖父和父亲都在朝为官,吃穿不愁、生活无忧。对于普通人家而言的“娶亲难,难于上青天”,王阳明完全没当回事。

为了告知世人他老王家不屑于娶亲,新婚之夜他居然逃了婚,害得全家人找了一夜,才在一个破道观里找到了他。连“人生四大喜”之一的洞房花烛夜都不感兴趣,只能说他的快乐点位太高,也为之后的不快乐埋下了伏笔。

果然,虽然他学贯古今、才思敏捷,少小之时就在家乡声名鹊起,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他接连两次名落孙山,一时有关他是否真才实学的非议此起彼伏,让他陷入了无尽的苦闷之中。

为了排遣忧郁,也为了证实自己王阳明的学识不是浪得虚名,他果断自掏腰包,成立了“龙泉山诗社”这么个组织。原以为凭借着自己的英名让这个组织不断壮大,最终引起朝廷注意,不成想来的都是蹭吃蹭喝之人。

纵然他有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加入他这个诗社组织的大多是没权没势的落魄书生,本就为填饱肚子而来,哪有什么影响力,导致“龙泉山诗社”在开张两年后,不得已解散,此时的王阳明就更不快乐了。

好不容易第三次科举终于中了,按理说王阳明该快乐吧,没成想他所在的正德年间着实黑暗,当朝皇帝明武宗是个长不大的孩童,大太监杨瑾又是个只知道揽权捞银子的市井无赖,跟“三不朽”一毛钱关系没有,王阳明能快乐吗?

果然,任上的王阳明不是陷入无尽的案牍劳形当中,就是被拉过去平定各地叛乱,偶尔因为看不惯杨瑾这厮多吃多占的作风,上书批了一通,便被下狱议罪,甚至于要迫害。王阳明能快乐吗?

王阳明为何不快乐?“没苦硬吃”就是自讨苦吃

在探讨王阳明为何不快乐的问题上,《王阳明全集》中往往将答案归咎于正德的黑暗,诚然孩童皇帝朱厚照和残疾人杨瑾负有不可推卸之责任,但王阳明本人就没有一点过错吗?

首先,“没苦硬吃”就是王阳明一大痛苦之源。

自幼家境条件好,含着金钥匙出生却是给了王阳明藐视富贵的权力,但问题是富贵的对立面——贫穷就是快乐之源吗?显然更不是。

还记得有一次下楼时碰到一对爷孙俩,孙子人高马大,满脸不屑;奶奶则瘦弱矮小,一脸不自然。当时还想着这做孙子的怎么对着奶奶大呼小叫,后来孙子开口了才知道事情缘由。

一开电梯门,孙子就埋怨开了:“捡什么瓶子回来?接什么水回来?超市里一大桶矿泉水也就七块钱,有必要再捡吗?”

奶奶不好意思回复道:“我这不是给家里省省吗?也不用再花钱买水了。”

孙子一听更火了:“捡那么多回来还要扛上楼,费力不讨好,而且你那些水都是不卫生的河里水,吃坏了肚子,医药费都不够七块钱吧。”

……

听后感慨万千,老一辈人因为吃了很多苦,总是特别省,也从来不会算经济账,导致“没苦硬吃”的事儿没少干。他们之所以喜欢“吃苦”,除了贫穷带来的饥饿感,还有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的心是万恶之源也是万物之源,只要把心魔扼杀住了,人才本分,只有把心神请出来了,则人定胜天、一切都不是事。故而中国传统文化有修身在修心的说法。

也正是因为这个风向,导致“没苦硬吃”成为了磨练心智的代名词,“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不是为了磨针,而是磨心;“十年磨一剑”也不是让剑变得锋利无比,而是让心成磐石。

换句直白话,吃苦就是磨心,磨心就得吃苦,但这样值得吗?

被这种思想诱导的王阳明果然开始了“没苦硬吃”之旅:明明自己衣食无忧、生活美好,他偏偏要住在破亭子里,美其名曰“何陋轩”和“君子亭”;明明政府给他提供了居所,他偏要带上两个体弱多病的仆役住在了潮湿的山洞里,美其名曰“阳明小洞天”。

其结果是:美好的洞天世界没来,毒虫、蚂蚁和阴冷潮湿扑面而来,导致大家都病了。因为他从小养得好,还能扛得住,但是两个仆役病倒了。他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四书五经,忙着给两个仆役上山抓药,这不多出来的事儿吗?

所以,王阳明为何不快乐,“没苦硬吃”就是自讨苦吃。

王阳明为何不快乐?“没苦硬吃”不算啥,“我就高调了”才是致命伤

如果只是“没苦硬吃”,王阳明应该还不至于那么不快乐,毕竟那不算啥,当今很多老人也这么干也没见像他一样不快乐。真正让他不快乐的是他的行事风格——高调。

众所周知,古代但凡有点心思的人都懂得“低调”的重要性:明明自己建立了不世之功,偏偏说不是自己做的,而是团队的力量,比如郭子仪,明明平定了叛乱,却说是将士们的功劳。

还有实在推不掉的,他们的低调举动几乎是千篇一律的“闭门谢客”或者玩失踪,比如初唐平定四方的大将军李靖,还有帮助越王勾践复国的范蠡,都是深谙低调为人精髓的智者。

偏偏王阳明就不懂得这个道理,他一出生就不低调,在上学期间,教书先生问:何为人生第一事?别人都回答了“考取功名”的标准答案,但王阳明非要平地惊雷来一句“做圣贤”。

本来说说也就算了,偏偏他这人还特轴,说了就要做,创立了“心学”,公开宣扬“吾心就是宇宙”的观点,这让当朝皇帝怎么想?你是宇宙那我是啥?故而,王阳明两次科举落榜,知情人分析就是太狂了:“此子如中第,目中不会有我辈矣。”

而且既然你说你这么能干,那就干吧。故而第三次让其中榜之后,朝廷不停地将苦活、脏活和累活交予他去处理,即便他病入膏肓也不放过。别人为何不行?办不了了,只要他行,那就能者多劳吧。

故而在为官的日子里,王阳明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荒山野岭里奋斗,为朝廷平叛,导致原本强壮的身子骨迅速不行了,最终生命定格在了57岁。

即便王阳明后半生都在为朝廷做事,但因为常常将“我就高调了”挂在嘴边,导致死后也不得安宁,有人弹劾,有人诬陷,嘉靖皇帝还剥夺了原本赏给他的“新建伯”爵位,将他创立的“心学”定义为“伪学”和异端邪说,王阳明泉下有知,会不会反思自己呢?

1 阅读:3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用科学的视野,欣赏更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