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处除三害的真实历史结局,很是让人惋惜

晓张说 2024-11-05 16:20:25

周处,因“浪子回头”而被人所熟知,更是江东豪族义兴周氏的二代主。“周处除三害”是家喻户晓的典故,但是跟故事中的戛然而止不同,历史上的周处,最终却遭司马家暗算,殒命沙场。

更让人唏嘘的是,他的几个后人,明明有着江都豪族义兴周氏的名望,却皆不得善终。

公元236年,也就是卧龙先生去世的第三年,小周处出生了。

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各路神仙轮番上阵,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出耀眼的光芒,这光芒太亮了,以至于有些人,明明混的还可以,但却被如此耀眼的光芒给遮盖住。

周处他爹就是其中一个。

周鲂,打小爱学习,成绩不错,因此被举为孝廉(天知道是不是因为家世背景)。

举孝廉以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宁国县县长,后来先后转任奋威将军孙瑜(孙权堂兄)的长史、怀安县县长,公元222年被孙权派去做钱唐国相。

钱唐国是全琮的封国,此人因洞口之战的优秀表现(和徐盛一起杀敌数百),被孙权封为钱唐侯。

其实洞口之战是一场失败的战役,全琮的秀,其实只是撤退途中的一个插曲,而且还有徐盛做嫁衣。

有功,但不大,之所以被封为钱唐侯,估计是因为孙鲁班的原因。这位孙权的长女、周瑜的儿媳,后来不久就嫁给了全琮。

孙权对全琮的私心,整个东吴没人不知道。

正是全琮家族在封国内的骄横,导致了钱唐国游侠彭式等人的聚众反叛,势力最大时规模达数万人。

然后,不到一个月,被国相周鲂给掐灭了。

周鲂的军事才能引起了孙权大帝的瞩目,既然你这么能打,鄱阳湖那边还有一窝土匪,你也替我一并给剿了吧。

于是刚刚从国相调任丹阳郡西部都尉的周鲂,紧急赴任鄱阳郡太守,配合直接隶属孙权的精锐部队“解烦兵”,在两年的时间里平定鄱阳湖叛乱,活捉“贼首”彭绮。

周鲂虽然擅长剿匪,但让他名扬《三国志》的确实“石亭之战”。

公元228年,周鲂断发诈曹休,骗得曹休统兵十万进入吴国接应,然后被吴国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3万在石亭伏击,损兵数万人。

周鲂断发诈曹休剧照

孙权在庆功宴上兴奋的给周鲂洗脑:君之功名,当书之竹帛。

然后仅仅给周舫加授裨将,赐爵关内侯。

前者是杂号将军之末,后者是名誉头衔,无封地。

周鲂在鄱阳郡太守任上,一干就是十三年,然后在公元338年死于任上。

江东武力豪族——义兴周氏自此崛起。

有了老爹的打底,周处虽然幼年丧父,但作为一个两千石大员的儿子,日子自然是过的风生水起。

《晋书》中记载:

“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

大概可以脑补出来,一个虎躯少年,经常骑着骏马驰骋在山林田野,纵情奔跑,时而引弓而射,时而仰天尖啸,好不快活。

很多年以后,躺在战场上即将死去的周处,不知有无“我想起那天夕阳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的感触。

让人不解的是,仅仅是上边这段概括,为何让周处成为三害之一呢?

就因为喜欢纵马驰骋?不拘小节?纵情肆虐?

两汉以来,文人习武,闲时骑马狩猎,锻炼马术和箭术,是当时很多士人的基本功,不然大家仔细看看东汉末年道三国,那些被平时文绉绉的太守们,何以在黄巾和乱世中,迅速的成为领兵打仗之人?

就连周处他爹,不也是靠着文采举孝廉,然后因剿匪而晋升的嘛?

所以,关键在最后一句——州曲患之。

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词语在当时的意义,而是简单的将其引申为人们害怕他。

钱唐侯国、吴郡、鄱阳郡

周处他爹只是个鄱阳郡太守,就这个鄱阳郡,还是从当初的豫章郡划分出来的,属于扬州下属的一个小郡,凭周处的作为,其口碑再不好,也不应该引起整个扬州的担心。

所以这个州曲,其实是指当时周处家的部曲,也就是周家私人军队。

早年为了笼络东南世族以及部将们,从孙策接手孙坚的军队开始,孙吴军队实行的是世袭领兵制,即将帅们的军队,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世袭制度。

“吴名宗大族,皆有部曲,阻兵仗势,足以建命……况恪才非四贤,而不虑大患,其亡可待也。"——《三国志·邓艾传》

《陆抗传》记载,陆逊死的时候,其子陆抗年仅20岁,孙权任命他为建武校尉,领陆逊的兵众五千人;陆抗死后,他的五个儿子分领陆抗的兵众。

就连孙策最早的军队,也是从父亲孙坚那里继承的旧部,在整个东吴的过程中,为了激发将领们的积极性,会对其进行“授兵”,授予你一定数量的兵员额度,然后你自己募兵。

而这只军队就是将领个人的部曲,也是私兵,士兵的家产、土地,都归于其领主所控制。

所以东吴有这样一个特色,外斗外行,内斗内行。

因为外斗是纯消耗,内斗,比如打山越、闽越、流民,却基本是百战百胜。

为何?

因为内斗可以扩充兵员,打赢了还可以扩充财富,何乐而不为?

那么问题来了, 周处的部曲们,为何患之呢?

答案其实很好理解。

此时的东吴,随着孙权的去世,朝政混乱。

公元252年,孙权去世。

公元253年,孙峻杀辅政大臣诸葛恪,开始把持朝政。

公元256年,孙峻病死,其弟孙綝变本加厉。

公元258年,孙綝废吴主孙亮,立孙休。

同年,吴主孙休与张布、丁奉杀孙綝。

而更让周家部曲忧心的是,那个曾经被周家引以为靠山的全琮家族,也因其子全怿投降曹魏而彻底倒台!

旧主以逝,少主不立志,再加上朝堂这一波清洗,原本就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现在唯一的少主居然还不求上进?

这样下去,且不说这一大家子人(毕竟家底雄厚),隶属于周家的这些私兵和家属日子怎么过?以后还有没有前途了?

州曲患之,患其不作为而已。

周处心中对大家的不满应该是有所耳闻,不然也不会去问族中父老:

“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

今年收成这么好,咋还不开心呢?

父老的回答很直接,哪里有害怕畏惧的样子?

“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

《除三害》(刘汉宗绘彩色年画)

父老,古意为管理乡中事务的德高望重的老人,这里的乡老,应该是周处家族以及部曲中的长者。

这就更加证明,大家不是害怕他,而是对他的作为感到忧虑,仿佛恨铁不成钢。

接下来的事情大家都比较熟悉,周处去南山杀了虎,下长桥杀了蛟(搞不好是鳄鱼),回来看到大家以为他死了而开心的样子,幡然悔悟,洗心革面。

话说回来,周处要不是“好驰骋田猎”,又哪里又有杀虎屠蛟的本事?

跟“南山虎”以及“桥下蛟”一起死去的,还有那个曾经年少情况的周处。

振奋以后,周处去吴郡拜访了东吴高门世族陆氏。

陆氏现在的家主是陆抗,陆逊的长子,跟周处的游手好闲相比,陆抗的五个儿子,三个在军中任职,他本人也继承了老爹的部曲,现在以镇东将军的身份驻守西陵。

留在家里的第四子陆机和第五子陆云亦因才学而名声在外。

虽然此时的陆氏同样远离中枢,但人家一家子各有重任,所谓远离东吴中枢,其实也不过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智慧而已。

这就是所谓的起点比你高,而且还比你努力!

周处向陆抗的第五个儿子陆云求教,说我想自我修行,但感觉岁月蹉跎,还来得及吗?

陆云给出了“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

诸位还要知道,周处的这种求教,不仅仅是简单的问答,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投靠。甚至某种意义上, 是把自己当成了陆氏的门生。

这种政治投机是颇为重要的,因为就在周处登门拜访的大概同一时期,第三代吴主孙休于264年去世,遗诏执行人左将军张布和丞相濮阳兴推翻遗诏,选择了孙权的第三子孙和的儿子孙皓作为继承人。

而陆氏因早年跟孙和过从甚密,所以在孙皓即位以后,也被提拔重用。

陆抗的族兄陆凯迁镇西大将军、荆州牧,同一时间陆抗担任镇军大将军,遥领益州牧。

两年以后,陆凯进入中枢,担任左丞相,而陆抗接替驻守荆州,陆氏族人最显赫的时候,有“二相、五侯,将军十余人”之气势,一时间,陆氏成为东吴后期的中流砥柱。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周处的政治选择为其带来了回报。

“期年,州府交辟。仕吴为东观左丞。”

这就是被征辟为官了,更耐人寻味的是,东莞左丞虽然是个修书的文职,但他是丞相的属官,而此时的丞相,正是陆抗的族兄陆凯!

所以周处的成就,到底是源自个人的努力,还是时事所为,是一个很值得讨论的话题。

话说回来,孙皓虽然是个暴主,但是对周处倒是颇为信任,在东吴的最后几年,周处官居无难都督——统帅直属于吴主的禁军“无难营”。

不过终究是大势所趋,几年以后,东吴亡了。

领兵的西晋王浑在灭掉吴国以后,登上建业宫宴请投降的东吴旧臣,酒过三巡,估计是兴奋难耐,对在座的东吴臣属开了个杀人诛心的玩笑。

说各位都是亡国之臣,心里都不南国嘛?

众皆沉默不语,只有周处回怼道:

“汉末分崩,三国鼎立,魏灭于前,吴亡于后,亡国之戚,岂惟一人!”

王浑哑口无言,因为不仅他爹王昶曾是曹魏司空、曹丕太子府亲信,就连他自己,也曾经是老曹家曹爽的幕僚。

说起亡国之痛,你王浑应该不亚于我吧。

也正是因为西晋篡位,朝野中到处都是前朝旧臣,即便是司马家从高平陵之变以来,反复清洗曹氏、夏侯氏等曹魏宗亲,但依旧不能阻止这种藏于心底的二心。

毕竟,淮南那里不是已经反叛过司马家三次了嘛。

所以基于这样一个政治背景,我们就能理解,为何司马家在灭掉东吴以后,会大举吸收东吴旧臣进入西晋朝廷。

稀释曹魏旧臣而已。

也正是借着这股“东风”,周处在西晋反而打开了门路,先后担任新平、广汉太守、楚国内史,然后进入朝廷又从散骑常侍干到御史中丞。

周处本人也不负司马家信任,从地方到中央都干的有模有样,但是,要不说但是呢?

你在地方是太守,干的好,那是没的说,你到了朝廷,干的是御史中丞,整天就是弹劾劝谏的事,这个岗位要是干得好,那自己就不要好过。

所以周处得罪了很多人,包括梁王司马肜——司马懿的第八个儿子。

这还了得?咱司马家啥时候能让一个亡国旧臣给欺负了?

公元296年,关中羌人反叛,拥立齐万年为主,朝中大臣普遍不喜欢周处的耿直,于是一通鼓噪,居然把周处派到前线去了。

而都督关中诸军事,负责统筹的人,正是梁王司马肜。

297年正月初四日,在上级领导司马肜的反复催促之下,周处独自领5000兵出战,所部将士连吃早饭的时间都不给。

《晋书》载:自旦及暮,斩首万计。弦绝矢尽,播、系不救。

有人劝周处撤退,周处明知被司马肜暗算,却依旧按剑答道:

“此是吾效节授命之日,何退之为!且古者良将受命,凿凶门以出,盖有进无退也。今诸军负信,势必不振。我为大臣,以身徇国,不亦可乎!”

堪称翻版的“宁教诸军负我,我必不负国”。

遂力战而没。

只是,周处,你效的是哪门子的国?是哪个早已没了的东吴,还是这个手足相残、以私心斗公心的司马家?

后记:两年以后,齐万年被平,司马肜入朝担任征西大将军、尚书令、领军将军、录尚书事。

周处有三子,周玘、周靖(早死)、周札。

周玘后来以江东世族首领的身份,组织地主武装,配合西晋平定叛乱,有“三定江南”之功。

在司马睿南渡建康以后,封乌程侯,因义兴周氏名望太大,被猜忌,随着北方世族大批南下,南北世族矛盾凸显,后密谋叛乱,事泄,被司马睿来回调任,忧愤而死。

死前遗言给儿子周勰“杀我者诸伧子(北方世族),能复之,乃吾子也。”

周勰袭父爵乌程侯,牢记父亲遗言,后密谋清洗北方世族, 被叔叔周札举报。因其家族名望, 免死,放任于临淮太守任上。

周札,为司马睿丞相府幕僚,举报侄子周勰叛乱,因功封奋武将军、吴兴内史,并改封东迁县侯。

后来北方世族王敦反叛,周札开门不战而降,但因“一门五公侯”,义兴周氏实力盘根错节,引起王敦猜忌,被王敦联合吴兴沈氏攻杀之。

幸亏周勰早死,不然不知是该笑还是该哭。

0 阅读:3

晓张说

简介:资深历史人,定期分享历史知识,复盘历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