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c0b81735e653278a99d45806ad009a9.jpg)
近日,偶然与几位历史爱好者谈及三国,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大家对曹魏和蜀汉的讨论总是兴致盎然,而东吴却似乎常常被冷落一旁。
这不禁让我思考:为什么世人不喜欢东吴呢?
魏蜀吴三国鼎立,各有其独特的历史魅力。
曹魏有曹操的雄才大略,其麾下谋士如云、猛将如雨;
蜀汉有关羽的义薄云天、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以兴复汉室为目标,充满了理想主义色彩。
相比之下,东吴似乎就显得有些黯然失色。
首先,东吴的立国基础,就让人难以产生过多的好感。
曹操和刘备,一个是亲自打天下,打败袁绍、扫灭吕布,统一北方,功绩显赫;
一个是草根出身,白手起家,以兴复汉室为宗旨,历尽艰辛建立蜀汉政权,连曹操都称其为最难对付之人。
而孙权呢?
他是继承父兄的基业,得来相对容易,给人一种“富二代”的感觉。
孙权的志向也饱受诟病。
与曹操和刘备的统一天下之志不同,孙权年轻时只想着保住江东地盘。
虽口号喊得响亮,要清除曹贼,却不见实际行动。
当刘备前来求助时,他也不理睬。
只是在曹操危及自身安全时,才被迫出手自救。
待到年长,又在荆州问题上反复无常。
与刘备决裂,引发夷陵之战。
使蜀汉国力受损,也打破了孙刘联盟的战略格局。
对于消灭曹魏依然没有明确的计划,甚至还愿意对曹魏称臣。
这种缺乏远大抱负的表现,自然不符合我们的英雄观。
然而,东吴真的如此不堪吗?
仔细想想,东吴的人杰也蛮多的。
孙坚、孙策父子便是其中的代表。
孙坚勇猛无畏,曾参与讨伐董卓之战,战功卓著。
孙策更是具有雄才大略,他凭借自己的能力,在江东站稳脚跟,为东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吴还有“外事不决问周瑜”的大都督周公瑾。
他出身名门,年纪轻轻就文武双全,满腹韬略。
赤壁之战中,周瑜率领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击败了不可一世的曹操,改变了三国历史的走向。
若无周瑜,东吴恐怕不是投降,就是被曹操扫平。
他痛打曹操,提出二分天下,堪称“万人之英”。
还有陆逊,他是继周瑜之后最厉害的东吴武将。
关羽死后,刘备尽起倾国之兵讨伐东吴。
东吴士卒不善步战,开始时节节败退。
但陆逊顽强防守,抓住时机火烧连营七百里,一举消灭蜀军主力。
夷陵之战让蜀汉元气大伤,气得刘备连吐鲜血,最终病逝白帝城。
甘宁甘兴霸,武艺高强,性格血性十足。
他曾率领一百位江东铁骑,深夜冲杀曹军大营,斩敌数百,上演了“百骑劫曹营”的壮举。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10bd1e81dccf631acf2085341afff75.jpg)
太史慈则是能与孙策平分秋色的悍将。
黄巾军包围北海时,他单枪匹马冲出包围圈,向刘备求援。
后来投靠孙策,帮助孙策平定江东。
然而这些英雄人物的光芒,似乎依然无法完全掩盖,东吴在人们心中的一些负面印象。
例如,孙权在对待关羽的事情上,就饱受指责。
关羽北伐时,他下令背刺盟友,派兵攻打关羽。
不仅如此,还派人杀害了关羽,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孙刘联盟的破裂。
要知道,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让曹操都极为忌惮。
而东吴此时的做法,无疑是自毁长城。
孙刘联盟的破裂,使得双方实力受损,给了曹魏可乘之机。
此外,东吴在一些对外战争中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孙权多次亲征合肥,却都以失败告终,还落下了“孙十万”的戏称。
张辽以八百骑兵大破孙权十万大军,这样的战绩对比,着实让人对东吴的军事实力产生怀疑。
在外交方面,东吴也常常被认为缺乏坚定的立场。
时而与蜀汉结盟,时而又向曹魏示好,反复无常,让人难以捉摸。
这种为了利益而不断变化的态度,使得东吴在三国的博弈中显得有些投机取巧。
诚然,东吴的表现不尽如人意。
但世人不喜欢东吴,更多的,是不喜欢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