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汽乘用车发布《关于大乘用车干部任免的通知》,一次性调整63位中高层干部,覆盖荣威、名爵、飞凡三大品牌及研发总院、零束科技等核心部门。这场由上汽集团总裁贾健旭亲自签发的“换血式”人事变革,不仅是中国汽车行业罕见的组织架构重构,更是一份直面转型压力的改革宣言。在新能源浪潮与自主品牌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上汽以“刀刃向内”的魄力,展现了重塑竞争力的决心。
从“慢”到“快”的自我革命
此次调整的规模与力度,折射出上汽集团对转型紧迫性的深刻认知。2024年,眼看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同僚销量增长超30%。贾健旭在内部直言:“我们反思的问题就是‘慢’,流程和体系都存在问题!”这种自我批判的勇气,成为此次改革的核心动力。
通过整合“大乘用车板块”,将原本分散的乘用车公司、国际业务、研发总院等五大板块统一管理,实现“五个手指捏成一个拳头”。例如,研发总院成为技术大中台,统一负责智己、飞凡、荣威、MG四大品牌的基础开发,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技术项目集中统筹,避免重复投入。
其中,63名干部的调整源于全员内部竞聘机制,打破传统国企论资排辈的桎梏。原零束科技智能云平台总监张东海升任研发部智能化产品中心总监,上汽通用五菱的周钘调任名爵品牌总监,年轻化、专业化的团队为创新注入新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贾健旭在此前层提出“跪着做人”理念,强调低调务实与高调做事的结合,要求团队以用户需求为核心,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这种文化重塑,直指传统车企的官僚主义积弊。
从“各自为政”到“联合起来”
此次调整绝非简单的人事变动,而是上汽对市场竞争格局的战略性回应。面对比亚迪、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强势崛起,上汽乘用车亟需补足短板。通过整合飞凡与荣威的研发资源,集中开发高端新能源车型;与华为合作的“尚界”项目首款车型定位15万-25万元区间,瞄准主流市场,借助华为智驾与座舱技术提升产品力。
荣威飞凡合并后定位高端新能源系列,名爵聚焦年轻化与海外市场,智己独立运营高端智能赛道。差异化定位下,品牌间共享研发与供应链资源,形成“高中低”全覆盖的立体攻势。
2024年上汽海外销量达108.2万辆,在国产品牌中属于不错的水平,此次将海外营销部独立运作,整合名爵的全球化基因与荣威的技术储备,进一步巩固中国车企出海领军地位。
“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这场改革若执行顺利,将为上汽乘用车带来不小的收益。技术中台模式可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例如动力电池、智能驾驶等核心技术的集中攻关,有望在2025年推出更具竞争力的车型。贾健旭要求“用最快的速度抢夺失去的时间”,预计新车型上市节奏将显著加快。
营销部门整合后,何明磊、周钘等高管将领衔品牌运营。荣威飞凡事业部强化用户运营与渠道管理,名爵依托年轻化团队打造“爆款营销”,提升市场声量。通过整零协同,降低采购与制造成本;燃油车利润反哺电动车投入的策略,可缓解转型期的资金压力。
汽车网评:上汽乘用车大刀阔斧的调整,本质上是一场“向效率要未来”的生死战。在新能源渗透率逐步霸占市场、自主品牌全面崛起的今天,唯有打破组织壁垒、重塑人才梯队、聚焦技术创新,才能重获市场话语权。
贾健旭的“刀刃向内”,不仅是对过去的反思,更是对未来的豪赌。而赌的正是上汽能否以体系化改革,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内卷当中杀出血路。这场改革若能成功,或将成为传统车企转型的经典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