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定名为“人民大会堂”,因为我们权力是人民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们国家根本的政治制度,讨论国家大事的大会堂也要体现这一点。
1959年9月9日,凌晨2时30分,一直牵挂着大会堂建设进度的毛主席,来到了建设现场。陪同的副总指挥万里提出,这座建筑还没有命名,毛主席思考了一会,随即说到:“我看,就叫人民大会堂吧,因为它是属于人民的。”
毛主席穿过宴会厅,来到万人大礼堂,在看到了会堂中心的天花板时,主席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问这是谁的创意。
万人大礼堂设计之初,在周恩来总理的提议下,设计师们在大礼堂中心的顶棚中央,设计了一枚巨大的红色五角星,在大五角星周围环绕着500盏满天星灯相映生辉,三层水波式的暗灯槽一环大于一环,开灯时,便如满天星斗般,放出璀璨的光芒。
万人大礼堂的超大室内空间,会让步入其中的人产生强烈的距离感。周恩来总理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灵感,认为人站在地上,并不觉得天有多高,站在海边也不觉得水有多远,提出穹顶形顶棚与墙身交接之处,用弧形曲面连成一体,从而冲淡生硬、庞大的印象。著名的万人大礼堂最终釆用了满天星斗、水天一色的穹顶没计。
万人大礼堂共有一万个座位呈扇形分布,座椅分布在会堂的三层,层层向上,设计师们还在大礼堂的每个座位上,都装上了小喇叭,保证参加会议的每位人民代表,都能清楚地看到主席台,听到主席台上传出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