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所以老师对于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孔子才有那个著名句子:三人行,必有我师。三个人当中,一定会有一个人可以当我的老师,这句话既是谦虚又是尊重师道,可见我们对于老师的重视程度。
燃灯佛
其实国外也一样,都非常重视老师的,如西方的柏拉图与苏格位底,如印度的须菩提与释迦牟尼等。
如果说须菩提的老师是释迦牟尼,那么释迦牟尼的老师是谁呢?是《金刚经》里说的燃灯佛吗?
答案:肯定不是,释迦牟尼在未创建佛教之前,确实曾拜很多人为师,但那些人传给他的并不是他心中想要的“道”,因此他们并不是他真正意义的老师。
燃灯佛
那么,《金刚经》中提到的“燃灯佛”是如来佛祖的老师吗?
我们读《金刚经》,看到“如来昔在燃灯佛所”,如果把燃灯佛说成是一个人,并且还是释迦牟尼前世的老师,这显然是着相之说。
因为如来若有“昔”,还有“燃灯佛所”,就不是如来了。
燃灯佛
那么佛何以会有此说呢?其实是佛主想让须菩提体会佛当时讲法之实情,我们可以想见佛在传法时,不得不面对弟子们提出的这样一个问题: 你是我们的老师,那你的老师是谁?我们从你得法,你是从谁得法的?我们跟你印证,你是跟谁印证的? 面对着相而尚未觉悟的弟子们,佛难以解释他的觉悟从何而来,所以佛不得不权且作此有相比喻。
但这个比喻是巧妙的:每个人尚未觉悟的心,就犹如没有点亮的灯。而佛传法度人,启人觉悟,就是点亮人的心灯,所以传法被喻为传灯。
燃灯佛
但是实际上,所有的心灯都是自己点亮的。
因此说佛度人,不如说是自度,他人也未必度得了。佛就是一个自度者,他的心灯就是自己点亮的。因此燃灯者只能是自己,而不能是他人。所以佛说有一个燃灯佛是自己的老师,为自己传法印证,其 实是喻指如来自觉,即自性觉悟。
燃灯佛
因此,在每一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燃灯佛,每一个人在觉悟本心之时,自心中的燃灯佛都会在那里为其印证。所以佛以燃灯佛喻本来之觉。
佛之所觉,从本来而来,所以喻指佛之觉悟于燃灯佛所而得。
燃灯佛
其他译本,真谛与玄奘将燃灯佛译作“燃灯如来”,度多译为 “如来灯”。 比较“燃灯佛”“燃灯如来”与“如来灯”这三种译法, 是有意义差别的。“燃灯佛”有人相,而且为他人点灯,似以灯照他人,因此才被人想象成释迦牟尼的老师。
“燃灯如来”就不太具有人相,而且含有如来自照之义,即自觉之义。“如来灯”在理解 上更接近于心灯,心灯无人相,是一种本心自觉的比喻。
燃灯佛
因此“如来灯”的译法,应该更符合佛的本意。而“如来昔在然灯佛所” 这样的译法,过于着相,几成俗世之事,难免引起人们的俗解。
因此,“燃灯佛”是佛比喻觉证本来之时候。那时无法可得。
燃灯佛
如果还有法可得,那一定是被法障蔽,着法相而悟不到本来。所以觉悟之时,见在本来,不在法上,因而不可得法。
所以如来并没有老师,至少在佛教这个系统上没有他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因此他才会被称为佛祖吧
我心自在,游戏人间......
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一切法门,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无余,方可了生脱死。此则难如登天,非吾辈具缚凡夫所能希冀。若以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无论功夫浅深,功德大小,皆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印光大师
叡x 回复 05-31 10:05
厉害厉害
秃驴害我华夏两千年文化倒退
乔达摩只是一个亡族小族长,整了个佛教出来,听信佛教的国家,全部灭亡,国王都不想做,去念佛听经,让人不反抗,这不是邪教是什么?就连强大的阿育王朝,也在旦夕之间灭亡,害了印度文明不够,还来祸害中华,耻辱