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思维优化教研,实现师生成长与课标落地的双赢?

识课程 2024-03-03 08:01:55

校本教研是教师发展的摇篮,是学生成长的阶梯。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如何用不同的思维方式优化校本教研的机制,从不同维度赋能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本文中,湘潭市雨湖区九华和平小学(以下简称“九华和平小学”)利用聚合思维、治理思维与实证思维优化教研,展现了一个优秀的校本教研实践路径,相信能够给一线教育人更多启发。

本文共4329字,仔细阅读需10分钟

编辑/肖静 统筹/孙习涵

阅读本文,你将收获以下内容:

※ 如何结合课标重塑校本教研目标?

※ 如何管理校本教研,实现全员参与?

※ 如何转化校本教研的方式,持续激发师生活力?

2022年版新课标的发布,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了方向性的蓝图,其中提出了许多新概念,如课程核心素养、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化学习等。针对如何帮助一线教师吃透并实施新课标的挑战,九华和平小学在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以落实新课标为前提、以聚焦思维能力的单元整体教学为路径、以立体式教研为支架的行动指南。

在新课标背景下,面对新时代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学校必须沉下心来研究新课程的新要求以及带给教师的新挑战,出思路、想办法、提对策、建支架,为教师教学变革赋能助力。

因此,我们在立体式教研的大框架中不断迭代,用聚合思维、治理思维与实证思维精细化校本教研的目标、高效化校本教研的管理以及最大化激发教师参与校本教研的动力,实现教师专业的大跨步发展,进而实现学生全方位的成长。

以整体思维重塑校本教研目标,实现育人的教育指向

在深入剖析新课标的核心理念后,九华和平小学的教学研究目标已从单纯地教授学科知识转变为致力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将学校教研目标的重心从学科教学转向了学科育人。为此,我们重新构建了课程体系,将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以及新课标中关于项目化学习的各项要求融入其中。

1.搭建实践与模板支架,为教研提供抓手

目标的重塑必然要求相应的策略和机制进行改变和调整。为了适应这一需求,我们提炼出了大单元及项目化学习设计的路径等实践支架。此外,我们还结合新课标设计了单元整体教学项目化学习等的教学设计模板,优化了思维型课堂的课堂观察量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内嵌于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模板支撑。

这些措施旨在为教师们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以促进教育教学的持续改进和发展,助力教师将新课标中的概念稳步落地。

其中,实践支架大多是一些路径,这些步骤以流程图的形式展现,为教师提供一个清晰的操作指南,从初始的引导到最终的自主,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由扶到放的过程。

而模板支架则主要涉及教师日常的工作任务,例如听课、备课、参加教研活动等。这个模板是标准化的工作流程,为新教师提供了适应教学工作的参考,同时也为有经验的教师提供了一个参考依据,但这个模板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可以根据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修改和更新。

以实践支架和模板支架中共有的单元整体设计为例,为减轻教师对教参的依赖,在2019年时,我们的备课手册里面就会关注到单元,让教师进行全册知识结构梳理和单元知识结构梳理。

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的备课路径就延伸了单元分析与课时分析,包括让教师进行课时设计的特色说明和教学反思,指导教师在备课的时候按照这样的路径去进行搭建,进而完成整个单元的内容分析、学情分析等等,完善单元教学整体思路,让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大单元的视角。

2.开展“双线并行”教研机制,与教学需求紧密结合

教研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更好的实施跨学科以及项目化学习,我们基于原有的教研模式,增加了跨学科研讨,最终形成了纵向和横向双线并行的教研机制,纵向学段教研与跨学段教研并行,横向学科教研和跨学科教研并行,呈现了四种不同的教研形态。

这种双线并行的教研机制打破了学科和学段的局限,让跨学科与学科育人紧密结合,最终指向全员全科育人的目标。

在四种形态的教研中,比较特别的是后两种。以学段+跨学科教研为例,九华和平小学三年级组全学科的教师将文化传承与项目化活动相结合,开展了“弘扬湘潭文化,我为家乡代言”的活动,并据此开展长达一个多月的全学科教研活动,让教研为课程与学生服务,实现跨学科合作。

再以跨学段+跨学科教研为例。为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积极践行“关注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改理念,建立和完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目标的质量评价体系,彰显学校思维型教学的办学特色,我们针对一、二年级实施了“R评价”。

其中,R指的是融合的融,“R评价”是学校团队研制的一套融合五育、融生活、融数据的评价方式。“R评价”的具体实施分为各学科过程性评价与跨学科项目式评价两个部分,各学科过程性评价主要指向各学科学习基础知识及技能,跨学科项目式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活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有效开展与推进“R评价”则需要一、二年级各学科教师共同努力,也是我们开展跨学段+跨学科教研的目的所在。

以贯通思维优化校本教研管理,实现全员深度参与

《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提出要“推动各地各校建立自下而上选择教研的机制,问需于校、问需于师,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和校本教研,引导广大教师在参与教研过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为了落实这个要求,我们建立了上下贯通运行高效的下沉机制以及推动体系,使教研工作深入到课堂教师和学生之中。

1.校本教研管理:“下沉”机制+“推动”体系

以建构校本研修线上课程为例,我们以校长为第一推动力带领教学部门下沉到一线,开展教师研修需求的调研,再结合调研到与了解的情况,以及教师提交的研修需求进行研修内容的系统设计。实现了从上而下的管理和由下而上的需求反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学校分层、分类的线上研修课程。

2.课题研究管理:以核心课题带动学科系列课题

除校本研究外,学校的课题研究同样也是用贯通思维来进行管理和推进:校长仍然作为第一推动力,以思维型核心课题作为统领,构建了以核心课题带动各学科系列课题的顶层设计。

目前我们的所有的课题均已立项,涉及各个学科以及班主任管理工作,由教学部门牵头,加上各课题组的组长来引领所有教师进行思维型课题实践研究,同时引导教师将课题研究的思路运用到教研和教学中去。

以治理思维激活校本教研动力,实现共性下的个性发展

一直以来,教研体系都是九华和平治理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相对应的,以强调共同愿景、给教师赋权、营造创新氛围、构建合作伙伴关系的治理思维也能够充分激活校本研究的动力。在这方面,我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赋能教师专业能力,为持续发展注入活力。

1.推行“5A”自主选学,最大化赋能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的成长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实现,而传统的“请进来”或是“走出去”的方式都存在时间与覆盖率等方面的局限性。基于此,我们结合区域自主选学的推行计划,实施了“5A”自主选学的教师培训方式。

如图所示,“5A”自主选学不仅仅是内容上的自主选择,而是在教师按需选学的基础上,结合线上培训的方式实现处处可学、人人可学、时时可学,甚至可以暂时“辍学”的培训形式。最大程度上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全覆盖,同时保证教师在时间、空间上的灵活选择。

2.开展“项目化”教研,让教师也能在“做中学”

为了提升教师的校本教研活力与动力,我们还借鉴了项目化学习,对应开展项目化教研。整个教研以驱动性问题开始,让每次教研都有目标可依;同时,让教师在整个项目的情境中展开研究,依托具体课程的需求灵活调整教研共同体,适当借助外部帮助来解决问题;最后,教研要形成一个成果,以确保最初的问题得到解决。

以上文提到的“弘扬湘潭文化,我为家乡代言”三年级项目化学习为例。九华和平小学三年级组各学科的教师在开展教研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共同确立了本项目的本质问题:“如何多方位了解湘潭本地非遗产业”。

为了给学生创设真实情境,三年级组的学科教师进行了实地考察,形成了“我是小小龙牌代言人”驱动任务,开展了“弘扬湘潭文化,我为家乡代言”的项目化活动,共同确立了项目目标、本质问题、驱动性问题、项目评价表。

在此案例中,教师首先借助了相关项目化学习的书籍与专业理论来为整体项目的路径搭建框架。同时,为了完成该项目的育人目标,在实际设计项目化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将湘潭龙牌酱油的非遗传承人、相关企业负责人以及学生家长一同加入教研中,借助不同专业与视角来共同完善该项目化学习的设计。

在最终的项目化教研成果上,教师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提炼了基本路径,完善了项目化学习的各项模板,也有部分教师根据此项目形成了课题论文,或开展了系列展示课,使得该项目化教研的成果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实证思维转变校本教研方式,实现师生全面发展

为提高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以及增强学校的整体竞争力,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证思维,引导他们运用实证方法开展教研活动,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优化课例研究模式,以“数字化”提升课堂质量

例如,在课例研究层面,为了推动教研从基于经验的浅层模式向基于实证的深度模式转变,我们指导教师们在课例研讨中进行课前深入研究,并同步进行课堂教材和学情分析。

在进行课程设计和实施时,主要引导教师基于实证,关注前后测,并以课堂观察为切入点,利用AI课堂观察系统进行实时研究,为教师提供数据依据。最后,形成反思、改进、再设计的过程,以形成优质的课例资源,从而形成一条以课程为本的新课标落地路径。

2.教研方式华丽转身,赋能教师集群化成长与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教研机制的变革,使教师能够更加集群化地成长和发展。基于共同体的双线教研机制进一步促进了不同学段、不同学科老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一个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教师在其中共同探讨、互相发展,加深了对新课标以及新概念的深刻理解,也能够更好地将新课标落实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

育人最重要的就是立德树人,并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我们致力于深入挖掘每一个教育活动的潜在教育价值,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体能、审美能力和劳动精神,以实现全面的教育目标。而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协同发展为充分挖掘每个教育活动的育人价值提供了重要前提。

以五年级的项目化活动“烘焙包装设计”为例,它起源于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和第五单元《旋转和平移》的知识点。数学组的教师群策群力,基于学校劳动课程的烘焙坊这一真实情境,设计了“ 如何为我校食育坊设计烘焙包装袋呢?”这一驱动性问题,开展了“和雅设计师·烘焙包装设计”项目化活动。

在最终的结项活动中,教师邀请了相关企业一同参与,评选学生的设计作品。不仅如此,活动结束后,在该活动包装袋成果展示中43班RS白羽队设计的包装袋被相关企业选用,并大批生产,投入到本区域各学校食育坊的烘焙课堂上使用。使该项目化活动完成了一个真实的闭环,形成了真正的成果,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与此同时,学校也实现了内生式发展。在了解新课标要求和教育改革方向后,校长作为第一推动力,通过教研活动引领全体教师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校整体教育质量。

本年度,我们承办了由市教育局主办的课程改革教学开放日活动,并荣获湘潭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示范学校称号。

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胡卫平曾说过:课改首要的是改变观念,其次在于付出行动。未来,九华和平小学的教学改革将永不止步,在思维型教学的赋能之下探索课改的深水区,从而改变学校,改变教师,让广大学生受益。

作者 | 米来 湘潭市九华和平小学执行校长

编辑 | 肖静

统筹 | 孙习涵

0 阅读:0

识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