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粥是黄帝时代出现的,但文字记载要晚的多。《礼记•月令》中方有“仲秋之月,养衰老,供几杖,行糜粥食饮”的记述。
粥又名糜、饘等,汉刘熙《释名》中说:“糜,煮米使糜烂也。”可见古人对粥的定义下得很准确。
汉代以后,粥品越来越多。如南宋临安市场上,光《武林旧事》一书中提到的就有七宝素粥、五味粥、糖粥、糕粥、馓子粥、绿豆粥、肉盦粥等十多个品种,且春秋有别,冬夏不同。明清之时,粥品更多,如《本草纲目》“粥”中收粥品五十多种,清《粥谱》中收粥二百多种,可谓洋洋大观。如今,中国国内掀起“药粥”热,出版了不少“粥谱”,供人们用粥作食疗之用。
人们为什么对粥如此感兴趣呢?窃以为,宋朝人张耒的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找到答案。他在《粥记》中写道:“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也……”苏东坡也有相似的见解,他说:“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助新,利膈益胃,粥后一觉,妙不可言也。”有鉴于此,陆放翁诗云:
世人个个学长年,
不悟长年在目前。
我得宛丘平易法,
只将食粥致神仙。
古人在食粥中还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清代的黄云鹤在《粥谱•粥之宜》中说:”水宜洁,宜活,宜甘,火宜柴,宜先文后武。罐宜沙土,宜刷净。米宜精,宜洁,宜多淘。上水宜稍宽,后毋添……”这些,至今仍不失其价值。
古今以来,有很多名粥,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有一种“梅粥”,“扫落梅英,拣净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梅花清芬、高雅,食梅粥正表现了古人一种对美的追求。
明代高濂在《饮馔服食笺》中记载了一种莲子粥,“用莲肉一两,去皮,煮烂,细捣,入糯米三合,煮粥食之。”“益精气,强智力,聪耳目。”同样,高濂在书中还记载了一种百合粥,“生百合一升切碎,同蜜一两窨熟,煮粥将起,入百合三合同煮食之,妙甚。”
清代曹慈山在《养生随笔》中记载了一种鹿尾粥,“鹿尾,关东风干者佳。去脂膜,中有凝血,如嫩肝,为食物珍品。切碎煮粥,清而不腻,香有别韵,大补虚损。盖阳气聚于角,阴气会于尾。”
此外,还有燕窝粥、荠菜粥、鱼生粥等粥在典籍中多有记载。
粥确实是一味养生强体、益人甚多的美食,现代粥食中,南瓜杏仁粥、小米粥、苡仁茯苓粥、大枣银耳粥、红薯粥等等都是受人们欢迎的,还有快捷的燕麦粥、莜麦粥都在人们的生活中频频出现。尤其是老年人,早晚饮粥,对身体最为有利。
作者:李子伟(天水民俗学者)
来源:原创作品,推荐发布!
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